《底层逻辑》4.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 – 普通和优秀的差距,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

能做到以下三点,即使是再复杂、烦琐的事,你也能抽丝剥茧、洞察本质

  • 一是抛弃经验,放弃想当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怀着空杯心态去看问题。
  • 二是运用“假设—验证—结论—调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得出结论,最后做出调整。
  • 三是不要被利益、立场左右,要就事论事。

普通人跟优秀的人,到底差距在哪里?作者说,主要体现在那些,完全没有经过彩排,突如其来的遭遇战,大家到底怎么应对,普通人通常只能看到事物的现象,而优秀的人总能看到本质。

经验不靠谱

作者举了个例子,说二战的时候,盟军飞机返航,经常发现他们的飞机翅膀处有很多的弹孔,盟军要想做出改变,保护飞行员。

那么如果你是指挥官,你会怎么做?

  • 有些人想当然的说,应该在飞机的机翼处加厚钢甲,但是这正确吗?
  • 有个顾问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机翼中弹,依旧可以返航,恰恰说明这个位置并不致命,而机头和机尾中弹,往往飞机就要坠毁了。所以我们非但不应该在机翼加固,反而应该去加固机头和机尾的装甲。

这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幸存者偏差的例子,幸存者出现的问题,看似是问题,可能并非真的就是问题

  • 比如最近很多人都在网络上吐槽,说月薪1万收入太低,生活压力太大。然后搞得大家都很焦虑,因为很多人的月薪还到不了1万,但这其实就是幸存者偏差,1万月薪的人,之所以抱怨,恰恰是因为他们还有网络的话语权,很多低收入群体甚至连网络话语权都没有,换句话说,能在网上天天吐槽的人,说明也还有功夫吐槽。真正那些为生计奔波的人,则连开口说话的时间都没有。

成功的经验,能够复制吗

所以这就是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很多企业,也习惯于学习别人的经验,但是这些成功的经验,能够复制吗?其实往往都是坑。

  • 比如作者举例,前几年大家学微软,1个开发配2个测试,大家醍醐灌顶,认为这就是微软成功的秘诀,但后来很多企业照着做了,却并没有取得成功,反而大量的造成冗员。最近几年,微软没落了,大家又开始拿1个开发和2个测试说事,但是立场完全相反,看微软企业太没有效率,浪费资源。
  • 郭德纲有个段子,叫做你以为的并不是你以为的,你看到的可能只是事情的一小部分,甚至还是无关紧要的一部分,更悲催的是,你看到的可能还是他们恰恰做的不好的东西,但是你却如获至宝。

假设—验证—结论—调整

那么应该怎么去做呢?作者给了四个步骤,1假设,2验证,3结论,4调整。

还是用飞机那个例子:

假设—验证—结论—调整

假设给机翼装上装甲,然后验证一下,看被击落的飞机,是否在机翼上弹痕更多。然后得到结论,其实被击落的飞机,更多都是头部和尾部中弹,机翼中弹反倒风险不大。最后就是尽快调整,给头部和尾部装上更多地装甲。这套流程下来,会让你逐渐逼近事情的真相。

就事论事

用这套方法做验证的时候,你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要尽量对事不对人

  • 比如公司产品卖不出去,各部门领导讨论,到底是什么原因,你会经常看到各种扯皮,销售说产品不好,产品说销售不行,市场部吐槽预算不够,财务部说花钱太多。这种扯皮会,往往会无疾而终,达不成任何的共识。更找不到任何解决办法。
  • 比如一个公司开会,只允许说你们自己部门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方案,指责别人的话一概不能说。当每个部门都尽责之后,很多问题反而可以迎刃而解了。

所以其实最重要的就是验证和调整,很多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需要我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 很多成功者,他们都有这个心态,什么事情都愿意相信,但是求证的过程却十分谨慎。相反一些社会底层的杠精,通常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简单粗暴。他们会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认为别人提出的东西全都不行。只有自己是对的。但自己却又明显干啥啥不成,吃嘛嘛都香。
赞(6)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底层逻辑》4.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 – 普通和优秀的差距,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

猜你喜欢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