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与衰退》13.80年代的史诗级牛市!中间也有无数挫折

《繁荣与衰退》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昨天我们说到了80-90年代,美国的金融创新,大量的贷款,被包装成了证券化资产,放在二级市场上出售,然后公司并购也大多采用杠杆资金,比如最大的杠杆收购公司叫做KKR,那时候黑石还没有做大,所以KKR和德崇证券是行业领导者,说白了就是自己出一部分资金,然后借银行的大部分钱,去买公司,买完之后包装一下,等过几年值钱了再卖掉。

德崇证券的米尔肯,更是发明了一种新型债券,俗称垃圾债,发行这种债券的公司,要么规模小,要么风险大,反正就是不符合债券发行规定,但他们可以给出很高的票息收益,所以让华尔街也是趋之若鹜,德崇证券,所罗门兄弟,都对这种非投资级垃圾债,很感兴趣,也凭借这个东西赚了很多的钱。1977年,垃圾债占了债券市场只有3.5%的份额,而10年以后,也就是87年股灾之前,垃圾债占比达到25%,米尔肯成了垃圾债之王,他一年光工资就是5.5亿美元。

不过你别眼红,这东西虽然收益高,暴利,但终归是个不归路,风险极高,有5分之一都会违约,许多机构也都破产,这个超级富豪米尔肯最后也没有好下场,德崇证券在1990年破产,米尔肯本人被指控犯有100项敲诈勒索罪,被关进监狱,所以是非到头终有报,人生正道是沧桑。

90年代,恶意收购已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风险投资,这些投资更加关注初创型,具备成长能力的公司。风投热,才带动了整个资本市场的互联网热。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最为受益的是整个美国,源源不断的资本在推动者创新浪潮,你要想发财就得始终想着做点什么不一样的东西,只要你有想法,分分钟变成财富,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鼓励人们不断地创新,而不再因循守旧。

这其中虽然绝大多数项目都失败了,50%血本无归,30%小赔,10%不赔,只有最顶级的10%项目是赚钱的,但是只要有一个做成了,基本就能背回100家企业失败的损失。很多项目,都能赚到上万倍。资本越来越活跃,股市也越来越高。纳斯达克也创下了巨大的泡沫。

美国的全球化之路,也总在反复和摇摆,30年代贸易保护,50年代全球化扩张,到70年代,又开始反全球化,85年以后,美国人重新变得开放,开始向日本学习,加强公司管理,提升产品质量。美国制造开始日本化,像哈雷摩托,甚至引进了日本人的团队。90年代之后,美国更是全面放松管制,与很多国家达成永久正常贸易关系,这其中就有咱们中国。这一举动也让很多国家迎来了高速发展,比如墨西哥,对美出口量激增,让他走出了金融危机。亚洲四小龙四小虎也在90年代快速崛起,经济繁荣。

美国这些大企业,也开始纷纷走向全球,比如思科,看起来是美国最大的制造商,但是其只有四分之一的产品是自己直接生产的,苹果更是几乎把所有的生产,都外包给了中国。信息产业革命彻底爆发,互联网和计算机,让信息经济颠覆了旧的工业经济,虚拟资产大行其道,把服务业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万维网的出现,更是让一切看起来与众不同,就如同当年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时候那么神奇。也彻底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交流方式,娱乐方式,如今全球最大的公司,几乎都是科技巨头。

网络也是从无到有一点一点建立的,1970年一共才不到20个网络,1985年超过了2000个,到了93年,大约已经9万美国人使用互联网,2000年的时候,使用互联网的美国人,大约是9000万。全球有3.27亿人。到了目前,2019年数字报告,显示,全球人口数76.76亿人,其中手机用户51.1亿人,网民43.9亿人。互联网已经跟原来的电力一样,成为了社会的最底层代码。

贝尔实验室,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就是晶体管,这个东西让现代计算机实现了突破,晶体管出现前,计算机是由巨大的真空管供电的,所以体积极其庞大,50年兰德公司的计算机,跟小卡车那么大,晶体管之后计算机越做越小,70年代,计算机被称之为微机,也遵循了摩尔定律,18个月,放在微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就会翻一倍,也就是计算能力翻一倍。或者这些电子设备,18个月就会降价一半。

二战以后,整个电子行业革命的领导权,从东海岸挪到了圣克拉拉谷,也就是俗称硅谷,惠普,英特尔,思科,苹果和谷歌大多科技公司都定位于此,斯坦福大学成为硅谷的人才基石,这所大学的教务长和工程系主任,一个叫做特曼的人,成为了硅谷之父,他把学校附近1000英亩的土地变成了斯坦福工业园,又用大学资金,提供风险投资,所以这就成了一整套创新创业链条,学校,研究机构,企业,风投。所有链条都被打通,特曼还说服了贝尔实验室的肖可利,让他从贝尔实验室,搬家到了斯坦福创业园之内,后来肖克利发明了晶体管,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硅谷,还有两大支柱,一个是大型风险投资扎堆,另一个是现成的移民,英特尔首席执行官格鲁夫是匈牙利难民,乔布斯的亲生父亲是叙利亚移民,在硅谷的几千家公司中,有近3成都是中国人和印度人在经营。在硅谷各种小型公司都有,他们就像元器件一样,经常会以各种方式形成组合,这里的人才,经常干着干着就去创业了,要么就到其他的企业去当高管了。

80年代的绝代双骄,就是乔布斯和盖茨,乔布斯让个人电脑进入家庭,而盖茨则说服IBM,把微软变成了系统标准。94年一个对冲基金的分析师,放弃了高富帅的金融行业,去网上摆地摊卖书,于是成立了一个小公司,叫做亚马逊,如今这个当年摆地摊的少年,贝索斯,已经成为了全球首富。

不过当年最火的公司,还得说是雅虎,94年由杨致远创立,98年的时候已经拥有637名员工,但其市值竟然超过了拥有23万名员工的波音公司。杨致远更是成为了互联网的传奇,但后来两位斯坦福校友找到了他,希望他可以给点风险投资,但是杨致远无情的拒绝了这两个年轻人,他们叫做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而他们找杨致远投资的公司,就叫做谷歌。2000年的时候,IDG找到杨致远,希望可以把手里的一张烂牌低价处理给雅虎,而雅虎又一次拒绝了,这张烂牌就叫做腾讯。后来又为了周鸿祎的垃圾软件3721,错过了百度,但是,你也不能说杨致远眼光差,他至少还抓住了阿里巴巴这条大鱼。总算是没有缺席中国这个市场,可见,即便是行业大佬,互联网教父,面对未来,也都是一知半解。投资这种事,谁也没有前后眼。巴菲特都跟盖茨关系那么好了,照样错失了微软,而微软和盖茨,称霸几十年了,但是也没投出什么神级产品。判断力其实一点都不靠谱。这些投资靠的其实就是策略,一级市场通常都是通过概率去押宝,同样类别的公司,几家都压上,总有一个能干出来了的。

互联网在裂变,传统行业其实也在快速发展,70年代的时候,美国最大的危机就是国内能源已经快耗尽了,所以处处受制于人,后来他们发现,页岩层中,还有这巨大的储量,但是受到技术限制,开采没那么方便,2000年的时候,页岩层生产的天然气和石油,只占了1%,但是很快他们就发明了新的方法,一个叫做米切尔的人,把页岩层彻底变成了金矿,在2016年,美国就从一个油耗子,一举变身为原油出口国。从此摆脱了OPEC的威胁。

之前我们讲过美国真相这本书,诺奖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就批评,说美国在80年代以后开始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巨大财富都被少部分人拿走了,绝大多数人没有的得到好处,这主要是创造普通工人就业最多的制造业萎缩导致的,制造业在GDP的份额由70年的23%,下降到了90年的17%,制造业附加值大幅增长,但就业岗位却并不怎么增长了,来自国外的竞争,以及新技术,自动化,取代了普通工人的岗位,让他们彻底失业。

跟制造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信息,金融这些知识含量较高的工作,快速的实现了职位扩张,微软和苹果,取代了原来的汽车公司,成为了主要的就业企业。但是其实这两类公司,雇佣的不是一波人,下岗失业的汽车工人,也无法进入硅谷工作。所以对于一些因循守旧的工人来说,他们真的就被社会无情的抛弃了。那么后来这段繁荣又是如何终结,美国又是如何再次衰落的呢?咱们明天接着讲。(转自老齐读书圈

繁荣与衰退读书笔记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繁荣与衰退》13.80年代的史诗级牛市!中间也有无数挫折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