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的未来》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大多数新发行的股票都在适宜的市场条件下销售——对股票销售者适宜意味着对购买者的不那么适宜。
长期的IPO回报
很多人都爱投资于新发IPO的股票,作者研究了1968年-2003年以来的9000只新股,都采取了买入并持有策略,期中确实有一些是成功的公司,但绝大多数都是失败的。
- 如果你以发行价买入,然后一直全都持有的话,反而落后了市场年化2-3个百分点
-
从数量上来看,不及市场平均水平的公司数量超过了80%,只有20%的公司略微优于市场表现。仅有49家公司,大概占比是0.5%的公司,大幅跑赢市场,这些公司,包括了英特尔,沃尔玛,家得宝,史塞克等公司
- 如果要论年化收益最高,则是思科,戴尔,微软这些科技企业。但他们上市比较晚,所以在统计中,总收益并不高。但基本上可以算是凤毛菱角。这些优秀企业获得的超额收益,并不足以弥补失败企业的损失
IPO的风险
IPO组合不但回报率很低,而且风险也要比中小股票组成的组合更高,也就是说波动更大,回撤更大
- 特别是那些IPO首日就遭遇到爆炒的公司,事实证明,无一例外都成为了最后投资者们的噩梦。而如果当你看到,首日爆炒案例增多,那么就要小心了,这可能预示着当前市场环境过热
- 比如1999年,有117只股票,上市首日价格翻倍。这个数字是过去24年来总和的3倍,说明泡沫已经达到了极限
其实IPO的本质,是一种产业资本向公众资本的换手,创业者套现,而投资者接手的过程。所以他如果定价太高,那么自然就会有很大的问题
没有利润和资产支持的IPO股票
所谓投资,其实就是用今天的钱,去买公司未来生命周期产生的自由现金流,如果一个公司连利润都没有,那么也就不知道投资者到底在买什么东西了
- 比如1995年网景公司上市,公司当年是亏损的,但在网络热潮之下,竟然很多人忽略了利润,这个最重要的东西
- 但是大家并没有在其中,吸取教训,甚至变本加厉,后来不赚钱的公司上市,反而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尤其以亚马逊为代表,长期呈现低利润,高估值的表现。后来投资者也就越来越麻木了
大众的迷惑与疯狂
2000年初还发生了这么一个怪事,一个叫做netJ的公司上市,市值高达2400万美元,然而这家公司一没资产,二没业务,三没利润,啥都么有就是一个空壳子,那么为啥有投资者愿意去买呢?
- 投资者的逻辑也很奇葩,买他就是因为他已经上市了,可以反向并购,把其他公司装到一个带有.com的壳公司里
- 所以这也是一种炒壳的思路。后来这家公司不断和其他公司传出绯闻,扬言要兼并别人,股价借此竟然还大涨了3倍,市值膨胀到了8000万美元
- 但是所有的传言,最后都没落实。也就是说他一个媳妇都没娶到手。4年后互联网泡沫破裂,这个最高8000万美元市值的公司,最后只价值9.8万美元,暴跌了99.8%
- 所以历史告诉我们,可以为创新喝彩,但最好别为创新掏腰包,独创性并不能保证利润。金融市场上,会为这种冲动的做法,付出巨大的代价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