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斯王朝》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昨天我们说到了60年代后期,股市又疯狂了,所有人都在炒科技股,但只有一个人格格不入,这就是老古董巴菲特,这人注定特立独行,1968年,在人家跑步入场的时候,巴菲特竟然解散了自己的投资公司,将钱还给了合伙人,并且发了一封公开信,告诉合伙人,自己对未来前景把握的思维已经枯竭,面对奢侈品一样高高在上的股价,我已经不会投资了。也找不到投资对象。于是他只能将自己的资金,投入到无聊的市政债券当中,不想耽误大家发财,所以你们自寻出路吧。
《戴维斯王朝》读书笔记:
- 《戴维斯王朝》1.金融门外汉的逆袭
- 《戴维斯王朝》2.坚信周期的历史乐观者
- 《戴维斯王朝》3.第一次投资就赔掉了媳妇的嫁妆
- 《戴维斯王朝》4.保险公司的投资逻辑
- 《戴维斯王朝》5.股市最大机会来临的时候!往往是大家最担心的时候
- 《戴维斯王朝》6.哪一年看起来都很糟糕!但股市却越来越好
- 《戴维斯王朝》7.最好的经济前景!却是噩梦的开始
- 《戴维斯王朝》8.二代登场!一场大的风暴即将到来
- 《戴维斯王朝》9.投资5年颗粒无收
- 《戴维斯王朝》10.老戴维斯也损失惨重!方寸大乱
- 《戴维斯王朝》11.抗住了揍!才能吃到肉
- 《戴维斯王朝》12.热爱是坚持下去基础
- 《戴维斯王朝》13.戴维斯的投资生涯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 《戴维斯王朝》14.史上最大泡沫破裂
这确实挺讽刺的,估计当时巴菲特也被骂惨了,也会有美国的大喷子,问他为什么不投资科技股,这画面都能脑补的出来,也会有人说风凉话,这老家伙不行了,落伍了。判断全都错了。你看!某某公司涨的多好。你不让我们买,结果害的我错过好几亿。
当时美林证券,极力推荐39倍市盈率的IBM,培基公司推荐50倍市盈率的施乐,还有推荐56倍的雅芳,当时只要名字中有电子,数据处理的公司股票,基本市盈率都会很高。戴维斯对这些企业几乎从不碰,但是他的儿子谢尔比却很感兴趣。1969年有大量的新股发行,而这些新股当时被称之为射手,因为他们的价格会在上市首日,喷射而出。但到了1970年,市场遭遇到了突然的打击,连续3个月下跌,70年的春天,勉强守住了800点大关,当时的经济其实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减速,俗称叫做滞涨,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能预料到,那些疯狂地股票出现了暴跌,就连道琼斯指数大跌了36%,那些科技公司,也都风光不在,热门概念股平均下跌7-8成,1971年还有个重要事件,纳斯达克登上历史舞台,但是科技股却正在经历浩劫。所以你如果熟读历史,就会发现,历史总在不断重复,天底下从来就没什么新鲜事。这些故事里面,那些亢奋的投机者,无一例外都遭受到了惩罚。损失惨重。当年那个激进的天才华人经理蔡志勇,他其实在1968年就神奇不在,自己单干后就在也赚不到钱了,业绩排名垫底,但没想到这反而救了他一命,他早早地把自己的基金公司卖掉了,然后金盆洗手归隐山林,反而躲过了一场暴跌。
戴维斯持有的保险股,也没有逃脱悲惨的命运,他们无法支撑高高在上的估值,也开启了暴跌模式,甚至有点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这时候还有人发文说,保险行业是一个低利润行业。主要原因就是监管,强制不让提高保费,这才使得很多公司举步维艰。随着汽车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拥挤,事故率也越来越高,但保费却一直被限制,这才造成了保险行业利润下降。其他方面也一样,比如人寿保险,肥胖和糖尿病正在上升,所以这块也存在威胁。而且美国的保险公司也太多了,僧多粥少,质量在明显下降。所以时移世易,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保险股很便宜,戴维斯借着二战之后的繁荣,大赚了一笔,而现在他的持仓中,那些小公司大多已经被大公司收购,已经到了戴维斯收获的时节。
1969年美国人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而戴维斯家族也开始二代接班,谢尔比和他的朋友掌管了纽约风险基金,而戴维斯此时又开始从政了,他离开美国,去当美国驻瑞士大使,成为尼克松政府的一员。戴维斯这20年,硕果累累,有赖于戴维斯的眼光和坚持,换句话说,即便你没有这个水平只投资指数,这20年也收益不错。道琼斯指数上升了5倍,但债券投资者这20年却颗粒无收。
不过此时,问题也出现了,其实公司盈利并没有上升很快,道琼斯成分股的利润仅仅提升了一倍,而债务规模却扩张了5倍。所以这一切都显示,靠着杠杆的扩张,已经接近极限,所以,这个时候,对于戴维斯的儿子谢尔比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差的时机。当年他老爸进入股市的时候,市盈率6倍,股息率8-10%,国债利率低于3%,所以几乎买什么都对。而谢尔比进入股市的时候,市盈率20-25倍,股息率只有3-4%,国债利率已经高达5-6%,这时候其实你买什么似乎都是错的。这个市场中最聪明的老油条,巴菲特都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干而退出了。
谢尔比跟戴维斯不同,戴维斯属于自学成才的野路子,而谢尔比则是从小耳濡目染,接受最正统的金融知识。戴维斯也把一生所学,都传授给了他的儿子,甚至一度还带着他的儿子,到处调研公司,谢尔比当时只有13岁,对一些保险公司,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很小就投资了一家富兰克林人寿保险公司,后来这家公司被美国烟草收购,涨了10倍。
父亲对他的影响很大,谢尔比最后也形成了两个重要的投资价值观,1不要成为债券投资者,债券只是出借,不享受公司高增长回报。2复利增长会让财富快速膨胀, 72法则会让你知道,财富多久会翻一倍。在一个长周期之下,每多一个点的回报,都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比如年化10%,21年就能变成4倍,但如果是12%,同样这么长时间,能翻6倍。
戴维斯虽然已经是亿万富翁,但他的生活却节省的令人发指,除了买房,几乎没有大的开销,甚至破了洞的毛衣和裤子,他都照样穿着,媳妇把他的旧皮鞋扔掉,他又给捡了回来。然后用胶水和橡皮筋自己修补,继续穿。凯瑟琳比较郁闷,他看着家里的钱在不断增多,甚至一辈子都花不完,但却对于生活没有任何的改变。甚至他的孩子们小时候,从没想过父亲是个富人,甚至一度认为自己是贫困家庭。平常得到的零花钱,比同龄孩子都少,承担的家务更多,家里的汽车只是雪佛兰,坐飞机也只是经济舱,即便出去旅行,也只能住廉价旅馆,戴维斯甚至不允许孩子在饭店里吃龙虾,要是想吃龙虾,只能去自由市场买。老齐觉得这可能都不是节俭了,而是简直抠到了一定程度。戴维斯的想法是,花掉1美元,你就放弃了1美元长期复利增长的机会。
谢尔比的成长轨迹,简直就是戴维斯的翻版,中学之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历史,而不是会计,也没有去读什么MBA,他也是学校校刊的编辑。还做了个副刊叫做保险生涯,这时候开始,谢尔比其实已经打算以后在保险圈继续混了。
戴维斯准备给谢尔比一份工作,帮助他入行,但是谢尔比却没有理会,他准备去华尔街先闯荡一下。谢尔比心里很清楚,他老爸很难相处,而且最重要的是奇抠无比,肯定会给他极少的工资。他凭自己的能力,找到了纽约银行的实习生工作,周薪87美元,这令他非常高兴,此时他已经结婚了,于是直接搬进了曼哈顿的公寓。他的岳父也是个金融家,曾经是波士顿证券交易所的总裁。还创办过一家投资公司,还拥有一只职业冰球队。他跟谢尔比还很投缘,让谢尔比担任球队的财务主管,没事在家里还一块观看比赛,搞搞鸡尾酒派对什么的,戴维斯绝对不会这么做。尽管谢尔比从小就是个富二代,但知道现在,他才知道富人到底是怎么生活。
50年代,信息并不是很顺畅,所以谢尔比的工作,就是帮助纽约银行制作分析报告,卖给那些机构投资者,所以谢尔比要不断地研究那些举足轻重的公司,翻阅他们的各种消息,甚至去现场拜访。当时这些上市公司并不很完善,没有投资者关系部门,所以反而为谢尔比提供了便利,接待他这个毛头小伙子的,经常是CEO自己。这让他更能够全面的了解公司的运营情况。
他最早先走访了5大轮胎巨头,结果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个周期行业,利润很不稳定,所以股票靠不住。而他接下来研究的重点,汽车,水泥,和铝业,也大体如此。他们本身就处于一个衰退周期的起点。但当时没什么分析师敢于看空,毕竟之前一直涨的很好。谢尔比因为工作出色,也得到了重用,成为纽约银行权益研究部门的负责人,并且在25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副总裁,有人说他只要再好好干5年,30岁就可能成为最年轻的总裁,面对这样的诱惑,谢尔比又是怎么想的呢?
(版权所有:转自老齐的读书圈)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