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昨天说到了黑石创立,起名字的时候一开始他们就想把名字叠加在一起,作者英文名叫做施瓦茨曼,而对方是彼得森。但是后来转念一想,以后可能还会有很多合伙人,难不成要把名字都加上去?那就很愚蠢了。后来还是他岳父给他出了一招,还是两个人的名字,用不同的语言翻译,施瓦茨曼在德语里面就是黑色的意思,而彼得森在希腊语里有石头的意思,于是他们的公司就叫,blackstone,也就是黑石。双方一拍即合,觉得既霸气又不失文雅。
黑石成立
这么大的一个买卖,今天管理着将近6000亿美元的资产,但是在1985年创立的时候,他们两家人一共才各出资20万美元,加起来40万。在公园大道旁边的西格拉姆大厦,租了一间不到300平米的房子。彼得当了太久的CEO,所以对于公司经营早就没兴趣了,他只愿意做主席,让作者去当这个CEO,兼任总裁,他们设计了一个黑白色的logo,并一直沿用至今。随后开始在纽约时报上打广告,向全世界宣布,私募投资银行公司,黑石集团成立。随后他们动用自己的关系,给每个认识的人,都写了一封介绍公司的信,一共发出了400封,主要就是介绍他们共同完成的业务,告诉这些朋友他们有多么的专业。然后还列举了公司未来的计划,并表示希望对方可以跟自己合作。
他们本来以为,这些信发出去之后,电话就会被打爆,但结果人走茶凉,离开了雷曼后,很少有人还理他,只有几个回复电话,也不是联系业务,而只是单纯的恭喜。
几天后,来了一个像终结者一样的人,骑摩托车,皮衣皮裤,他叫做萨姆,是原来雷曼一个同事的兄弟,当时办公室还没什么家具,所以作者陪着他坐在地板上,聊了两个半小时,这才发现人不可貌相,这个黑帮一样的人物,有着大量的房产,他希望作者可以帮他收购一些公司。之后的几年,这是他们一个非常之重要的客户。
不过公司起步是非常艰难的,甚至希尔森公司,也就是美国运通用来收购雷曼的那家公司,还对他们进行了打击,让他们连新业务广告都无法在媒体发表,而运营这块,作者给彼得配了一个秘书,自己却舍不得,所以他必须亲自接打电话,收发快递,此时他也有一种莫名的失落,就在不久之前,有一大批客户还围着他们转,但是摘掉了雷曼这块招牌,自立门户之后,立马就世态炎凉。原来他们在雷曼,出去做个咨询,最低收费都是5万美元,而现在这5万美元,却成了一笔相当大的生意。没办法,他也只能接下这些小活,就为了支付房租和其他的基础开销。此时各种挫败感油然而生,本来他们是有着神一样的自信,认为自己这种人才,创业怎么可能失败,但现在他也有点泄气了。
后来一家铁路公司的老板找到了作者,之前他在雷曼的时候,跟对方有过业务往来。现在铁路公司的老板邀请他们参加一个项目,而作者很明白,对方肯定是遇到了一般人解决不了的困难。需要一个创造性的方案。否则没理由给他这种小公司打电话。所有人都能解决的问题,一定是被那些大公司把生意抢走了。只有棘手的问题,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问题,才会去找一些初创公司。这也正是他们的机会所在。
这个铁路公司,希望把业务版图扩展到远洋运输,他们希望收购一家集装箱公司,叫做海陆联运公司,而这个海陆公司也想卖,只是他的投资者西蒙斯不同意,这哥们有点像钉子户,知道对方的需求很迫切,所以他就故意在敲诈,对于合理的价格并不满意,金融行业管这种做法叫做绿票讹诈。
当时铁路公司开价6.55亿美元,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报价,但西蒙斯持有了39%的股权,作者接下这个活之后,就去找西蒙斯谈判,对方一口咬定不卖。作者则威胁他,要把他手上的股票变成实物支付的优先股,也就是只有收益权,没有决策权,也不能交易,这就相当于进行要约收购,然后踢他出局。他手上这些股票相当于变成了次级债,每年有收益,但是却永远卖不掉也不会到期。相当于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西蒙斯咨询了自己的律师,知道作者并非胡说八道,于是恼羞成怒,把他们轰了出去。不过很快他就接到了消息,西蒙斯同意了卖出股份。这让作者他们获得了一笔大额咨询费,奠定了黑石并购专家的名声。
筹备并购基金
86年,他们开始筹备自己的并购基金了,这就需要去说服投资者,开拓金主。作者认为首只基金,应该募集10亿美元,但彼得觉得他是在白日做梦,我们连一笔生意都没做过,之前我们也没有筹集过资金,你凭什么有这种神一样的自信。彼得的意思是,先搞5000万美元就不错了。但作者觉得这个肯定不够,甚至这点钱都没办法完成一个合理的组合,最后只能去做一些小额投资,反而难度更大。最后作者执意坚持,彼得也就勉强同意。
他们马上着手材料,发给了500个潜在投资者,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大学捐赠基金,银行,以及其他的投资机构,还有一些富人。但最后大部分都拒绝了他,只有两家公司约他见面,一个是美国大都会人寿,承诺投资5000万美元,另一个是纽约人寿,要投2500万美元。不过他们也有条件,也就是自己的出资不能高于募资的10%,换句话说,作者必须募集5亿美元,否则这种出资承诺也就作废了。
随后作者他们又进行了第二轮的推介,也做了更加详细的准备,这次他们与18位潜在投资者会面,不过这些金主,其实也都是有一搭无一搭,他们每天要见很多的基金管理人。所以也并不是什么特别正式的签约。有的条件还很苛刻,比如达美航空要求作者他们飞到亚特兰大的办公室才能会面。从作者描述的场景来看,与其说基金推介,其实也跟推销商品,或者面试差不多。也需要等待,排队,面试问询。这对于这两位雷曼曾经的大佬,确实是有点煎熬。心理落差极大。
最后,他们得到的答复竟然是,不投首期募集的基金,这让作者有点绷不住了,你早就知道我们是首次募集,为什么还让我们大老远的飞过来。那哥们竟然无耻的说,听说你们是金融界的大佬,所以我很想见见你们。这让彼得也很不满意,要知道他可是美国的前商务部长,雷曼的CEO,哪受到的了这种气,所以也朝着作者发火,如果你再让我碰钉子,我就杀了你。
作者很理解彼得的处境,他已经60了,而且人生阶段跟自己完全不一样,所以心态自然也就不同。虽然是合伙人,但是不能指望彼得去帮他更多了。有些事必须得自己去扛。作者随后几乎跑遍了潜在客户,但就是1美元都没拿到。最后他来到保诚集团,这也是他最后的希望了。保诚首席执行官加内特约作者吃午餐。在平淡的一顿饭之后,加内特说出了作者最想听到的话,这很有意思,我出1亿美元。作者一时间还不敢接受,他终于可以扬帆起航了。而且有保诚的背书,其他公司也会效仿。
后来他又去了日本,日本有野村,日兴,大和,山一四大券商,他挨个去拜访。日兴证券当时在美国开办事处,但是派往美国的日本员工,连英语都不会说,作者也是抓住了这个需求,建议他们组建合资企业,黑石就可以和他们合作,我们可以给日本人帮助,但前提是他们投资我们的基金,对这个想法,日本人也表示了认同。但他们也有一个要求,作者不能跟日兴证券的最大对手野村证券合作,甚至不要去拜访他们。
不过安排行程的人,第二天还是把他们带到了野村,作者坚决表示,不能这样,既然答应了日兴证券,就坚决不能再见野村,最后双方争执不下,作者决定当场给日兴打电话,看他们是否真的介意。没想到起到了奇效,日兴听说他们已经到了野村门口,当场拍板,决定给他们1亿美元。
后来的事更有意思,最后他才知道,原来行程安排有误,野村证券根本就不知道他们今天到访,也没什么重要人物会接待他们。所以这就是命,误打误撞,反而让日兴下决心投资他们。那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次偶然的事件,彻底改变了黑石的命运呢?我们明天接着讲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