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学校里干点大事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作者小时候生活在费城的一个中产阶层社区,他的父亲继承了祖父的生意,经营窗帘店铺,虽然颇有见识,思路清晰,但是没什么野心,也不想扩张,作者10岁的时候,就开始在自家商店工作,每小时10美分,后来他觉得不够花,要求祖父给涨钱,祖父问他,你凭什么觉得自己值每小时25美分。他回答不上来,他知道自己不值这个价,因为他的业务能力不行,所干的就是一些小工的工作,比如把产品一个个拿出来,供顾客挑选,然后再一个个收回去。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而作者自己也很不满意,因为这几乎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从来没有参加过足球比赛和中学舞会。

家庭

作者虽然对这些具体的工作很厌烦,但是他却看到了大的环境变化,二战结束,美国正处于一个和平富裕的年代,出生率飙升,各地都在扩建盖房子,这意味着需求增加了,而他们这一家店铺,显然跟不上时代。他强烈建议家人扩张店面,最好从东海岸开到西海岸。但是他的父亲却打死也不干。他老爸就一个理由,没兴趣。这让作者很不解,我们店的生意很好啊,完全可以变成希尔斯百货那样的连锁生意,遍地开花。

但这些跟他老爸说不通,他老爸就觉得现在已经很幸福了,有车有房,啥都不缺。作者当时很无奈,这是一个十拿九稳的事情,而且也是一种追求,为何他老爸就打死也不感兴趣。后来他才知道,一个人可以学着做一个管理者,甚至可以靠学习变成领导,但却无法通过学习成为一个企业家。也就是说企业家的敏感和野心,是一种天赋。而他老爸显然缺乏这种天赋。

高中

不过老妈还行,敢想敢干,比他老爸强多了,也有好胜心,作者说,即便现在的他看来,他老妈也有成为大企业CEO的本事。老妈对他的影响很大,由于母亲不喜欢他跟小混混一起玩,所以把全家搬到了更为富裕的郊区。让他上了更好的学校。高三的时候,他还走马上任,成为了学生会主席,然后他就一天到晚在琢么,该利用职务之便,干点什么?他当时是个音乐迷,而费城又有很深的艺术底蕴,于是他就想不花钱,请最流行的乐队去学校表演。最后还真让他给搞成了。作者说50多年过去了,细节已经记不住了,但是这个事告诉他,只要坚信,就一定能有办法达成所愿。即使没有办法,也一定会找到出路。

这时候他还参加了田径队,遇到了魔鬼教练,每天都会被训练到吐,即便冬天,他也让队员们,围着操场一圈一圈的跑。一开始作者也很抵触,但是后来,在艰苦训练后,他们发现自己逢赛必赢,对手很少有他们这个训练强度,所以根本就是必胜。这个教练,不会威胁恐吓,也不盲目表扬,就是不断地鼓励他们全力以赴的奔跑。在他整个职业生涯当中,战绩是186:4:,一共只输过4场。

有一次他们跑接力,作者第一棒,结果上来就肌肉拉伤了,他可以选择停下来,但是他没有,而是忍着剧痛坚持到了交棒,此时他们已经落后了对手大概20米远。这时他才一瘸一拐的走下赛道。正当他懊悔不已的时候,发现第二棒和第三棒已经将距离迫近到10米以内,第四棒各队都是最强选手,他的同伴就像疯了一样拼命冲刺,最后提前撞线。最后那3名同伴一起跑过来抱住了作者,告诉他,我们拼了,只是为了你,不能让你失望。这就是一种互相被信赖的感受。也是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

后来他上大学,有三个选择他最想去哈佛,教练给他安排了普林斯顿,耶鲁也可以录取他,但他特别想去哈佛,就自己去找招生办负责人,结果发现自己只在哈佛的候补名单上,他也无法说服招生办,结果无情被拒绝,只能去耶鲁报道。他的宿舍室友非常怪异,一个信奉纳粹,天天挂着纳粹国旗,放着希特勒行军的音乐,另一个几乎一个学期都不换内衣。在大学里他感觉到很孤独,没有一个人认识,两个室友还不正常,也完全接触不到姑娘。耶鲁是因为作者的短跑成绩才决定录取他的,但是作者却觉得没有亲密的队友,他就很不开心,他甚至一反常态,在大学里放弃了短跑。

大学

他在大学的专业也很特殊,叫做文化和行为,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和人类学,跟他日后从事的工作几乎毫不相关。

大一结束后,他利用暑假的时间,他准备到纽约的码头找一份工作。没有什么原因,就是想体验一下与众不同,随后他加入了一个工会,然后随着一艘船出海了。在沿途的港口酒吧,还因为搭讪姑娘,差点被人家打一顿。在海上待了3个月之后,他发现已经很难适应学校的生活了。甚至去看了心理医生,大夫说这就是假期综合征,收收心就没事了。后来他转到了耶鲁大学,达文波特学院,前总统小布什就是这里毕业的,在这里他做起了生意,向同学兜售文具。在这期间,他发现,干什么都不容易,都需要付出努力,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难度都是一样的,所以与其干小事,还不如去琢么点大事,那么对于耶鲁来说什么是大事呢?

耶鲁的本科基本都是男生,见不到姑娘的身影是,所以作者认为,这是学校里最强烈的需求,于是他创办了一个组织,叫做达文波特芭蕾舞学会,然后他邀请其他学院舞蹈系的女孩们,来到耶鲁演出。为了增加活动,对于这些美女舞蹈演员的吸引力,他还联系了舞蹈评论家。

他的判断是正确的,一说去看,跳舞的妹子,果然吸引了耶鲁的大量观众,甚至人山人海,让作者在学校里也是小有名气。这让他越干越有劲,随后他决定不再局限于芭蕾舞学生,而是去请专业的芭蕾舞剧团,学生们没钱,于是他就说,这是你们未来的观众和赞助人,所以去耶鲁演出,就相当于开拓市场。对方思考了一下,竟然也一口答应了,后来这事成为了轰动校园的大热门事件,这其实就是流量思维,当你拥有流量之后,未必要按照市场规则,去为演出付费。

后来作者得寸进尺,他又找到演出团体的经理,说,我们都是穷学生,你们能不能让我们免费看演出?经理这回坚决不答应,说我们就是靠卖票吃饭的,白让你们看演出,我们就得喝西北风去了,但是作为变通,也给作者出了个主意,我们芭蕾舞排练的时候,你们耶鲁的学生,可以随时来免费观看彩排。也就是说,舞团安排了彩排,而作者安排了观众,彩排的时候,剧场都坐满了人,这一下他又名声大振。

后来他又了解到,耶鲁大学一直试图加大对内陆城市学生的扩招。但是并不很顺利,原因就是招生部门人手不足,所以他们无法把耶鲁宣传到那些较远的城市去,不过作者又有点子了,他派出一批学生,让他们邀请候选人来学校参观,费用学校承担,也就是说,不是招生办出去找人,而是把耶鲁变成一个候选人旅游的景点,把差旅费用,变成接待费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够免费旅游一趟,也是不错的选择。而耶鲁也没有额外负担更多。还避免了人手不足的劣势。

为了让这些人很快了解校园,他们还让本科生去当导游,刻意避开有钱的白人精英群体,因为这帮富二代会让人感到反感。后来这个方式取得了成功,甚至当作者离开耶鲁很多年后,这个招生的方式,也一直被保留下来。作者在大学最后一年,准备破坏校规,跟禁止女性在宿舍过夜,作斗争,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苏世民读书笔记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1.在学校里干点大事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