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营销》18.漏斗

《这才是营销》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人们在漏斗中穿行而过——从陌生人变成朋友,再从朋友发展成客户,最终变成忠实客户,这期间他们的信任状态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如何保持信任

信任并非是一沉不变的,他甚至会经常改变,那么我们如何保持这种信任呢?

信任会改变,他就像一个漏斗,漏斗的底端才是你最可靠的忠实客户,漏斗的顶部和中间,会有很多人流失掉。有的是暂时走开,有的甚至会粉转黑。这就是信任崩塌,这有时候也是没办法的事,你不可能把任何一个人都变成客户,有些人就是会慢慢三观不合,两口子还有离婚呢,别说客户了。所以这都没办法。

我们要不断地往这个漏斗里装人,从陌生人,变成朋友,再从朋友变成客户,从客户变成铁粉,不断地新陈代谢,这样才能维持你的客户群体,维持漏斗的状态。

要想流失的客户少一些,就注意你的承诺,承诺不光要完成,还要达到客户心理的预期

  • 有的事你觉得做到了,但跟别人想的不一样,也没什么卵用
    • 举例1:比如减肥,你承诺说肯定可以瘦,结果200斤的大胖子来了,确实瘦了10斤,似乎你的承诺兑现了,但他的预期是瘦30斤,所以他还是会觉得你是骗人的。所以这也属于三观不合

互联网漏斗效应

在互联网时代,这种漏斗效应更明显了

  • 比如花费1000美元,展示100万次,结果换来20次点击,相当于每次点击成本50美元。最后这些点击量,平均每10次,才有一次下单,也就是说,你每卖一单产品的成本是500美元
  • 除非是反复消费者,或者是一些大件商品,可能很难背回这个成本。否则就过于昂贵了
  • 所以,你最好务必要核算一下成本,无休止的打网络广告,最后你的大部分盈利都会落到广告商的腰包里

在互联网企业,理论上你需要多少流量,都能做到。无非就是成本划不划算的事

  • 比如要实现几亿人点击,直接做抖音,微博,喜马拉雅,爱奇艺这些开机和弹窗就可以了。一定能给你做到万众瞩目,但就怕后面,你转化不了
  • 比如蚂蚁集团上市,战略配售基金的售卖,就推的全网到处都是,光广告费估计就海了去了,估计蚂蚁想的是,把市值捧得高高的,资本市场上,我这个钱肯定能赚回来,但11月份,蚂蚁上市却突然被被叫停。这可算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了

复购也算进营销费用里面

营销人员,一定要多多衡量,特别是把复购的可能也算进营销费用里面

  • 比如券商开户,一个用户的成本可以给到500元,这个非常高了,但是券商算了按照万分之5的手续费,他只要交易1万块钱股票,我就不亏了,以后他再交易,我就能有利润了
  • 比如咖啡店也是,拉新成本高达200元一个客户,而他过来只买1杯咖啡,店里只赚10块钱,需要他消费20次,才不亏。那么如果你确定这个客户能反复消费20次以上,就可以这么去拉新

所以我们要多算算大账,算算客户的终身价值,以及算算他产生破坏力的价值,而不要斤斤计较

  • 比如奔驰上次没给人家退款,结果女车主坐在奔驰上拍视频,发遍全网。搞的奔驰损失的绝不止是一辆车钱了。可能投几个亿,这个信任都补不回来。如果你琢么不透这些,那就先不要购买广告了

广告只是营销战的一个辅助方

实际上,现在广告很难产生直接收入,也就是说广告的费用可能比他带来的直接营收还要大。这就是广告行业边际效用递减带来的恶果,人们听过太多的承诺,所以也就啥也不信了

  • 所以你的营销,绝不能只打广告这么简单,广告现在只是营销战的一个辅助方,而不能成为主攻方向

  • 目的还是要用广告,找到那些有可能对你产生信任,有意愿做出改变的人。

长尾理论下的谋生

互联网遵循长尾理论,爆款销量极高,赢家通吃,但是冷门产品的销量加在一起,跟爆款也差不太多,所以短头和长尾基本上不分伯仲

  • 比如如果亚马逊只卖最热门的5000本畅销书,那么他将损失一半的收入。所以长尾不可小觑。也为商家提供了一个新的营销思路

  • 比如有家卖T恤衫的企业,他就在T恤衫上打出了一段话,传奇始于19xx年,x月x号。很显然把生日打在衣服上,很能彰显个性。但问题是每个人的生日都不同,商家提前制作了成千上万种不同日期的T恤衫,全都摆在互联网无限空间的货架上。形成了长尾效应,单一日期的卖不了几件,但是总销量却非常大

    《这才是营销》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 其实我们做副业,也都是长尾上的一环,有人去整合这个长尾,就能形成一个大生意。这也是目前MCN机构的玩法,我签一大堆小网红回来,形成一个整体流量,从而去承接广告

  • 那么你的产品,怎么做呢?在你无力做到头部的时候,是否也可以通过长尾产品的组合,形成组合销量。满足那些窄众人群的需求

做长尾产品的时候也别忘了2点

  • 长尾产品也必须是卓越的,特殊的,满足别人需求的
  • 长尾产品最好跟短头产品建立连接,这样双方会相互促进,流量产品会促进更多的长尾销售,而长尾产品也会带来更多的流量产品购买

通过被发现,建立某种连接形成影响力

互联网是个发现的工具,但是你不应该只满足于被发现,还要通过发现的机会,建立某种连接形成影响力

能够快速传播的营销,大多数都是由于他们背后的观念,这里面,早期采用者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 比如原来都是买唱片的,但是苹果说,你可以到我的网站上下载音乐,这时候,只有那些新潮的音乐发烧友,才会把你的观念,带给那些因循守旧的大众面前。他们会去给其他的人解释,这有多么的方便
  •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传播都是如此,比如电商,微信,打车,外卖,都是有人尝鲜后,推荐给其他人。从而改变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

  • 所以营销人员,要想通过互联网完成大规模的传播,就必须跟这些早期应用者结盟。让他们融入到自己的产品当中

    • 比如最早滴滴做推广的时候,就是地推出租车,一辆车一辆车的死磕。美团也是,基本上就是把全国划分成几大区域,然后挨家挨户的做推广,给这些最先进入者,足够的好处。最早拉滴滴的和最早成为美团用户的商家,都获得了极大的流量支持,让他们一开始赚了大钱。然后这些人,自然就逢人便说这些平台的好处,而且是倍儿自豪的给你推荐一个赚大钱的机会。此时再配合流量推广,一下就打开了市场

所以当你没有种子用户,或者种子用户没有获得足够多的好处之前,最好不要轻易去尝试流量。否则买来的流量,都成了过路流量,根本沉淀不下来

鸿沟求生

作者提出了一个高德纳炒作周期,任何一个科技产品诞生,都有一个高峰期和一个低谷期

《这才是营销》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一开始万众瞩目,再配合你的营销,会迅速争取用户,但是后面就会形成常态,边际效用递减,最早一批用户,发现补贴减少,兴趣就会减弱,然后开始对你表示不满,纷纷离开,最后跌入到谷底,后面才是稳步的爬升期,也就是不靠补贴实现自然增长。但其实挺危险的,很多企业,在谷底就直接猝死了。后面也就没有稳步爬升了

跨越当地的鸿沟

社交媒体其实是比较容易跨越增长鸿沟的

  • 比如脸书他持续的做校园推广,不断地让尝鲜者加入,而这些人又都变成了新的推广者,从而让脸书的用户始终处于爆发式增长
  • 其实当时中国也出现类似的东西,比如开心网和人人网,但生不逢时,马上微博微信出现,巨头过来抢饭碗,再加上他们自己犯了错误,最终导致衰落。开心网和人人网没能成为中国的脸书,反而微信做到了。所以腾讯市值暴涨
  • 所以传播之后的粘性,值得我们每个人反思,开心网和人人网,太注重那些小游戏了,而没有把真正的沟通和社交功能做大。微信恰恰是建立在工具这个基础上的,在发短信之外,马上建立了传照片,音频,视频通话,抢红包等等内容,一下就把局面打开了。微信也搞过一些小游戏在平台上,但是反响也并不太好,反而是比步数这个简单的东西,更具有社交属性和粘性

所以营销过后的留存,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吸引人很简单,但让大家留下来,你就得提供真正的价值才行,也就是说,光帮闲是不行的,一定得帮忙。

光增加点谈资,增加点娱乐,那肯定是不足以留住用户的,你得切实解决大家生活中的各种痛点。否则你就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可有可无就肯定变成不再理会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这才是营销》18.漏斗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