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行为》 5. 沟通的真谛
中国人说话有三大特色
一:有话不一定直说。二:说出来很可能也是含含糊糊,怎么解释都行。三:就算肯定表达,也不一定是真的
中国人说话有三大特点:
- 有话不一定直说
- 说出来很可能也是含含糊糊,怎么解释都行
- 就算肯定表达,也不一定是真的
举个例子
改天请你吃饭,这就压根就没想请你吃饭。而只是一种客气的表达而已。
再有,请客结账的时候,大家都在翻钱包,嘴上都喊着我来我来,但压根就没想结账。
还有人恭维你,说你身体真好,你怎么回答,哪里哪里,最近也明显感觉岁数大了。所以别人捧我们的时候,我们肯定要把姿态摆低。不是真想去做的时候,就一定会说得十分含糊,含糊到没有可执行性,比如改天,到底改哪一天,从来不说。如果真心实意请你吃饭,就会强调,明天下午,某某餐厅,我已经定好位置了,请您大驾光临。
那么很多老外都不理解,为啥中国人要这么说话,其实还是之前那个逻辑,说话打太极,目的就是看对方的反映,既然非要开口,我就先说些无关痛痒模模糊糊的话,看对方怎么反馈。比如还是改天请你吃饭,如果对方说,好啊,我叫上老张,老李,咱们聚聚,那么就说明对方接纳你了,要跟你拉近关系,你才能进一步行动。去定餐厅,定日期。如果对方的回应是,不用客气,小事一桩。那就是说你未必请得动对方。这时候贸然定日子和餐厅,反而会遭到对方的拒绝,双方都没面子。
所以含糊表达,通常都有试探的意思,上面我们也举了个例子,领导说,以后升值有的是机会,就是看你到底对这事儿是什么态度。那你肯定要说,一切听您安排,我肯定干好您交代的工作。两人都说得很含糊,但也都心照不宣,如果此时你不通人情,直接问,下次是啥时候,肯定是我吗?那就会死得很难看。领导也不可能给下属一个承诺,那样他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所以中国话博大精深,所谓听话听音,并不是他表达出来的那么简单。·
比如有些老师会说,这个孩子本质还是不错的,就是注意力不太集中,没把聪明用在正地儿,言外之意就是,除了本质,哪哪都不行,家长该好好管管了。这么说话的目的,就是让家长能够接受,不至于太丢面子。否则实话实说,您家孩子太笨,又不用功。也不知道随谁。那么这个老师一定会被家长投诉。但这两句话,其实说的是一个意思。
上下界限
作者说,沟通的最高境界,是充分交换意见。但是充分交换,并不等于一切都要说出来,有些东西是不必说的,有些东西也是不该说的,说出来反而会徒增困扰。不说也不等于欺骗,也并不会歪曲事实。
比如在商务谈判当中,我们在某些领域的专业程度会比对方高很多,那么是不是要展现一下呢?不一定,就好比创业公司去融资,很多投资人其实提的都是外行问题,而创业者往往都是某些细分领域里的专家,那是不是要给对方上上课。这个也得看情况了。如果你总是居高临下,像老师教育学生一样,就会令对方十分不愉快。
谈话时,要考虑到人、时、地的配合:人不对就不能说,时间不对也要谨慎,地点不合适会有很大的后遗症
- 举个例子,你给对方提意见,私底下,吃饭的时候,酒过三巡,称兄道弟,对方不是不能接受。但是如果你在开大会的时候去驳斥对方,那么就必然会造成赤裸裸的仇恨。
还有的时候,对方比较善于沟通,也能虚心接受,那么我们说话就可以稍微放开一点,而明知道对方是个杠精,你跟他说那么多干什么?我们经常会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宁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所以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讲话策略,有些人沟通,真的只能话说一半。说太多之后,反而会引来巨大的矛盾。
绝大多数人,其实都不可被教育,只能被教训。
所以关系再近的人,也要有边界感,人家特别认可的一件事情。你可以提醒,但不要没完没了的反对,否则在事情还没失败之前,你们两就已经闹掰了。以后即便证明你是对的,对方也不会念你的好。因为此时他已经对人不对事了,甚至没准儿,还认为是你给他捣的乱。
中国人讲,交浅不言深。也就是如果交情不够的话,切忌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交情够了,才可以苦口婆心,但也不要没完没了。你强调几次,对方都不听的时候,其实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
所以记住,站在不要说的立场来说,以免乱说,伤人害己,你可能是好心,但未必会有好报。
要用看的(察言观色)
中国人的交流,是要会察言观色的,很多人觉得中国人办事很少有标准,也不怎么尊重游戏规则,总是搞请客送礼那一套,有了关系,似乎干什么都很顺,没有关系则寸步难行。
我们常说一句话:就是看他怎么说,而不用听他怎么说,反过来,我们很多时候还会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种鬼话你也听?xxx 的话不能听等等。
听来的东西真实性要大打折扣。同样的话,对方说话的场景,神态,语气不同,那么可能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同
比如有些公司的领导,口号是一套一套的,但其实他自己都不信。而且会经常讲一些模棱两可的话
-
比如,看吧,你看着办,再观察观察,我考虑考虑,等等。这些东西更是要命,不同场合意思完全不同
-
比如,如果是淡定的表态,你看着办吧,这就是一种授权,让你可以杀伐决断,但如果是愤怒的表态,你看着办吧,那就是告诉你,必须要听我的。否则后果会很严重。还有沮丧的表态,你看着办吧,这就是死马当活马医,他心里已经不抱任何期望。意思就是,干不干都不打紧了。所以你光听他说话,是听不出来的。
还有的时候,有第三者在场,甲对乙说的话,可能是说给丙听的,这个意思可就差得更远了。我们有句成语叫做指桑骂槐,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看似褒贬乙,但实际上是在骂丙。如果你是乙,明白领导的意思,那么就会随声附和,如果不明白意思,甚至还出口狡辩,那么就大相径庭了。大家别小看这个事,职场上比比皆是,特别是一些官僚气氛比较重的地方,比如那些大的企业,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这些戏码!这就好比密码发电报一样,如果你要破译不了,那你可能就会成为职场异类。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情商低,开口就得罪人,很可能也是因为这些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沟通障碍。听不懂对方的意思,所以就经常做出错误的反馈。
那些在职场当中左右逢源的人,通常都是会听话听音的人,他们总能洞悉别人的真实意图,总能做讨巧的做事情。而那些不太受待见的人就往往理解不了这些
- 就比如有些事,领导批评你,其实是在保护你,以后甚至重用你。比如一起开会,提未来的建设意见,人家都不说话,就你站起来说了123点。此时领导也不表态,反而批评你目无尊长,你怎么办?是不是很窝火。但随后他私下找到你,跟你讲是为了保护你,我骂你一顿,别人就不会在底下给你使坏了。否则那些人会说你出风头,搞他!那样你做起事来就会非常艰难,听到这是不是恍然大悟。
- 相反,有些领导可坏了,他看不上你,但并不骂你,而是处处那你当靶子,让其他同事针对你。比如说,你来得早,让你去抓公司考勤。看谁每天迟到早退。要么看你提出意见了,然后骂其他人,说其他人态度不积极,大家每个人罚500,然后拿这笔钱,给你发奖金。那么你想想,日后你在公司里还怎么混。所以这就是我们管理的艺术,自己得心里有个数。得能够看得出对方的真正意图,在看不出来之前,尽量说话说三分,少表态,少逞能。
不说好话
没有完美的制度
很多人讲中国人不注重制度,但其实只要是制度,就一定会有漏洞,那些外企最清楚,明明在国外,执行得很好的一套制度,到国内就全都变样了。
- 比如早上考勤,上班打卡,这个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执行过程当中发现,大家都是踩着点来,上来打卡之后,再下来买咖啡和早点。甚至有人一整天都不在公司,到下班了才回来打个卡。
- 还有开会迟到要罚款,但有一次总经理迟到了,就没罚款,于是后面你也就没法罚款了。这就是制度上最大的问题所在,一旦你有一个例外,就很难再继续下去。你也很难把制度修改得天衣无缝,那样就会耗费巨大的管理资源。而且也不可能完全都设计好,一点漏洞没有。总有人会想到破解的办法。
管理不能只限于制度,是要加入很多的人情味,换句话说,领导不能跟员工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把员工变成你的对手盘,那么再好的制度,也必然出漏洞。你得让他主动遵守制度,甚至捍卫制度才行
- 比如一些小公司,它只要不耽误工作,就没必要非得每天打卡考勤,工作的结果比考勤重要。罚款并不是目的,目的还是效率,是公司的凝聚力。
中国人经常讲事在人为,没有啥不可能的事,这其实就是差别性待遇,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肯定也是完全不一样,虽然都在说自己对事不对人,但其实都是对人不对事。
而且在西方,如果被骗了,那肯定报警,他骗我肯定他不对,我自然理直气壮,但是在中国,我们通常都要掂量一下,会不会很丢人,连这种当都上,别人会不会说我是个傻子。所以显然在国内,怕丢人是第一位的,
我们面对规则的态度也跟西方不一样,西方规则就是规则,而在我们这合理的规则才是规则,不合理的,我就不必遵守。
- 比如闯红灯过马路,很多人就解释,马路上都没车了,我为什么不能过,所以我是合理的,你这个红绿灯设置的不合理。我自然也就不遵守。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