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行为》 11. 合理的兼顾

《中国式管理行为》 11. 合理的兼顾

好不好都犯忌

我们也并非是不爱坚持原则,但在坚持原则之前,还要加四个更为重要的字叫做广结善缘,也就是说,在能够追求圆满的情况下,遵守原则。如果这个原则,破坏了圆满,那么他就可以做出调整。

  • 比如公司抓考勤,大家怨声载道,得罪人无数,那么抓考勤这个人,势必会做出很多的变通。甚至还会替一些违规的人扯谎。让他们免除处罚。这其实才是会做人的地方。

说自己的情况很好,很可能引起听者的嫉妒;说自己的情况很糟,也可能引起听者的恐惧。无论如何,都将对说的人产生不良的后果。所以在说好或说不好之前,最好先仔细想想可能引起什么样的后遗症。

再有一些特别小的地方,比如有人问你近来怎么样,你怎么回答,好的不得了,结果不是找你借钱,就是羡慕嫉妒恨,朋友都跑光了。所以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马马虎虎,也就那样。这并非是不诚实,而是要把事情做的更圆满。

人性就是这样,自己没赚到钱,听说你赚钱了,他心里就很不开心。一个家里的亲戚,除了父母和老婆真心希望你多赚钱之外,其他都是虚情假意。你赚钱越多,他们越是不开心,所以即便赚钱,也不能在原来的朋友和亲戚之间炫耀。

人性,从来都是嫉妒心很强,恨人有,笑人无,所以你过得好的时候,一定要低调,千万别去原来的亲戚朋友那里炫富,即便你请客,也肯定挨骂。

很多人说,炫富不好,装穷行不行呢?也不行,万一被别人知道,大家会说你这个人太假,不诚实,而且有些人也会对你远离,怕你找他借钱。

所以中国人的智慧,永远都是跟你打太极,既然恨人有,笑人无,我就好坏都不说,永远都告诉你马马虎虎

  • 比如七大姑八大姨问你,生意怎么样,收入如何。马马虎虎,一般啦。这就很好的回答那些令人尴尬的问题。永远差不多,你反而能够人缘越来越好。

严格来说,使用含糊不清的答案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表达三重意思

  1. 委婉的说,请你不要问这个问题,该问题已经侵犯了我的隐私权
  2. 我这个人很诚实,不愿意欺骗你们,但是我也要保守秘密
  3. 我也尽量给大家留有面子

这也提醒我们,如果你不小心问了一些问题,人家开始跟你打马虎眼,就是告诉你,你闯入禁区了,不要再深问下去了

有些人永远看不懂这些东西,还在没完没了的追问,非要问马马虎虎是多少?此时你怎么办?可以再警告他一次,马马虎虎就是还说得过去。用幽默的方式,再挡一刀,到这时候,对方即便再傻,也知道不应该问下去了。但如果真的遇到一个奇葩,你也可以直接明了的说,咱换个话题吧。

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非技术型问题,也就是侵犯自己隐私,或者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是必须回答的问题,甚至要有精确答案的问题,千万不能这么说话

  • 比如开业绩发布会,投资者问董秘,公司今年经营的怎么样,董秘也这么说,马马虎虎呗。那肯定是不合适的。所以一定要分场合,分对象。

听不听都可以 - 出现越级上报领导如何做

很多公司都有一条规则,就是禁止越级上报,为什么会这样,说白了就是为了维护主管的权威性,主管和部署应该尽可能的有效沟通。如果总是允许越级上报,那么部署就会越来越不愿意跟自己的主管领导沟通,而是到更高的领导那里打小报告。这样工作就没法干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是不是一定不不允许越级呢,肯定也不是,因为如果你完全绕不开主管领导,那么就会让主管们拥有生杀大权,这就造成军阀割据的局面,也是对公司不利的。

所以从公司领导来说,一定是鼓励层级沟通,但也要为越权上报提供口子。常规的事我不管,你找我我也不听,反而会给你处罚。但特殊情况,我再干预。这其实跟我们古代那种上京告御状是一个意思,不是谁都能去告御状的,告御状的代价是非常大的,轻则滚钉板挨板子,重则判刑杀头。所以但凡不是受了天大的冤屈,没有人会随随便便的上京告御状。

一个公司运转的逻辑也应该是如此,不是不能越级上报,但是一定要有正当理由,对于那些越级上报,制造是非的人,一定要杀无赦。这种人留在公司也会是一种祸害。

作者讲,老板对于越级上报的态度,最好是,既不要听,也不要不听,你可能以为这又是一句废话,但其实得仔细去悟这句话,其实讲的是,老板不要当面表态,你马上听了,认为越级上报的下属说的对,那么就会引来更多的越级上报,你底下的高管,以后也就没法做事了,如果你上来就批评下属,那么也会让人寒心。

老板对于越级上报的最佳态度是,我对这件事情完全不了解,等我去了解一下再说。在这段时间,我也希望你跟你的直接领导,再好好谈谈,你看怎么样,然后拍拍对方的肩膀,鼓励几句,说一些听说你最近工作干得不错的话,最后潇洒地离开。

你要让这些越级上报的人,感觉到,好像有个结果,但又好像没啥结果,老板已经知道了问题,但似乎他又啥都不知道,老板跟我关系很好,但好像也没表态完全支持我。这就是你要让他感受到的效果。如此一来,他就会满怀期待的回去等待。

然后老板找到他的领导不提越级上报的事情,就是单纯的了解一下事情的状态,如果真有处置不当,点出问题就好。如果没问题,老板就知道,越级上报这个员工以后不值得重用。

此时老板,可以把你的高管叫来,问问怎么回事,不提越级上报的事情,就是单纯的了解一下事情的状态。如果真有处置不当,点出问题就好。让他提供个整改方案。大家都有面子,高管最后也不知道,有人把他给告了。如果高管处理的没问题,那你大概也就知道,员工在背后搬弄是非,那么怎么处理,这个就得以后去找机会了。起码这一次,老板就知道,这个员工以后不值得重用。

所以,老板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务必要顾全大家的面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研。最好的结果是把大家的面子都保全了,然后把问题还解决了,而最差的结果是,面子也都没有了,事情还没解决。我们其实很多事,都做出了最差的结果。

招不招都不行

这几年,经济大环境不太好,再加上疫情3年,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好过,所以大家的戾气也很重,动不动就会着急上火。骂教育,骂公司,骂资本,骂社会,这些其实都能理解,但主要是于事无补,对我们个人来说,除了每天你都非常气愤之外,似乎没有一点点好处,甚至你把这些情绪带到工作当中,还很有可能让你丢掉工作。因为老板们也很难,如果你此时再对他没好气的话,那么自然也就是主动申请了一个被优化的名额。

这个事站在宏观角度确实无解,因为经济确实降速了,每个公司都得考虑生存问题,裁员缩减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站在微观角度,能不能让自己保住工作呢,其实还是有办法的。

别人都在抱怨的时候,你在积极努力工作,那么但凡他有一个留下的名额,肯定也是给这些听话肯干的员工。所以我们总说,虽然我们怎么努力都跑不过老虎,但至少应该先跑赢同伴。

罚不罚都有理

很多领导都表示,我是一视同仁的,用来表明自己很公平,但你没有私心,不代表大家认可,一视同仁,很可能是最不合理的方式。因为大家的心目当中,本就不是一视同仁的。

  • 举个例子,收入有差异,多劳多得,但是赚的少的会想,他凭什么比我多,他哪里比我强。赚的多的也不开心,我多干这么多,付出这么多,才多拿了这么点钱。所以你看,一视同仁,完全就是狗屁不通?

你的一视同仁,一定要建立在合情合理的角度上,不能以付出为导向,这东西没有标准,你得以产出为导向。

  • 比如销售提成,人家搞来了1000万收入,当然能拿100万提成,你有本事搞2000万,就能得200万提成。这种硬性规定钱,大家的怨言就没那么多了。机会都摆在那,是你自己搞不定而已。

奖励如此,惩罚也是如此,别用主观去罚,一定要用客观去罚。罚也要罚的合情合理,才能让大家心服口服。有些领导,为了做到这一点,不惜自己跟着一起受罚。

  • 比如某报社编辑排版出了问题,总编辑规定,自己,主编,责任编辑,全都罚奖金一个月。那么毫无疑问,总编辑收入最高,所以承担的绝对损失也最大,这就让底下的主编和责编,不但没有怨气,反而有种愧对领导的感觉。

本书总结

这本书里讲了中国人的智慧就是随机应变,模糊不清,追求圆满,既要把事情办了,也要给大家留足面子,办事情是为当下,留面子是为了未来,既干了事,还维护了关系,这才能越做越长久,越搞越简单。这个跟西方人的办事方法,只顾当下,完全不同。

我们深处中国社会,也要努力适应这种圆通的社会。

  • 能做到的人,会创造无限可能,很多明明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变成可能。
  • 相反,如果做不到的人,就会到处得罪人,很多很简单就能够做到的事情,因为树敌太多,也会变成非常艰难。

这就是人和人最大的差距所在,有些人明明起步很低,但却越混越好,而有些人明明开局很高,但却越来越差。从根源来讲,说白了就是做人上出现了重大的差距。

中国人讲,先学做人,再学做事。人做好了,事情不可能会差,但如果人都做不好,总是口无遮拦的到处得罪人。那么你做事的阻力就会越来越大。

我们经常讲投资上有短期投机和长期投资之分,其实做事就是短期投机,做人才是 长期投资。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中国式管理行为》 11. 合理的兼顾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