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年代:中国·1947》3.为什么国民党统治区发生反饥饿反内战运动

《转折年代:中国·1947》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军事是第一战场,再来看看经济和政治的第二战场。1947年,国内的经济大环境非常紧张,国民党官僚集团垄断民生经济,获取暴利,美国资本输入打压了民族资本的生存空间。更严重的是,战争导致城市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转折年代:中国·1947读书笔记

《转折年代:中国·1947》 读书笔记

2月12日,上海发生了抢米风潮,当天《大公报》上有这样的标题“物价如脱缰之马,各地粮价飞升,平民叫苦连天”。为了对付物价飙升的情况,国民党政府的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和中央银行总裁贝祖贻不断抛售政府的黄金和外汇,用来吸收市面上泛滥的流通货币。最高的一天,曾抛售黄金十万两。虽然微微减缓了通货膨胀的速度,但这项政策依然是杯水车薪,因为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内战扩大造成了军费的开支激增。这项政策,相当于用一点点黄金外汇堵军费这个无底黑洞。现在看来,抛售黄金外汇是不可理解的,但在当时,宋子文完全有理由这样做,因为他相信蒋介石和陈诚向他做的承诺,就是:一年内能解决中国共产党。

共产党消灭不了,蒋介石拒绝和谈,一定要将内战继续打下去,那么国民党政府的财政和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只能一再恶化,不可收拾。情况越来越失控,原本国民党统治区生活条件不错的市民们竟渐渐吃不上饭了,大学公费生每天的伙食费只够买两根半油条。5月2日,杭州再次发生了数千饥民抢米风潮,饥民捣毁了米店和警察派出所。7日,南京郊区铁路工人因为米价在当天上午几小时内从每石十九万元突破了三十万,和米商发生了冲突,存米被哄抢一空。8日,上海米商宣告停业,又有十二家米店被抢。各地都在发生抢米风潮,民众连最起码的生存也难以保障了。当时国民党统治区民众,特别是人数众多的原来在政治上处于中间状态,不关心国共内战的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成了“饥饿”。5月13日,上海医学院的学生组织体检,发现本校15%的医学生竟因为营养不良得了肺结核,还有学生因贫病卖血而暴病死亡。北京大学的学生每天也只能吃开水煮青菜,校园里贴满了“向饥饿宣战!向制造饥饿的人宣战!”这样的标语。各大高校的师生纷纷向当局抗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发起了五二零运动,提出了“反饥饿、反内战”的口号。当时有一幅漫画流传很广,上面写着六个大字“向炮口要饭吃”。对此,文学家茅盾说:“一年来(国民党政府)政治上失尽人心,经济崩溃,物价狂涨,内战火热,使全国人民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这一切就是学生运动发生的背景。”

共产党方面,毛泽东提到,中国境内有了两条战线,一条是国共两党的战争,“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学生运动的口号是要饭吃,要和平,要自由,亦即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1947年7月至9月,在刘少奇的主持下,中共中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1947年,中国的人口百分之八十仍然在农村,农民生活极端贫苦,而且十分分散,很难形成规模巨大的一致行动,是“沉默的大多数”。一旦有人能提出代表他们利益的正确主张,把他们有效地组织起来,他们的潜能就能充分发挥出来,成为令人吃惊的巨大力量。解放军之所以能在这场战争中取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到了解放区民众的全力后方支持,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共产党坚决领导农民进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让农民耕者有其田。

总结一下,在经济上,国民党在大后方的经济崩溃和党内部的腐败,严重损害了国民党统治区百姓的利益,频繁的人民运动,代表着国民党在逐渐失去人心。而土地改革和商业政策,让共产党获得了农民和民族资本家的支持,也为解放军的军事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方保障。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转折年代:中国·1947》3.为什么国民党统治区发生反饥饿反内战运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