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开国领袖学习工作方法》2.如何在千头万绪工作中找到方向

《向开国领袖学习工作方法》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如何找到方向?

这本书中给出的答案,是要重视战略。战略头脑对担负领导工作的人来说是做好工作的先决条件。有了全局的眼光和敏锐的预见,才能在工作中始终有明确的方向感。

向开国领袖学习工作方法读书笔记

那怎么样算是拥有战略头脑呢?关键的一点,是抓住主要矛盾。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道:“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不能掌握这样的方法呢?毛泽东接着提道,“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在金冲及看来,这不仅是一种哲学思辨,也是重要的工作方法。读读毛泽东在历次中央会议上的讲话,你会发现,重要的历史关头,他经常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思考:现在局势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它和以往不同的特点是什么?发展的前途如何?由此再得出,党的方针应当相应地做出怎样的调整。

尤其在战争年代,领袖们对于战略都是极为重视。

1936年,毛泽东总结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他在文章中提道:“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乃是说的带全局性的,即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而不是那种带局部性的即对全局无决定意义的一着。下棋如此,战争也是如此。”

从红军到八路军再到人民解放军,领袖们在历次战争中,极为注意寻找“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而且,往往是第一场战斗,就选择的是“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那怎么样打好第一场战斗呢?毛泽东归纳了三条原则。

第一,要保证条件都利于我方,不利于敌方,确定有把握之后再动手,总之,必须打胜,否则宁肯退让,重新等待时机;

第二,整个战役的计划没有策划好,第一场战斗不可能打好,第一战的计划,必须是整个战役计划的序幕;

第三,思考整个战役的计划,思考第一场的战斗的计划,还要思考之后很多个战略阶段,至少也应该计算到下一个阶段。如果没有长时期的方针,仅仅是走一步看一步,那是打不好仗的。

利用这三条原则,打好有战略意义的第一场战斗,就能一战而胜,接下来再解决敌人的其余力量就能各个击破,就能把战争的全局从劣势转换为优势,从被动转换为主动。

咱们拿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首先打响的辽沈战役举例。要想了解当时的战略思考,这要从抗战结束的那一刻说起。

1945年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150万的苏联红军进入东北,迅速控制了东北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到了8月底,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已经全部解除武装。此时国民党军和八路军都想接手东北地区,这个时候,谁能够当机立断,争取先手,谁就能在接下来的博弈中占据优势。

在听到苏军出兵东北的消息后,毛泽东、朱德立即下达命令,让晋察冀边区和山东抽调部队向东北进军。随后,中央组织在延安的干部,准备分批陆续派往东北。

当时的国民党军,正在忙于接收全国的地盘,而且国民党主力更多盘踞在西南地区,没有办法迅速赶往东北。因为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在延安代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的刘少奇迅速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建议从华东、华中抽调10万部队挺进东北。

但是随着部队进入东北,蒋介石也反应了过来,开始抽调大批军队进入东北,苏联方面也没有给予我党和我军足够的支持,反而在长春、沈阳等城市驱逐中共机关和部队。

这个时候,刘少奇迅速调整了战略部署,确定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方针,也就是让出大城市和铁路沿线,占据广大农村、中小城市和次要铁路。在东北创建和巩固广大的根据地。

到了1948年,东北野战军已经发展到将近70万人,如果算上地方武装,总人数在100万以上。当时的东北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解放军兵力超过国民党军的地区,因此,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在东北打响战略决战的第一场战斗。

当时面对的主要矛盾是,虽然在东北地区,解放军有人数上的优势,但是在全国范围看,国民党军依然占据多数。所以辽沈战役面对的关键问题是,怎么在国民党统帅部举棋不定的情况下,迅速切断东北和山海关以内的联系,把国民党军的重要精锐困在东北,利用东北野战军的人数优势逐步将其歼灭。

这比其他任何问题都更重要。毛泽东便下了大决心,要求东北野战军主力不惜冒巨大风险,远途奔袭锦州,“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没有这样的宏图大略,要夺取辽沈战役的全胜是不可能的。

果然,锦州的解放,切断了国民党军从陆上撤回关内的唯一通道。长春和沈阳两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最终,整个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也因为这场战役,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过了国民党军,为之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曾说过:“在陕北,我和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在两个窑洞指挥了全国的战争。”周恩来也说:“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能在如此困难简陋的条件下,取得如此大的成功,这个战略眼光是分不开的。

在和平年代,重视战略依然是开国领袖们重要的工作方法。

毛泽东曾经拿黄河上的船夫举例,向大家介绍工作方法。这些船夫在河里撑船的时候,平时是可以很放松的,但是到了险滩或者是有暗礁的地方,这些船夫就开始全神贯注地用船篙撑船,躲避危险的地方。如果整段行程,船夫处处都很紧张,那就会把自己弄得很疲劳,真到了要紧的地方,反而使不上劲。

社会生活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人们往往被一些日常现象牵着鼻子走,被动应付,辛苦忙碌而收效甚微,工作局面难有大的突破。毛泽东主张,这个时候处理工作,就应该抓住重点。

1953年毛泽东在给一位干部的信中就写道:“工作虽多,可以安排一下,一段时间内只处理一个主要问题,这样也就会不觉得太忙了。”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向开国领袖学习工作方法》2.如何在千头万绪工作中找到方向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