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3.差序格局

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这本书里的重点,也是费孝通先生被人引用最多的一个学术上的贡献,叫作“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西洋社会

什么叫差序格局?咱们先说西方的社会结构,那叫作“团体格局”。什么叫“团体格局”?就好像你看农村田野里边捆柴,这一堆柴捆一捆,那一堆柴捆一捆,然后把这十几捆柴放在一起做成一担,把这几担放到车上做成一车,这就是西方的格局。你属于这一捆,这一捆属于这一担,这一担属于这一车,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一个自己的位置。当然人跟柴不一样,所以人可能在不同的捆里边也会出现,但总之你是在一个框架结构之下的,你像是树形图当中的一个位置而已。所以西方人特别重视的是位置,是权利。

西方人的家庭界限非常清晰。比如说你邀请一个美国人到家里来吃饭,对他说“欢迎阖府光临”——希望你们全家都来。那你放心 美国人界定得很清楚,说我们全家都来,什么人呢?丈夫,妻子,未成年的孩子,最多带上狗。这就是他们对于一个家的观念。但是你要跟中国人讲说欢迎全家都来,那就不一定了,中国人对于家的概念很有可能包括岳父,岳母,祖母;然后还有表兄弟,远房亲戚等等。甚至这个人是我干兄弟,他也会拉进来。所以中国人对于家庭的概念没有西方人那么清晰和明确。

那为什么中国人会把家的概念泛化呢?就是来自于中国的差序格局。什么叫差序格局?就是你把一个石头扔到湖面上去,它会荡起一串涟漪。这个荡起涟漪的过程,就是中国人的社会结构。“我”就是中间的那块石头,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是中间的那一块石头。这块石头荡开了以后,最核心的部分是你和父母,孩子,妻子;然后兄弟,表亲,亲家;再往后是朋友,同学,战友等等……一层一层地荡开,这就是中国人的关系网。

甚至在一个家里边,亲兄弟两个人的差序格局会有极大不同。你说你们俩亲兄弟,你们俩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但是你会有姻亲。所以当你结了一个姻亲以后,你跟这一家人所形成的这个圈子,和你的弟弟、和他的妻子那一家人所形成的圈子,以及你们俩娶了不同的媳妇以后生下来的孩子,慢慢地这个差序格局就分开了。所以看着很亲的亲兄弟,再往下发展两三代以后,这两家人离得就会越来越远了,因为差序格局是不同的。

所以中国人讲究的是亲疏的关系,我们既有亲属圈子,又有地缘圈子,根据什么来看这个圈子的大小呢?费孝通先生说得特别直接,叫作势力大小。什么叫势力大小?有句老话叫“富在深山有亲戚,穷在闹市无人问。”如果你这个人势力很大,你放心,你的涟漪会荡得非常开。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大观园,你去看《红楼梦》。《红楼梦》里边,像宝钗、宝琴,甚至在他们家后院去修行的妙玉,从大老远好多代没有见过的刘姥姥,全都成了相当亲密的人,都待在一块儿。为什么?因为这家势力大,这家有钱,他能够照顾得了那么广泛。所以势力的大小决定着你荡开的涟漪的大小。反过来,一个小户人家,再加上没什么钱,连亲戚走动都舍不得。那跟他能够荡成涟漪的,可能就是周围那么几个街坊邻居。所以这就是我们说的“世态炎凉”,在中国看得是非常明确的,因为你有你的不同的差序格局的圈子。

乡土社会

中国古人总是讲“人伦”。什么叫“伦”?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当我们讲到伦理这个词的时候,伦就指的是水文相次的伦理。所以波纹的差序,就代表着我们中国人之间形成的社会格局,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差序格局的核心。那向外扩张的这个动作,就叫作“推”。所以孔子讲“推己及人”。孔子的整个伦理学的建立,都在于推己及人。孟子评价孔子:“善推而已矣。”孔子这个人为什么了不起,因为他对别人的感知力比较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这些都是一个由内向外推的过程。

我们过去讲的“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看,我们从自己开始,到一个家庭,到一个国家,到天下,这就是我们差序格局整个影响的过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你势力大的时候,你的涟漪荡得更远一点;势力小的时候,你就收缩一点。孔子这个人的优点在哪儿呢,就是他能放能收。他如果能力强了,可以放得出去;能力弱,回家读书,也能收得回来。

跟他相对应的就是当时最火的杨朱和墨翟:杨朱放不出去,杨朱是“拔一毛而利天下,无为也。”就算是我爸爸我也不管,我只会管我自己,这是杨朱的概念。而墨翟呢?墨翟是放出去收不回来。墨翟说天下人都平等,天下人都是兄弟,我们大家的爱全是一样的,大家都是兼爱。所以这两个人在孟子的眼中看来,“皆禽兽也”。没有薄厚,没有差别,没有次序。他破坏了水文当中的伦次,所以孟子说杨朱和墨翟都是禽兽。

孔子就是能放能收,因此就引发了一个中国人的问题,就是我们公和私的相对性。比如书里边讲到说,中国人可以为了自己牺牲家庭——就有这样的人,当然全世界也会有这样的人,也会为了家庭牺牲一个村子,为了村子牺牲一个县。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这个你要回到《大学》当中去看,就是《大学》当中说,如果你想要平天下,你的头在哪儿呢?你得先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是先顾好自己,再慢慢往外扩张,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自我保护。所以你说这真的是自私吗?这个私当中可能就有公。他可以说我是为了这个家。我为这个家我做这样的事,你能怎么说我呢?所以这是千古以来一直都有争论的一个话题,就是中国人的差序格局,到底是让我们更重视我们的团体,还是让我们有时候会牺牲掉更大团体的利益呢?这是费孝通先生在这个书里边提出来的一个问题。

那么了解了这个差序格局以后,你就会知道西方和东方的一个区别是什么。因为西方是一个框架结构的,它是团体格局。所以西方人特别讲资格,讲权利。你是不是在这个位置上,你有没有拿到公民权,你有没有拿到选举权。你只要拿到了,好了,这个权利保证了。不在于你是谁家的三姑,你跟谁的关系好,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不在那个位置上。你只要是在这个位置上,你就有资格,有权利。

我们中国人讲究什么呢?你会发现在一个单位里边,如果这个副总不受人待见,那就糟了。按理说副总的地位比其他人高得多,但是当底下的人都知道副总不受人待见的时候,你会发现副总办事还不如底下一个司机办事好使。为什么?司机人头熟,司机跟谁都认识,关系好。所以中国人讲的是攀关系,讲交情。当然,我们这儿说的是乡土中国,离工业化时代已经有一定距离的中国。但是这种现象在中国现在的很多地方,我相信依然存在。你要更多地了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人内心当中的一些想法,读一下费孝通先生这本书一定是有用处的。

因为西方社会是一个“共同的架子”,所以他的道德来自于哪儿呢?你会发现西方的道德很容易来自于一个同一的神。这个道德的前提是,每个人在神面前是平等的。你们都一样,你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都是神的子民,我们大家都是兄弟。

这个中国人就接受不了。中国人说有的人明明是父子,怎么能说是兄弟呢?但是在西方的基督教的道德上来讲,都是神的子民,我们大家都是兄弟。神对每一个人都公道,你们每个人都平等,同时神对你们每一个人都公道。

那个负责管理的代理人是谁呢?因为神并不可能自己直接管这个社会,所以得有一个代理人。什么叫代理人?我们叫作Minister(代理者)。所以我们现在说西方的首相叫Prime Minister,实际上就是“首席代理人”,他代理了神的权利。这个Minister,你要想能够把这个国家或者把这个地方管好,靠什么?你就得执行神的那个道德,你得保持公平,保持每个人有对等的权利。如果你不能够保公平和对权利的尊重,你这个Minister就可能会被推翻。这就是西方的框架结构下的社会情况。

中国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构成的网络。我们并不是靠神给所有人赋予了权利,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个差序格局当中,人和人之间都有着联系。这个巨大的私人网络,这才是中国的社会的本色。

所以中国人讲:“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庶人。”修身是干什么呢?你能做到的是“入则孝,出则悌。”就是我们不知道在这个社会上你到底应该怎么样对待那些陌生人,但是我们首先得知道你怎么对待你的家人,你怎么对待你自己,怎么对待你的父母兄弟,然后慢慢延伸到朋友。

孔子所设想的“仁”,是一个他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境界。但是你把《论语》读来读去,你会发现,“仁”这个事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我也很苦恼,《论语》里讲了特别多关于仁的事。孔子经常说,仁很简单,你想要仁,仁就来了;但孔子又会说仁很难,他这辈子都没见过几个人能处在仁当中。所以仁就是很模糊的一件事。

费孝通先生解释了孔子的困难:因为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和,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但是因为在社会形态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的缺乏具体性,只有个广被的天下归仁的天下,这个和天下相配的仁,也不能比天下的观念更为清晰。所以凡事要具体说明的时候,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正等于要说明天下的时候,还得回到父子、昆弟、朋友,这些具体的伦常关系。我们的道德标准是因人而异的,是根据你的关系,根据你的亲疏来决定的。所以先管好自己,管好自己的家再说。

这就是差序格局。直到今天,大量的人在讲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个概念。我希望大家以后听到差序格局这个词,不要觉得陌生。它就是水中的那个涟漪,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涟漪的中间,你和你的姐姐、哥哥都是不同的涟漪,但你们距离可能会近一点。

赞(2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乡土中国》3.差序格局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