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护城河就是垄断!大公司一直在剥削消费者

美国真相,昨天我们说到了租金,租金来源何处?主要是市场势力所带来的超额利润的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那些高科技企业,最新研究表明上市企业80%的股权价值,来自于租金,而且集中在IT行业。这也让美国的反垄断法形同虚设,比如谷歌互联网广告领域。显然是完全垄断地位,但是如果站在整个广告业的角度看,谷歌并未垄断。所以这就告诉我们,科技创新,让垄断越来越垂直化了,法律已经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速度了,现在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就是每个人必须要用,完全离不开的某一个细分领域,这你还真不好定义他的垄断,但实际上他早就产生了定价权。比如你说,我不投谷歌,去投电视广告,能不能有替代效应呢?显然是不能,这两种广告,已经变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只是名义上还都叫广告。

市场势力和利润如何增长

那么市场势力和利润是如何增长的呢?首先伴随着工会衰弱和全球化推进,工人权力被严重削弱,这个不难理解,你天天闹事,人家就会把厂子搬到不闹事的发展中国家。其次,各行各业,相互竞争越来越少,销售份额越来越向头部企业集中,或者说市场越来越细分,同质化竞争越来越少了。所以有资本有人力的大型企业,从国民的蛋糕切走的份额也就越来越多,企业的利润率也越来越高,从10%,升到了16%,只有做企业才能赚到大钱。这种情况下,竞争越来越弱,垄断利润也就越来越高,甚至经常出现,老大兼并老二的情况。

这些大企业经常自己辩护,比如谷歌会说,他受到脸书的竞争,苹果更是要跟三星抢市场,但这并不妨碍这些市场势力的存在且日渐强大。甚至在某个市场上,虽然表面竞争,但却存在着心照不宣。比如我们在讲妙趣横生的博弈论的时候就举过例子,按市场份额划分一年的竞标日期,表面上剑拔弩张,但实际上井水不犯河水。

不光巴菲特知道护城河,企业家也知道护城河的作用,所以为了防止竞争者进入市场,他们就不断地挖沟,其中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创新成果。在技术上建立壁垒,别的公司就很难进入了。比如微软,当年为了消灭网景公司,他直接把浏览器捆绑在windows中,免费让大家使用,这种战略,就让网景公司完全失去了竞争优势。

还有谷歌,欧洲人就起诉谷歌,在手机市场滥用权力,欧盟对其处罚51亿美元,可见专利也是一个壁垒。现在每一项发明都有数百个专利支持,你要想开发一个芯片,横在你面前的就全是专利,稍不留神就会触碰,有些企业还当起了专利流氓,比如诺基亚,他不造手机,光收每年的专利费就收获颇丰。你要想造手机,就得交这种保护费。然后就是各大企业之间,漫长的错综复杂的诉讼,赢家就是律师,他们收了诉讼费,而输家无疑就是消费者,专利越多,成本也就越高。这点集中体现在医药行业上,美国的大型制药企业,不断地通过法律武器阻止仿制药流入市场。你很难说这是好还是不好,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来说,创新肯定是好的,有利于社会效率提高,整体生活提升,但是如果站在底层群众角度来说,肯定是不好的。越创新,掠夺也就越严重。所以,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完全看你站在哪个阶层。

作者说,现在企业也早就看到了新经济之下的模式,发现企业的成本基本都集中于前期研发,服务新客户的成本几乎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所以大家都在拼命的搞研发,这在我们看来,这本来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良性循环。我们还巴不得企业去搞这种研发呢,从而减少一些同质化的竞争。作者的意思是,企业把创新用错了地方,他们没有将创新用于更加物美价廉上,而是用在了如何维持市场稳固上。

至于反垄断法,基本上越来越尴尬,案件数量不断创新低。但是兼并却越来越多。一些摆明了就是垄断的企业,你通过现有的反垄断法,就是拿他们没什么办法。垄断压低了竞争,有研究表明,如果能够竞争,美国经济生产率将会比现在高40%左右。

跟我们感受不一样的是,美国经济中,那些年轻的企业比例,甚至落后于欧洲的西班牙,瑞典和德国,也低于巴西这些新兴市场,这说明那些大企业筑墙成功,把自己完全包裹起来了。新生势力很难将他们击败。私人投资在美国也是持续下降,从60-70年代的17.2%,降到了现在的15.7%。

消费者剩余

有一个概念叫做消费者剩余,说的是个人愿意为一种产品支付的价格,和必须为他付出的价格之间的差额,比如你就愿意为一套房子付出100万元,但是现在却不得不付出500万,那么那400万就是被榨取的消费者剩余。是通过垄断和剥削实现的。而现代企业,无时无刻都在想,通过价格歧视,通过偏好,来尽量赚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尽量让你先离不开他,变成刚需,然后再定价就方便了。

工人的弱势

现在美国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企业利用市场势力控制购买商品和服务的人,尤其是工人,也就是说买方垄断,你只能进某一家企业工作,并没有替代企业选择,于是你的收入就会被别人所刻意压低。现在雇佣双方完全不对等,企业可以随意在市场上找到替代工人,甚至可以在海外找人,但是工人却不可以,他们必须得指着企业的施舍才能有工作。多说一句,人工智能和机器换人越是推进,这种供需不对等的问题就会越凸显,纯粹的体力劳动,或者低水平的重复劳动者,越来越难以找到工作。甚至用不了几年,像医生,律师,会计这些有专业技术含量的工作,也会被大量削减。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在金融行业发生了, 原来大量的数学计算的研究员,现如今大部分都已经被机器替代。很多基金,投行,不断地在削减用工量。这对于就业市场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即便有工作的人,也都惶惶不可终日,不知道啥时候自己就丢了岗位,一旦收入中断,车贷,房贷,生活开销这些负债都会扑面而来。瞬间让家庭陷入财务危机。

更加可怕的是,美国企业之间还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定,不能互相挖人,特别是重要员工。这都是当年乔布斯定下的规矩,这就让一些员工,失去了就业市场,你不能转投其他公司,那么这家公司就是你的收入唯一来源。除了科技企业外,金融企业和餐饮企业也是如此,都串通一气,不从对手那里挖人。员工的议价能力被削弱,就只能选择隐忍,于是低福利,低收入,超时工作,这种事情也就越来越多。

掠夺性定价

现在还有一种情况,叫做掠夺性定价,比如市场中有竞争者出现,那么大企业就开始降价,甚至让自己亏损,通过烧钱的方式烧死对手,而一旦对手消失之后,他再把价格涨回来,继续赚取他的垄断利润。作者说,这是一种对于竞争对手的清洗,也是一种掠夺。如果国家这么干,就叫做倾销,会被处罚。但是内部企业之间这么竞争,你还真不好判定。比如微软通过免费整垮了网景,最后也没有承担责任。

有人说,那这不是对消费者有利吗?但作者认为,不能单从消费者角度来看问题,比如沃尔玛,他就靠着巨大的影响力,压低了供货商的价格,也使其员工收入处于较低水平。虽然消费者得利,但是供货商和员工都在受损。不过这个观点并不赞同,商业和制造业不同,本来就是利益博弈,所以如果要这么看问题,一定是有人得利有人受损,你要让员工和供货商都得利了,那消费者就又该倒霉了。实际上沃尔玛已经是双赢的模式,他通过量来补价,供货商利润低了但流量大了,利润肯定也增加了。员工虽然收入不高,但是就业人数多了。要没有沃尔玛,那得上百万人失业。

企业兼并

现在企业兼并也越来越多了,而且很多还都是恶意兼并。许多企业兼并的目的,就是扩张市场势力,也就是取得垄断定价权,作者认为,政府应该好好管管,至少要让他们说明,兼并确实能够提高效率,如果发现兼并后商品价格上涨,其实就说明,是恶意扩张市场势力。这个需要警惕。甚至某家公司,被巨头兼并,从而借助巨头的流量和优势得到快速发展,作者也认为这是不合理的,政府也要去管。那么作者这个建议是否合理呢?咱们明天再讲。

美国真相读书笔记

赞(3)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4.护城河就是垄断!大公司一直在剥削消费者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