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事内》8.宏观现象 – 政府与经济发展

置身事内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 第一节总结和提炼本书的主题之一,即地方政府间招商引资的竞争

  • 第二节讨论政府能力的建设和角色的转变,作者总结介绍的“生产型政府”的历史作用和局限,也解释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必要性

  • 第三节总结本书的关键视角:要区分经济发展过程和发展目标。既不要高估发达国家经验的普适性,也不要高估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在未来的适用性。老话说回来,还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问题,一步一个脚印,继续推进改革。

政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学的任何理论,都需要假设,而这个假设其实就挺假的,比如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这个本身就不可能存在,所以很多理论到底是不是真理,这个也两说着,比如当年日本出现了明显的通缩,就把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全都秀了一遍,但基本没啥用,所以你也很难说这些东西到底是赶上了,还是真的有效。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软硬件,以及资源,还有市场机制完全都不同, 所以你也根本就不知道,沿着哪条路走才是对的,比如1980年的时候,让你使出全身吃奶的劲想,你也想不到我们能有今天的局面,10年前,2012年,很多人都想不到,有一天我们通信技术,电动车,互联网,云计算,这些动能够挑战美国,那会刚经历完金融危机,觉得在美国面前,我们几乎没啥话语权。人家不给你订单了,你就一切都完了,所以那时候要比现在悲观的多。但十年之后,我们基本上全都有了,美国发明创造再厉害,制造业产业链现在都在我们手上掌握着。他想拿走也没那么容易。创投圈有句话,硅谷的想法再天才,也得靠华强北去实现。

经济发展的核心原则,就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其实在效率上,我们还远没有发挥优势。甚至这些年,还因为国进民退,浪费了很多的效率。

地区间竞争

但从政府端来看,其实现在各地的竞争,要比企业更激烈,特别是发达地区,对于企业和人才的争夺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地方政府竞争的关键一环,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考评体系

所以这让当地的管理者,拼命的在想政绩问题。得尽快的在自己的任期内,搞出点东西来。这确实产生了一些激励作用,但是也产生了短视的效果。一些难搞的,功在千秋的事,大家都不愿意干。所以短期矛盾和长期发展,依旧需要协调。不光地方如此,国企也是如此,现在感觉,国企换人太快了,以至于很多干部都没有长期打算。发展的动力并不足。

政府的发展与转型

作者认为,企业和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所以这事相辅相成的,国家越是富裕,政府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往往越大,在教育,医疗,退休金,失业保险方面的支出都会增加。

而贫困的国家,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政府太小。甚至小到连治安都维持不了。但其实不太认同这个说法,政府也要有个度。政府过大,闲不住的手,会严重损害经济效率。最后难免既当裁判又下场踢球。这几年国进民退,其实就是政府的手,在挤压民营经济空间,把企业都打残了,最后想要振兴经济的时候,发现大家已经都跟不上来了。说白了就是没信心了,就跟打仗一样,送死冲锋让我们去,等到进城分东西的时候您全都拿走。这个难免会引发巨大的矛盾。所以要让大家看到希望。这也叫做营商环境。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到南方投资,不愿意去北方投资,并不是怕冷,主要就是信不过,营商环境太差。

搞企业本身就是九死一生的事,老板们承担了巨大的风险,政府需要完善法律体系,保护企业发展,这才能唤醒企业家精神。现在我们比日本的优势也就在于还有企业家精神。别真等到大家都躺平了,那时候为时已晚。

我们的制度优势就是举国体制,也叫作集中力量办大事地方分权竞争+中央总体协调,这种半官半商的市场环境,就属于典型的中国特色。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也确实办成了很多大事,比如我们的高铁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甚至远超美国,我们的产业链集群建设速度之快,也完全超出了对手的想象。有些企业也在政府的持续扶持之下,很短的时间,就具备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但这种集中力量之后,也很容易造成经济失衡,基础不牢,比如我们的投资和净出口,就远超消费,恶果就是想要内循环的时候却循环不起来了。

发展目标与发展过程

我们搞基础设施建设是把好手,但是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上,却并不擅长。自上而下的项目,我们没问题,但自下而上的东西,需要积累的东西,就比较困难。所以尽管我们都发展的这么好了,已经是世界第二了,但是老百姓却依旧悲观。未来肯定要在民生保障方面持续加大支出。

作者说,经济发展的核心就是提高生产率,对于发达国家来讲,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就是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但对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就不一样了,我们要学习已知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所以提高生产效率,要先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学习,争取实现后发先至。我们基本上没啥东西是具有先发优势的,但通过不断的学习,改良,进化,已经在很多的领域里具备了后发优势。

事实证明,很多的创新,其实都是从微改良得来。所以我们必须大量的发展我们的创投市场,做大做强风险基金行业,很多的商业模式,都是从美国已有的东西当中,改良得到的,通过风险投资,把他放大,在中国成为特有的商业模式。比如腾讯,阿里,美团,拼多多,京东,这些都是起源于美国的东西,在我们这里落地生根,变成了很多伟大的生意,现如今也具有了特殊的模式。

这就是本书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于专业搞投资,或者做宏观研究的人来说,我们要顺着作者的内容,深入的思考一步,比如你只有了解了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财权和事权安排,才能理解土地财政,了解了中美之间的博弈关键点,才知道,哪些竞争是真,哪些是假,哪些只是烟雾弹。知道了现在国内和国际上的不平衡,就要思考,下一步我们到底该如何去解决这些不平衡。

这本书之后,大家可以再翻回头去看看黄奇帆的两本书,一个叫做结构性改革,另一本是分析与思考,黄奇帆和本书作者完全不同,黄奇帆,更多的讲未来我们要怎么做,怎么改,怎么调整。比如知道土地财政到头了,那么到底怎么调整呢,是房产税?空置税?还是发展长租房,政策未来的发力方向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说房产税已经不可避免,还有实体经济,我们要如何破局。怎么才能提高居民收入,如何提振消费。大家不生孩子的根源是什么?未来的产业方向,又该如何调整。这些都是应该我们去重点思考的。

其实无论是庙堂之上,还是街头市井,对于未来都是未知的,他们也不知道未来几年会怎么样,甚至一个政策出台之后的副作用,完全是失察的。还会犯下一些严重的错误,我们自己也是在左右摇摆中,不断地发展壮大。大家可以再看两本书,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和八次危机。发展并不是计划出来的,他是自下而上,意外生长出来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充分相信市场,尽量改善营商环境,让想干的人努力干,经济学发展了这么多年,其实我们也不知道哪套方案肯定行,但我们大概知道了哪套方案肯定不行。所以先尽量规避错误。

其实2021年之后,我们的营商环境再一次变差了。一条政策毁灭一个行业这种事,确实之前闻所未闻,这才导致了2022年的困难,也难怪外资会排着队撤离,你要是跟人家玩牌,别人随时改规则,你肯定也会站起来就走。所以示范效应很差,需要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扭转这个形象。而信心的恢复,则更加需要时间。这对于实体经济,消费,就业,包括资本市场,都会产生较大的扰动。就看我们后面如何纠偏了。希望, 以后这种事,越少越好。还是要多给市场空间,让市场来配置资源要素,国进民退,或者总是行政管控,这个对于产业的伤害是很大的;如果这个思路无法破除,那么创新创业会越来越萎靡不振。这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利,你的内循环,也就很难建设起来。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置身事内》8.宏观现象 – 政府与经济发展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