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事内》2.微观机制 – 财税与政府行为

置身事内读书笔记和读后感。财税和政府行为,作者说他最喜欢的两部电视剧,一个是《大明王朝1566》,一个是《走向共和》,两部电视剧

  • 开始都是一个套路,就是算账,大明朝的阁老们在测算着国库的亏空,而李鸿章则在为慈禧修院子的花费而苦恼,所以要理解政府行为,就得理解政府最大的利益所在,也就是财税。办任何事情都要花钱,如果没钱,啥事你也办不成。

1.分税制改革

《置身事内》1.微观机制 – 地方政府的权力与事务 我们讲了事权划分,而事权划分,其实是要跟财力做匹配的。这个也是最近几年,争议最大的地方,地方一直认为,交给我这么多事,但我却没有这么多钱。所以一直都是支出高于收入,形成入不敷出的状态,需要通过转移支付来填补。这就是1994年之后,分税制改革造成的影响。地方只能向土地财政伸手要钱。

财政包干及后果:1985—1993年

我们得从改革开放说起,改革开放之初,其实就是一招,就是承包,农村搞土地承包,城市搞企业承包,政府搞财政承包,通过承包刺激积极性,地方可以留下一部分收入。到了1985年,更是开始分灶吃饭,当时比较流行的做法就是,收入递增包干

  • 比如北京,任务是年收入增长4%,超过4%的部分,全都归北京所有,没超过的部分,跟中央55分账。广东更简单,给一个基数,每年递增9%,超过的部分全都归你。而实际上,广东的增长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

分税制改革与央地博弈

所以地方上就很有动力,扩大税源,大力发展经济。也以低税收刺激各类企业增长。企业多了,税收就会更多。乡镇企业也在这10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时候中央不干了, 因为眼看自己的财政预算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比例越来越低,形成了穷爸爸富儿子的状态,而且当时地方上也搞了很多的猫腻,比如让企业隐藏了利润少缴税,然后通过一些摊派和赞助的形势,再把钱拿回来,这样就避免了跟中央分税。当时管这个叫做地方预算外收入。年均增长速度是30%。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地方,在搞小动作。

当时中央穷的甚至要向地方借钱了。根本就没有了宏观调控能力。于是就开始了分税制改革,把税收分为三类,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分别对应,关税,营业税和增值税,分别设国税和地税两套机构体系。直到2018年开始国税地税合并,运行了24年的两套体系,再次合二为一。

分税制改革最核心的地方其实就是增值税,这个占全国税收收入的四分之一,原来是地方收入当中的大头,但是分税制改革之后,让中央拿走了75%,地方只留了25%,所以一下贫富情况就发生了逆转。

2.土地财政

初探土地财政

当然,可想而知,地方的阻力很大,把谁的钱拿走,谁都不干。当时朱镕基亲自带队,一个省一个省去谈,那个时候的央地关系其实是现在不能比的,地方其实很强势。甚至有些地方,不服从管理,还突击征税。但最后还是胳臂拧不过大腿,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占全国预算收入比重,从22%,一下跃升为55%。当然作为交换条件,也把国有土地出让权益,也就是我们说的土地出让金,留给了地方。后来2001年,所得税也改革了,中央进一步拿走了企业所得税的6成,地方政府就更穷了。

钱少了,但是经济任务没有变,于是就只能另外筹措资金,而这个另外,就是在土地上做文章。一开始,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并不高,所以土地转让也没啥收入,所以中央也觉得无关痛痒,但到了1998年,发生了两件大事:

  • 第一单位停止分房,逐步实现住房分配货币化,一次房改拉开大
  • 第二是土地管理法实施,基本锁死了农村集体土地,也就是规定,农地要想转为建设用地,必须得经过征地变成国有土地,这就给了地方政府,土地垄断的权力。但一开始其实也还好,土地也没有涨价

到了2002年,我们又开始实施,招拍挂制度,这下好了,土地财政快速膨胀。土地出让金收入占比大幅提升,2003年占到了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55%,2010年已经占到了68%。2019年更是占到89%。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第二财政。

国有土地转让收入占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

不过,我们也要客观来看待, 土地不光有收入,也有支出,土地出让金暴增的同时,土地开发支出也大幅增长。比如2018年,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6.3万亿元,但是支出是6.8万亿元,所以单看这个,地方政府还赔了。不过综合评估下来,土地增值带来的工商业繁荣,这个收益也是很大的。

从2000年到2018年,其实地方政府还是很注重工业建设的,给工业的土地面积占了一半,价格极低,18年间,也只上涨了85%,2018年每平方米也只有820块钱,但商业用地价格就增长了4.6倍,而住宅用地价格更是猛增了7.4倍。所以基本都是当地的老百姓来出钱,补贴了当地的工业发展。貌似经济好了,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但是每个家庭的负债却变多了。2010年之前,居民负债率才20%,而现在已经是70%。所以谁赚钱了?就是最早那批下海,赚了钱又很早买房的人发财了。因为全民在给他们发补贴。

100个重点城市土地出让季度平均成交价

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就说过一个比喻,地方政府就像一个商场,招商引资就是要引入商铺,商铺只要交一个低廉的入场费就行,但是营业收入要跟商场分成,商场为了吸引流量,对一些头部的商铺,大的品牌,甚至给了巨大的优惠,甚至是补贴。相当于让后来的小的商铺,来为,早期的大的商铺买单。而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小的商铺已经块干不下去了。无论是地方还是企业以及个人,债务负担越来越沉重。另外,也造成了极大的不平衡,有些地方,发展很快,但是有些地方,则因为土地卖不动,就发展不起来。

3.纵向不平衡与横向不平衡

中央把钱拿走之后,也会返到各个地方,这叫做转移支付,但是不代表每个地方都能平均拿到钱,所以最后出现了,财权层层上收,但是事权层层下放,越是基层政府,就越是压力巨大。东南沿海,还能靠着土地财政发展经济,而中西部地区,就基本只能躺平,特别是一些穷困地区的基层乡政府,穷的更是叮当响,很多都只能乱收费了,甚至激化了一定的社会矛盾。最苦最穷的农民群体,和三农问题被关注,2006年农业税彻底废止,提高了农民收入,降低了农村的贫富分化。另外,在转移支付中,多增加了农村的福利建设,安排了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基金,开始了新农合,新农保,之后又开始压缩层级,搞扁平化,甚至浙江还有省直管县,也就是直接跳过了市和乡两个层级,这样就减少了层层盘剥。但是效果其实并不好,经济活动非但没有集中,反而分散了,人均GDP增长放缓。

地区间不平等

我们从1995年开始,我们就加大了对于中西部的投入,转移支付,从665亿,增长到2018年的6.16万亿,增加了93倍,这其中80%以上,都转移到了中西部地区。你可能会说,现在东西差距依然很大,而且好像越来越大,是这样的,但如果没有这些转移支付,那么差距可能会更大。现在,苏浙粤的人均收入和人均GDP是云贵甘的2.7倍。但是由于转移支付,使得他们的人均财政支出,基本持平。也就是说,收入差了3倍,支出一样,那肯定就完全靠贴补了。这就造成了一个特别不好的现象,越穷的地方,贴补越多,最后这些地方,反而踏踏实实的躺平了。越是穷的地方,大家就一心要考公务员,因为社会上,也没啥工作可干,所以最后体制内公务员越多,政府供养冗员越是严重。最后转移支付过来,就全都发工资了。而公务员越多,这个地方的营商环境也就越差,每个人都要卡你一道。所以慢慢形成了恶性循环。

赞(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置身事内》2.微观机制 – 财税与政府行为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