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的十项核心原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今天我们讲,第十八章,乐观偏好和怀疑主义的必要性,每个人都对自己过于乐观,觉得比一般人都要强一点。作者找500个基金经理做样本,询问了他们对于自己水平的看法,有74%的基金经理觉得自己高于平均水平。很多人还这么说,我知道每个人都自认为自己技高一筹,但是我确实是高人一筹的。也就是说,他们明知道有乐观偏好的情况下,仍然认为这就是事实。
心理学家认为,乐观主义很可能就是人类的默认选择,大部分人都觉得好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坏事不会让自己赶上。在金融行业中,尤其突出,绝大多数的人都在讨论如何买入,该怎么持有,很少有人建议你卖出。分析师更是容易高估公司的增长率,但往往他们看好的东西,却给投资者带来了最大的失望。有数据统计,分析师给出的长期平均预测增长率为13%,而实际增长率却只有8%,分析师越看好的东西,差距越大。另外一组数据显示,无论他们看不看好,其实这些股票的增长率都差不太多。而且作者说,你越是想买,就会越乐观,那么最后预测的结果偏差就越大。比如那些基金公司的买方分析师,他们预测的误差就更大,而只做报告不参与交易的卖方分析师还能相对公正一些。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在长期的采集和狩猎中形成的习惯,你只有足够乐观,才能去跟野兽搏斗,即使受伤了,体内也会释放出一种物质叫做内啡肽,会让我们产生一定的快感,俗话叫做痛并快乐着,这种人体反应,会让你产生积极的情绪,以便你在养伤后,还能继续去狩猎,否则那些悲观的人,早就饿死了。这就是乐观的先天动机,当然还有后天因素,那就是自利偏差,也就是我们总是找一个更有利于自己的数据,你上体重秤的时候,发现体重偏大,是不是经常会下来,然后再称一次?甚至大部分女孩,先去上厕所,然后再称体重,之后还要减去身上衣服的一切重量,每天就这么自己骗自己玩。金融分析师们在做报告的时候,也同样是这样,自己骗自己,他们会去广泛调取数据,然后找一个对自己分析结果,最为有利的数据,写在分析报告上,以支持自己的观点。老齐原来也是这样,不然怎么办呢?报告内容前后不一致,就交不了差。所以有的时候,写不出来也只能硬写。做记者的时候,更是如此,没有数据甚至能自己去编个数据交差,没有案例就自己摆拍一个,只为了混口饭吃。
那么我们如何抵消这个偏好?首先要明白,这是一种直觉,他无处不在,所以我们没办法直接消除,在我们的不经意间,他就会流露出来。比如老齐在投资市场上,可以小心谨慎,克服这种乐观情绪,但是一到足球场上,就认为其他人都是傻子,连个球都传不好。这就是因为,我的理性系统,彻底放弃工作了。在球场上,完全就是直觉释放天性,不再有任何伪装。所以经常得罪不少人,有的大老板,其他公司的高管,也被我骂的狗血淋头,踢完球之后就后悔了,然后再找人道歉。
作者说,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提出疑问,应该问问自己,我们必须相信这个结论吗?而不要总问,我能相信这个结论吗?在投资中可以都想想,我为什么非得去做这笔投资?福尔摩斯里就说过,还没拿到数据就急于建立一个理论,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因为人们会开始不知不觉的扭曲事实。而不是让理论符合事实。在数据不足的情况下,急于做出定论,是我们的巨大祸根。所以有的时候,别轻易下结论。越是懂的多的人,他越是经常说自己不知道。因为他知道有太多的关联,所以不能轻易下结论。而越是什么都不懂的人,则经常做出因为所以的简单结论。平常闲聊天还无所谓,但要是用于投资,就风险极大了。
下一章,保持简单,保持愚蠢,越是复杂的东西,我们得到的也就越少,甚至最后发现毫无价值。老齐也经常告诉大家,越复杂的模型,越容易遭受破坏。也不容易坚持。人的大脑不能像电脑一样无限扩展,我们是有认知极限和负载极限的,当你同时处理大量信息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过载现象。比如选择恐惧症就是典型的例子,给你6种食物,你马上知道自己想吃什么,给你60种食物,你就挑不出来了。投资也是如此,做简单的财务分析,我们马上能找出好公司,如果做100多种项目的财务分析,密密麻麻全是数字,大部分人会瞬间晕菜。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决策树模型,其实就是为了简化逻辑,比如第一个决策,股票是否低于大盘均值,如果不是就不要投资,如果是就继续往下看,他便宜吗?不便宜就直接扔掉,如果便宜,拥有比较低的历史分位数,那就继续看,发行公司是否会回购股票,是就投资,不是就不投。所以一下问题就简单了。用巴菲特的话说,投资很简单,但是却并不容易。
下面看逆向投资和的迷茫困惑,以及深度价值的艰难岁月。每个逆向投资者都极其不容易,他们总是要忍受一段煎熬,明明价值低估了,但不会马上回归,而是可能向相反的方向,持续发展。
格雷厄姆曾经给价值投资定性了一个标准,1动态收益率大于债券平均收益2倍,2,5年平均收益,市盈率不高于峰值的4成,3股息收益率不低于3A债券的三分之二,4价格不高于有形资产账面价值的三分之二,5也不高于流动资产净值的三分之二,6债务小于有形资产账面价值的三分之二,7流动比率大于2,8债务总额小于净流动资产的2倍,9,10年复合收益增长率至少7%,10,年化收益率下降幅度超过5%的,不多于2年。
格雷厄姆最看重的其实是价格不高于流动资产净值的三分之二,这是属于白捡的钱,但现在基本上已经找不到这样的公司了。那么现在其实股息率和盈利收益率就变得尤为重要。
但是即便这样,除非在熊市里,否则你也很难找到多少家,符合格雷厄姆要求的股票。而且找到的股票,质量似乎都有疑问,甚至都在大幅下跌当中。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翻遍了美欧日市场,一共找到了35只个股。这些个股都有个特征,那就是一年以来一直在下跌。欧洲平均跌幅24%,而日本股票平均跌幅15%,但是作者也说,那些投资大师们,他们经常这么干,也就是在股票价格大幅下跌之后去购买股票,短期业绩不佳,恰恰是明智投资过程的副产品。优秀的基金经理们,专门盯着这些短期表现不佳的东西,慢慢建仓。而他们也在长期跑赢指数2个点以上。甚至那些国际视野的基金,能跑赢MSCI国际指数4.6%。但是这些人并不是一直领先的,这些优秀的长期投资经理,在一年内的投资业绩,往往排名垫底。甚至排名在所有基金的后10%。有个美国的基金经理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如果你告诉我要从客户的长期利益出发去替他理财,那么我现在就不得不表现的很糟糕。也就是说,长期收益和短期收益是根本对立的,要想长期表现出色,就必须短期糟糕。
市场的风格永远是轮动的,价值股和科技股的表现,也总是交替进行,比如90年代后期,明显就是科技为王,价值偏弱,而到了2001年泡沫破裂,市场见底后,价值的风格又回来了,而到了次贷危机之后,科技的风格再次起飞,所以投资要遵循这种轮动的特性。
邓普顿那句话很经典,牛市在悲观中诞生,怀疑中成长,乐观中成熟,在狂热中死亡,所以正确的投资方法,要跟种地一样,遵循春种秋收,在悲观中种下种子,等在狂热中进行收获。老齐多说一句,我们跟着市场一块疯是可以的,但是你必须要保持清醒的状态,知道市场处于什么环境,如果你不清醒,那就是真的疯了。
下面我们看本书的第四部分,一些证据。先看价值投资无界限,我们应该把视野打开,到全球范围内去投资,不过这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比如能力圈的问题,老齐来说,我的英语不行,对美国的制度和公司就缺乏足够的了解,所以在美国我只能做指数的资产配置,公司是不敢买的。还有很多麻烦事,比如制度问题,会计准则问题,甚至还有文化问题等等,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把全球化视野和能力圈统一起来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版权所有:转自老齐的读书圈)
《价值投资的十项核心原则》读书笔记一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