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2: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7.贫富分化只会拉大很难缩小

《原则2: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把负债用来建基础设施,兴办教育,促进创新

作者的建议是,应该把负债用来建基础设施,兴办教育,促进创新,只有这些是能够带来高回报的,但其实这一切并不容易。

  • 因为见效会比较慢,要说政府投资方面,我们要比美国有巨大的优势,就在修高铁这件事上,我们已经遥遥领先了。
  • 美国人的困境跟我们在晚清时期差不多,想搞基础设施都没那么容易,得去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所以美国根本就没有搞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了。去过美国的人都知道,你在那边压根就看不见多少工地。偶尔有几个工程也是修的极慢。

美国精英群体与底层民众,已经变得势不两立

作者说,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很多人其实已经看到了一定的冲突,特别是媒体上的冲突已经十分明显,导致大家已经不怎么相信媒体了

  • 盖洛普调查显示,信任媒体的比例从1976年的72%,现在已经降到了54%。一些主流媒体,比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的信任度也在大幅下滑。
  • 当今的美国,已经受到严重的民粹主义冲击,精英群体与底层民众,已经变得势不两立。
    • 这点看美国大选就知道了,通常不是为了选出那个好的,而只是为了淘汰那个自己认为很差的。登哥上台并不是他有多优秀,而是因为精英们认为,川总太讨厌了。
  • 作者说,在往后发展,美国抗议的事件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暴力,抗议和爆发革命,往往没有那么清晰的界限,领导人要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否则激化矛盾后,那么抗议很可能会变成革命。

在这个阶段,有先见之明的人,可能会选择事先逃离

  • 比如当年欧洲一战之后,就有很多人带着财富跑到了美国,促进了美国的发展。
  • 而到了二战爆发,这种人才和财富出走,就更加汹涌,后来美国的一系列著名人才,其实都是在欧洲被迫害最严重的犹太人,比如爱因斯坦,索罗斯这帮。他们成为了美国走上世界之巅的重要力量。

内战出现,发动变革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内战出现,全国陷入混乱当中。随着财富的日益积累,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很小比例的人口,掌握了极大比例的社会财富,最终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穷人,决定起来发动变革

历史经验表明,一般变革的领导者,都是之前有中产阶级背景且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 比如法国大革命的三位领导者,都是律师,医生科学家,包括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者列宁也是研究法律的中产,他们有能力,有知识,也有凝聚力。特别是在底层民众生活本身就比较困难,一片焦虑的时候,这种中产阶级的煽动往往是很有效果的。

国内越乱就越是需要钱,一方面会继续扩大债务,超发货吧,另一方面,政府就会设法从富人手里取得资金,最后导致富人向安全的地方转移财产,为了阻止转移,政府会出台更多地资本管制。控制资金流入一些地区。但是你越是这么搞,冲突就越是会严重,最后这些富人也会导向革命的一方。

  • 比如我们历史上那些农民企业,最后得到的都是大地主的支持。清末辛亥革命也是如此,得到了资产阶级的强烈支持。按说这些资产阶级其实都是当时的富裕阶层,也是利益群体,他们起来造反,就是因为清政府最后已经把手伸向了他们。

最后作者总结,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避免这些麻烦的办法,只能是不断地把蛋糕做大,通过创造财富,创造增量来化解危机,那些成功化解危机的先例,基本上都得有一波强烈的技术进步,或者是需求爆发。从而导致把蛋糕做大,形成了双赢机会。但凡想打土豪分田地的,最后必然会发生内乱。最后只能是双输。所以我们的领导,在提出共同富裕的时候,多次强调。共同富裕一定不搞杀富济贫,也不养懒汉。

外部秩序和混乱的大周期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外部秩序和混乱的大周期,上面作者论述的是国家内的变化,但其实对于权力交接,更大的威胁则在外部,也就是国家之间的力量角逐

作者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权力,超过了国家共同体,比如联合国这样的组织的权力,那么这个权力更大的国家,将制定国际秩序

  • 比如现在就是美国比联合国更牛,所以他超越联合国来制定规则,大国之间一直都在斗争,而这些斗争主要有五种类别
    1. 是贸易战经济战
    2. 是技术战
    3. 是地缘政治战
    4. 是资本战
    5. 是军事战

    这里解释一下地缘政治战,他就是一些谈判,摩擦甚至小的冲突,上升不到战争的高度。

全面的战争,通常都发生在生存问题岌岌可危的时候

全面的战争,通常都发生在生存问题岌岌可危的时候,也就是没办法分配利益了,才会引发大的战争。由战争来决定,哪一方得偿所愿,成为世界霸主。

  • 根据历史来看,1500年以来,欧洲内部和外部的周期,期间有3个冲突上升和下降的大周期,平均每个周期大概是150年年时间,分别是工业革命之前的宗教战争,以及拿破仑战争还有一战和二战,这三次战争,刚好间隔了两次工业革命,说明工业革命的发生,让全球国家之间的力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才导致了残酷的战争发生。在巨大的变化期间,有些国家没有跟上这种变化,所以陷入了重大的衰落,进而被其他列强瓜分和掠夺,比如咱们中国。经历了150年的屈辱。

对立的国家,其实都存在巨大的风险

对立的国家,其实都存在巨大的风险,因为双方军事实力相当,生存问题上也都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分歧,要么战斗,要么退让,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而且二者的代价都是十分高昂,换句话说,当两个超级大国出现的时候,就会必有一战,无论是什么形势,都肯定是一场激烈的对抗,而且无论是守擂的还是打擂的,谁都输不起。

双方也都会衡量利弊,希望能够通过对抗,得到更多地东西,但是愚蠢的战争其实也时有发生,也就是最后出现双输的结局,比如一战和二战其实就是双输,德国跟英法斗了几十年,最后让美国人捡了大便宜。但这些东西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旦你对抗起来,可能就控制不住了,就像武林高手比拼内力一样,最后很可能两败俱伤。

二战是如何爆发的

作者举例二战,三大周期同时影响,也就是长期债务资本市场周期内部周期和外部周期,一起作用之下,爆发了这场灾难。

1929年大萧条之后,全球陷入经济危机,导致不再创造财富,于是开始了存量争夺,爆发了严重的冲突,各国之间民粹主义,独裁主义,民族主义,军国主义纷纷登台亮相。

  • 比如德国,在一战后背负了巨额赔款,又赶上全球大萧条,重创德国经济,25%的失业率,大量企业破产,贫困已经随处可见。法西斯纳粹,就利用了民众这种耻辱感和生活压力,形成了民族主义狂热。提出了民族主义计划。希特勒上台之后,拒绝支付战争赔款,也退出了国际联盟,建立秘密警察队伍,对舆论进行控制,镇压反对派。开始迫害犹太人,剥夺富人的资产。投资了很多基础设施,创立大众汽车公司,强迫银行购买政府债券,这些政策短期之内,对经济起到了奇效。其实你想想,希特勒干的事,和罗斯福新政是一回事,都是国家干预经济,在经济失灵之后,这种战时经济会快速的起到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例子,正是因为几大周期共振,所以导致了德国已经一穷二白,这才给了希特勒上台的机会,他通过大规模的货币和财政刺激计划,重建德国经济,由于权力已经不受约束,所以效果显著。希特勒上台的时候,失业率是25%,而到了1938年,失业率已经为0,5年的时间,人均收入增长了22%,年均经济增长率是8%。德国股市涨幅更是达到70%,一切都向着复苏的方向发展。

日本也是一样,遭受大萧条的重创,市场经济已经不起作用,再加上资源匮乏,贸易保护严重。日本出口下跌了5成。1931年日本经济破产了,被迫动用黄金储备,取消了金本位。导致日元严重贬值,这让日本基本丧失了购买力,这些糟糕的经济形势,和巨大的贫富差距,引发了左派和右派的斗争,1932年,右翼民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高涨,希望通过武力向外扩张,特别是侵略中国东北,希望从而解决国内的经济危机。自己吃不上饭了,去抢别人的东西,特别还是个软柿子,这肯定会获得更多民众的支持。轻而易举拿下中国东北后,日本也就更加尝到了甜头,军国主义地位更加提升。同时1934年日本出现了严重的饥荒,所以随后的几年里,日本也开始实行法西斯主义。建立军工联合体。作者特意解释了一下,法西斯主义者认为,使国家和人民更加富强的最佳途径是,实行自上而下的专制领导,政府指导私有公司的生产,确保国家的成功高于个人的成功。这句话有点不禁琢磨。

这段时间美国和盟国也遭遇了巨大的经济危机,美国还出台了臭名昭著的斯穆特霍利法案,上调了关税,开始抑制国际间的贸易。这无疑又降低了全球经济效率,让危机雪上加霜。苏俄则在1928-1930年陷入了内战,贫穷和饥荒,30年局势进一步恶化。出现了大干旱。天灾加上经济萧条,让冲突已经是一触即发。内部开始了大清洗,很多人被当成间谍,干掉了。

作者说面对经济崩盘,债务危机,政府必须要采取印钞和债务重组,增加支出这些措施才能应对,关键的问题是,各国政府需要多久才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美国花了3年半的时间,罗斯福才上台采取行动,1935年,甚至实施了极高的富人税,边际税率达到了75%,1941年更是高达了81%,你赚100块钱,80块钱要交给国家,你想想在这样的税制之下,谁还想干活。所以1933年到1936年,美国经济确实复苏了,但是在1936年以后,又开始重新陷入收缩,罗斯福的第二个任期之后,其实经济一直都很糟糕。罗斯福新政其实并没有让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在全面爆发军事冲突之前,其实各国的经济战早已经打响,他们要在不断缩小的蛋糕当中,争取更大的份额。德国和日本,则越来越向外扩张。开始为了更多地资源,挑战英国,法国,美国的利益。

德国的扩张之路,实际上也是资源争夺之路,先吞并奥地利,再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就是要获取当地的石油资源。后来看到英美这几位大哥无动于衷,站在那明显很怂的时候,德国就更加大胆,1939年9月1日闪击波兰,快速占领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甚至最后灭亡了法国。这一路就是在掠夺资源,几乎欧洲已经尽在掌握,日本也一样,同时进攻华北,上海和南京,把国民政府的钱袋子给打掉,中国东北,华北和东南的资源全部收入囊中。

1940年开始美国先对日本出台大规模经济制裁,对他禁运钢铁和石油。并冻结了日本在美国所有资产,这个计划旨在切断日本的资源,逼他撤出占领区。这也让日本感受到了最大的威胁。于是他才会铤而走险,去轰炸珍珠港,他知道美国是个强大的工业国,所以打阵地战自己没有胜算,只能学习希特勒打他一个措手不及。企图一举打掉美国的制海权,从而快速掠夺战略资源。

作者还盘点了同盟国和轴心国的战时经济政策,其实大家都差不多,除了美国没有关闭股市之外,大家基本都是各种管控,这段时间,肯定已经不再是市场经济,而全都变成了计划经济。在二战期间,美国股市和英国股市都是先跌后涨,1942年以后,一路向上,而日本股市和德国股市则一开始表现很好,但是到了1944年战败以后突然被关闭。1948年重新开盘之后,德日股市突然大跌。

总之,在权力的交接过程当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争斗,有些国家缓慢的进行衰落,而有些国家则是在暴力中遭到摧毁。这都是周期使然。

作者说,自己研究了过去500年的历史,发现在财富和权力大起大落的大周期中,最重要的驱动因素是长期债务和资本市场的周期,从投资角度来看,他管这个叫做投资大周期,只有了解了这种大周期的变动,才能够少受损失。所有的市场都是由4个决定因素来驱动的,经济增长,通胀,风险溢价和折现率。这四个因素驱动投资回报的变化,政府目标与当前形势的相互作用,成为周期的驱动因素。比如,经济增长速度过慢和通胀过低,央行就会创造更多地货币和信贷,由此产生购买力和拉动经济增长,通胀也会在一段时间后出现上升。如果央行限制货币和信贷,那么相反的情况就会发生。经济和通胀双双放缓。

政府的作用跟央行有所不同,政府决定这些资金的来源和流向,而央行则只负责创造资金。作者的思路是,将4个决定因素,纳入到投资组合的战略决策当中,也就是把,资产分为四类,经济增长性资产,经济放缓性资产,通胀上升性资产和通胀下跌性资产,这也是桥水的绝招。叫做全天候组合,在这四种情况不同变化的时候,分别对债券,股票,商品和现金的比例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

信贷刺激经济增长,但从长远来说,借来的钱终究是要还的,所以当支付承诺远超支付能力,就会导致债务违约,经济萧条,甚至股市崩盘。在作者研究的10个国家里,有7个国家,至少经历过一次所有财富全部消失的困境,即使那些没有财富消失的国家,也要经历着几个长达10年的市场不涨。这对于做资产配置的投资者来说,其实都是灾难性的后果。举个例子,如果你要指着投资过日子,每年从里面提取6%的资金,先不说下跌,就说股市10年不涨,0.94的10次方,结果只有0.5,你的资金会损失一半了,原来100万每年取6万,10年后还剩50万,每年只能取3万了,这个一般人肯定是扛不住的。

作者统计了世界上主要大国的股票,债券和现金,每个10年的资产价值变化,美国表现是最好的,但是在1910年-1920年,年化回报是-2%,30年-40年,也没有回报,70年-80年,也是-2%的年化回报,2000年-2010年更惨,是-3%的年化。这其中,10-20,70-80,还出现了股债汇三杀。也就是说,在这两个十年,你投资美国任何资产都是赔钱的,而且还都赔的很多。但是10-20年,投资咱们中国,是回报最高的方式,而在70-80年代的时候,日本股市还表现不错,德国的债券也有很高的回报。

作者还列出了一些最惨痛的业绩损失,当然国家和股市都没了,肯定是血本无归了,比如10月革命后的苏俄,二战后的我们,一战后的德国,这都是损失100%。法国在一战和二战之后,分别损失了75%和93%,意大利是分别损失84%和87%,60年代的时候,意大利又跌了一个72%。印度独立后也跌了66%,其实主要都出现在一些特殊的战争时期,而如果恰巧,你在这段时间,投资到了不该投资的市场,那么肯定就是损失惨重。但其实老齐觉得,真要让历史重演一次,其实大部分人应该考虑的都不是投资问题,而是怎么才能活下去。战争是一场全人类的灾难。即便你把钱都打理好,但人没了,那也是足够悲剧了。所以其实考虑这种极端情况下的投资,我个人认为意义不大。因为都这种时候了,意外因素实在是太多了。国家都没了,还投资个毛线啊。作者接下来还统计了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那么从这个中间,还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版权所有:转自老齐的读书圈,仅供个人梳理总结用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原则2: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7.贫富分化只会拉大很难缩小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