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2: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3.一个国家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原则2: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对全球思维的开放态度

对全球思维的开放态度,这是一个反映国家实力的先行指标

  • 孤立会让你错失很多的机会,从而削弱自身实力,无论你之前多强大,封闭一段之后,就会变得落伍。
  • 这点我们中国就吃了大亏。也是从这个地方开始走向落伍的。所以千万不能重蹈覆辙,尽管我们无法完全理解西方的思维逻辑和方式,但是仍然要保持开放,保持包容。

贫富差距和价值观

贫富差距和价值观,也是作者经常提到的东西

  • 贫富分化过大,一定会导致冲突
  • 而价值观这个东西,经济好的时候无所谓,但是当经济不好的时候,价值观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也会导致巨大的冲突

人们通常都会根据自己的种族,民族,宗教,甚至信仰,以及利益相关,结成不同的群体,而这些群体,则会经常爆发冲突。也有一些派别,会陷入囚徒困境当中,为了避免互相伤害,导致整体灭亡,他们会建立相互依赖的关系,形成一种利益交换。争取实现双赢,避免双输的结局。

我们只是讲了一部分,还有很多的因素,比如,军事,权力,创造力,领导力等等共同决定内部秩序,和外部秩序的变化,

你拥有的财富和购买力,取决于你所创造的价值

作者说创造财富=富有效率,从长远来看,你拥有的财富和购买力,取决于你所创造的价值

  • 也就是说,你得把整体蛋糕做大,才能够持续的产生财富,所以应该多投资,多创造基础设施,增加生产效率,那些企图剥夺富人财富,所谓打土豪分田地的做法,过不了多久,你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贫困
  • 你的生产率越低,财富就越少,你自己的权力也就越少,其实我们解放之后,就陷入了这样的一个负向循环,逐渐滑落深渊。越是折腾,就越是贫穷。最后反而不折腾了,政府管的少了经济开始快速成长
    • 比如深圳就是典型的例子,所谓特区就是我不管了,也不给钱,你自己想办法去。结果成为了改革开放的滩头阵地,再回头看看东北,一直是我们的宝贝疙瘩,重工业命脉,所以不敢开放,就这么一直捧在手心,捧到了21世纪,然后发现越来越落后。存在感越来越低。没有财富,你自然也就没什么话语权。

一个国家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那么一个国家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有这么几个阶段

  • 第一阶段,人民和国家都很贫困,他们自己也认为很贫困,你只能努力工作,给人家打工,出卖体力,勒紧裤腰带去攒钱。即便想负债,也没人愿意借给你。当年的亚洲四小龙,以及我们中国都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 第二阶段,人民和国家都富裕了,但是仍然认为自己很穷,在这个阶段,人民继续努力的工作,并创造了大量的储蓄,有效投资于房地产,黄金,存款,以及由储备货币国家发行的债券,由于有钱了,所以他们还将财富用于基础设施的修建,投入科技研发,改善教育等等,也照猫画虎的建立资本市场和法律体系。在这个阶段,由于有高速的经济增长,所以通胀通常都不是问题,债务也没有明显增加。在整个资产中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 接下来就进入了第三阶段,人民和他们的国家都开始富裕了,也认为自己富有了,在这个阶段,收入很高,劳动力开始变得昂贵,但是基础设施和资本品,以及研发方面,仍然能带来可观的投资回报,从而继续推动生产率的提升,使得人民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平。但是大家的优先级变了,大家更愿意去享受,而不再强调储蓄,通过更多地花钱,更多地负债,创造自认为更美好的生活,工作时间减少,但是休闲品,奢侈品的消费大量增加。美国在1950年-1965年就处于这个阶段,而我们中国目前正处在这个阶段。

    • 1950年到1965年,正是美国战后的繁荣阶段,这个阶段道琼斯指数,从200点,涨到了900点。所以我们其实也缺少这样一波像样的大牛市,跨越10几年,翻好几倍。这样一波牛市,可能正在上演。
  • 第四个阶段,人民和他的国家开始变贫困了,但是仍然记得自己很富有,在这个时候,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债务相对于收入上升的很快,加杠杆的背后是心里的变化,此时已经经历过几代人,之前那种缝缝补补,艰苦朴素的传统已经荡然无存,国家总是宣传刺激消费,让大家把杠杆率都加到了头,人民习惯了负债生活。劳动力变得昂贵,导致国际竞争力降低,贸易和财政实现双赤字。资产负债表开始恶化。但仍然大量举债消费,表面上看,仍然过着富有的生活,但是基础设施,资本品和研发的投资效率已经大幅下降,生产率放缓。国家运转越来越低效。一般这种情况之下,国家会偷偷超发货币,很容易出现大的资产泡沫。作者认为这是一个早期衰落国家的特征

  • 第五阶段,就是事实很贫穷,大家也感觉到了贫穷。由于泡沫破灭,财富幻觉消失,债务到期,居民财富和国家财富已经被洗劫一空。这个阶段央行还在超发货币,企图提振经济,但是这都只能是止痛药而已。国家下滑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属于典型的明显衰落国家。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去抹去这个痛苦,目前来看,只有咱们中国人还能东山再起,而其他的国家则从未实现过复兴。

创新和商业精神

作者说,一个社会的发明创新力,是生产率主要的驱动因素,创新和商业精神是经济繁荣的命脉,没有创新的话,生产率增长就会停滞不前,如果有了创新,一个国家的劳动者的产出水平,就会超出全球其他劳动者的水平,从而推升竞争力,使其成为更适合做生意的国家。

他还给出了一个公式,创新发明+商业精神+兴旺发达的资本市场=生产率大幅提升=财富和权力增加

  • 创新才能持续把蛋糕做大,而做大蛋糕多创造财富,才能够化解货币超发和债务问题,如果没有创新,那么结果必然存量争夺,那么肯定会起巨大的冲突。所以说,发展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方法

大部分王朝帝国走到最后,就是在创新上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和乏力,然后贫富分化,贫富对立,最终爆发了内乱。国际间也是如此,吃不饱饭,才诞生了纳粹主义,甚至对犹太人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而战后和平发展,德国人也没那么凶残。所以这就叫,穷生奸计,富长良心,贫穷和生存的压力是会扭曲人性的。

财富从贵族转移到资本家手中

15世纪之前,大家基本上靠着不断地争斗,争抢财富,那时候的财富主要是土地和奴隶,所以财富掌握在贵族手中。

而15世纪开始,财富的来源发生了变化,欧洲开始向全球探索,向海外殖民,凭借着先进的商业制度,和资本主义金融市场,通过股票和债券筹集资金,也产生了工业革命,一些人从财富来源中获利,变得更加强大。财富从贵族转移到资本家手中,在西欧各国也都爆发了大革命,旧的贵族君主制度被推翻,新的民主制度建立起来。

精英群体掌握着财富和权力,统治着社会

我们总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会根据富有贫穷,政治倾向,种族,民族,宗教,甚至性别和地理位置,分为各种派别,但永远是少部分的精英群体,掌握着财富和权力,统治着社会。

不过精英群体也并非是固定的,为了维护整个群体的利益,统治者也会有意维持精英阶层的新陈代谢,作者发现,自打孔子那个时代开始,广泛使用人才,根据个人业绩而不是特权来赋予公民责任的社会,是最容易获得可持续成功的,主要原因有3点

  • 能选拔最好的人才
  • 更多视角看待问题
  • 大家有了晋升途径,也就不造反了

我们从隋唐时期开始了科举制,就是为了让阶层流动,直到晚清,那么腐朽了,都没能灭亡,直到废科举之后,广大民众彻底失去了希望,于是起来把他推翻了。废科举是在1905年,武昌起义推翻清政府是在1911年,二者一共就隔了6年。所以阶层固化,底层民众看不到上升途径,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

但现在我们不是阶层固化,甚至很多创业者,白手起家,几年就可以跻身巨富行列,这其实都说明阶层一直都在相互流动,中国人现在也有强烈的创业和读书,乃至当官的意愿。

只要经济发展就会形成贫富分化

只要经济发展,就必然会造成阶层对立,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最终形成贫富分化

  • 作者看来,决策者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能不能在不加剧贫富分化的情况下,实现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这个十分困难,几乎只能在某个阶段实现。
  • 现实情况是,像北欧一些国家, 确实共同富裕了,但基本经济增长也就停滞了。
  • 像美国和中国这样,经济很好,创新不断,但你就要忍受贫富分化。现在全球的顶级富豪,80%都来自中美两个国家。
赞(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原则2: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3.一个国家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