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绩效团队应该这样带》3.第二部分

《高绩效团队应该这样带》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好,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制定工作计划总是不奏效?怎样才能更好地用人?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给你讲一个关于麦克里斯特尔将军的故事。麦克里斯特尔是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他在2003到2008年曾担任美国驻伊拉克联合特种部队总司令。后来他在自己的著作《赋能》这本书里,描述了这段指挥军事作战的经历。那个时候他刚一上任,就和军事参谋制定了一个缜密的作战计划,再加上美军在人员、装备、纪律等各个方面都处于碾压对方的状态,所以他们预计这场战争应该不会持续很久。
但是令麦克里斯特尔将军惊讶的是,美军一上战场,不仅在较量中不占优势,反而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这其中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呢?直到后来他才发现,问题并不在于双方实力上的差距,而在于美军面对的战争环境过于复杂。特种部队按照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指挥作战的模式,到了伊拉克根本赶不上战况的快速变化,极大的不确定性让人晕头转向。反倒是他们的敌人——基地组织的恐怖分子,没有标准的层级关系和固定的计划方案,却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自发性,行动敏捷,总是能够不依靠指挥系统就发起突袭。
说到这,估计你看出制定工作计划的问题了。一方面,企业的生存环境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不确定性无处不在,自上而下制定工作计划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解决方案存在于真实可感、不断变化的现实中,而大多数计划都是根据已有经验,抽象总结出的、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设想。另一方面,领导者与一线员工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许多工作计划,尤其是大型组织里的计划,过于笼统,落后于现状,让负责执行的一线员工感到束缚。
那如果想要带领团队完成项目,除了制定工作计划之外,还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
作者告诉我们,当然有。建立情报系统,让一线员工掌握情报。
情报系统原先一直应用于军方战争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的军队横扫欧洲,只要打败英国皇家空军,就能征服英国。虽然英国皇家空军已增派多架战斗机用于巡逻,但他们遇到的难题是,英国海岸线漫长,保持不间断地巡逻所需的飞机和飞行员数量庞大,难以实现。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提前推测敌方什么时候会进行突袭。但是就当时的防空技术条件来说,大多数推测都是错的。
英国皇家空军要想保护英国,就必须让有限的飞机和飞行员能够更高效地发挥作用,为此他们设置了一个信息集成中心,也就是所谓的“道丁系统”。这个情报系统不依靠陈旧综合信息的计划系统,而是准确、实时地收集各项信息,经过汇总后再传达至一线人员,供他们自行分析、判断和决策。道丁系统彻底改变了战争局面,直接将平均拦截率从二战前的30%到50%,提升到了90%以上。这就是叠加了一线人员主观能动性的情报系统,所发挥出来的强大作用。
事实上,建立情报系统这个策略,还有一个最基本的假设,那就是,你必须认同人们都是明智的,只要能向他们提供关于实际情况的准确、实时、可靠的信息,他们就能够做出明智的决定。我们都知道,在工业时代,工人并不需要自己做决策,只需要按照工作计划执行就好,管理的核心是效率最大化。但是在信息化的时代,在一个高度不确定性的商业环境中,显然管理的首要目标变了,如何保持快速、灵活的应变能力,共同协作完成项目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一位成功的领导者的角色,已经不是主要的决策者和问题解决者了,而更应该是一名支持者和教练。
我在《奈飞文化手册》这本书中发现,奈飞公司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其实也离不开一个特殊的管理方式。他们相信,如果员工做了愚蠢的事情,要么是没有被告知相关信息,要么是被告知了错误信息;高层管理者通常会认为分享业务遇到的麻烦会加剧员工的焦虑感,但其实更让人焦虑的是对信息一无所知。
所以,奈飞公司制定了一条准则,“要让每个人都理解公司业务”。也就是说基层的员工也要有高层的视角,要尽量告知员工他所负责业务的所有信息,然后由他来判断怎样行动是最合理的,而不是只告诉他,你认为他需要的信息,让他严格按照指令来行事。
作者在书中提到,相比于制定计划,我们当然应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如何为一线员工提供更多的情报,帮助他们开拓视野。
那具体到一个团队领导者,应该如何为团队打造这样的情报系统呢?
方法很简单。首先,要多留意团队成员认为有用的信息,尤其是想办法获取准确信息。如今对于团队成员来说,找信息已经不是一件难事了,关键在于找到准确信息。这项活动难度更大,对团队的价值也就更大。
其次,尽可能多地通过各种渠道释放信息。领导者需要思考自己拥有哪些信息源,然后尽可能地在工作会议,或者工作汇报、工作群中向团队成员分享。计划系统只会向“有需求的人”开放信息,而情报系统则是尽量以最快的速度最大限度地向所有人开放。只要你觉得信息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状况,那就把信息分享出去。
最后,除了与团队成员同步自己的视野,千万别忘了也要大量收集一线的信息。这就需要领导者与团队成员做频繁的沟通。
因此,白金汉在书中提到,领导者与每一位团队成员进行简单沟通的时候,可以就提出两个最简单的问题:一,本周你的工作重点是什么?二,我能提供何种帮助?这两个问题,足够讨论出每位成员的工作重点、遇到的困难,以及在工作进行中可以实现的解决方案。
那沟通的频率间隔多久比较合适呢?白金汉建议,每周一次,交流10到15分钟左右,而不是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的每月一次。
事实上,数据显示,每周交流一次的领导者会让团队成员投入度提升13%,而每月交流一次则会让投入度下降5%。因为如果每一次沟通不能深入到具体的工作细节,只是做一个简短的概要讨论,在一些员工看来,可能会更耽误工作时间。
作者得出的结论是,频率胜过质量。优秀领导者知道,每次沟通进行得是否完美的重要性不及每周沟通一次。在情报方面,频率是最重要的。与团队成员的沟通或团队会议越频繁、可预见性也就越高,团队绩效和投入度的提升就会越大。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高绩效团队应该这样带》3.第二部分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