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6.差点一命呜呼!新东方发生内乱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昨天说到了98年,作者俞敏洪遭到了打劫,钱没了是小,差点丢了性命,那伙抢劫犯,一共打劫了7次,都是用麻醉针,杀了6个人,有的人一针麻醉下去,剂量过大,就再也没醒过来,只有作者后来醒过来了。所以不是罪犯不想杀他,可能只是一个意外,他还跟人到处吹牛,说可能是自己酒量比较大吧,后来他看胃病才知道,他抗麻醉的能力确实比一般人强,一般麻药对他不起作用。这种天赋异禀,算是救了他一命。

徐小平和王强知道这件事后,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活该,早就跟你说了,不能这么大摇大摆的把钱拎回家,太危险了,你不听。后来他们跟北京银行合作,让银行亲自上门来收钱。满足这个条件,新东方就把几亿存款,都挪过去,刚成立的北京银行自然求之不得,甚至采用了武装押运。直到电子支付出现。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笔记



下面作者谈了一下,跟同学一起创业的利弊,好处就是知根知底,不用担心对方的人品和道德,他其实邀请了很多同学回国,远不止王强和徐小平,另外,相互之间会有预判,一定找一个你认为能干的人,当时作者就是看中了他们这点,知道他们水平比自己高,所以才发出邀请。同学之间也无话不谈,很多问题讨论的会非常充分,而现在就比较麻烦,现如今已经产生了代沟,其他管理者对他也比较尊敬,所以柔和很多,但是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当然朋友一起创业,问题也是很明显的,就是大家都是平级关系,也都熟的不行,所以到底该听谁的,经常争论不下。不太容易建立上下级关系。干着干着就会陷入感情漩涡,比如在利益分配上,大家就总觉得少了自己的。在2001年到2004年之间的三年改革,他们之间就没少打架,甚至打到嚎啕大哭。这种事在正常企业是不会出现的。因为感情太复杂,所以涉及到的利益就更复杂。

同学创业曾经是新东方二次发力的动力,但后来也变成了企业发展的阻力,一直持续到新东方上市,王强,徐小平,包凡一他们退出董事会。后来作者总结,和朋友同学一起创业的建议,1是利益结构一定要清晰,明确每个人到底占多少股份,2利益分配结构一定要是动态的,因为发展过程中谁发展贡献大,这个并不确定。3要有清晰地上下级结构,也就是平常打打闹闹没关系,但出了事,听谁的,必须明确。老大必须是公认的。

在2002年的时候,新东方开始持续扩张,在上海和广州设立分校,当时的人肯定是不够的,此时作者就要补充新鲜血液。他的一个中学同学,周成刚在BBC工作,拿到英国绿卡了,回来听了一节他的课,感觉十分一般,认为自己要讲会比作者强不少,于是作者就坡下驴,邀请他去上海开分校。但周成刚表明答应,结果回英国就没信了。作者并不放弃,反复催促,还真把他抓回来了。

周成刚回来后,挑了一大堆毛病,说新东方管理真乱,没有财务体系,没有行政体系,人力资源体系也没有,他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公司,他原来工作的都是大公司。管理和福利相当成熟,一对比发现新东方啥也不是。作者还是那个态度,你自己去搞上海分校,搞完再说。

上海和广州两个分校,在完全没有组织框架的情况下,就这么搞起来了,但是新东方的名气还是很大的,当天报名的队伍就排出了1公里远,这都不用打广告了,一炮而红。这让他们信心倍增,于是就连续的开始搞分支机构。如今新东方已经办了六七十所分校了。而作者也突然感觉到了人才的重要性。

下面我们看,第四章,风云变幻,新东方从合伙企业变成教育集团,也就是说中国合伙人要散伙了。这其实本身就是一个松散的架构,他在这本书里也提到了中国合伙人的电影,他说电影里演的和实际有巨大的差距。

那时候新东方除了上课之外,还衍生出了两个业务,一个是图书出版,另一个是电脑培训,图书主要是他们的教材,与其花钱找别人,还不如自己干,因为量确实比较大。但是学校这个主体当时是不能对外投资的,所以他准备一个人干,那王强和徐小平就不干了,说万一这块做大了,就没我们的份了。最后作者分给他们40%的股份。后来王强又借着自己计算机专业的身份,要搞电脑培训,他占60%,其他人40%。这其实比包产到户稍微进步一点,起码利益均沾了。

反正类似的事情越来越多,每个新业务成立,最头疼的就是到底利益怎么分配,有些业务大家都看好,都愿意占那60%。最后免不了经常干仗。后来一个机会,他碰到了和君咨询的王明夫,那时候王明夫正在起草华为基本法,他们一聊非常感兴趣,正好是新东方也需要的,于是就聘请王明夫,也为新东方设计一套组织结构和发展路径。这也就意味着新东方的变革开始了。

这时候新东方年收入3亿元,利润达到1个亿,这相当于当时中国上市公司平均利润的50-100倍,如果你们能用这个业绩上市,至少值50亿人民币。这让大家眼前一亮,以前都是几百万的赚,现在算算,自己手上的股权价值好几个亿,一下就心动了。于是大家欢呼,赶紧上市。

要上市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学校要先转变成公司,办法就是先成立一个公司,然后把新东方装进去,虽然政策还没放松,但是之前已经有过先例了。可以这么干。他们去了工商才发现,新东方注册不了,于是只能改名叫做东方人教育科技集团公司。后来才慢慢跟工商沟通,逐渐把名字改了回来。才有了现在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这应该是最简单的一步,下面可就难了,涉及股权分配。

当时作者表现出了高姿态,本来可以拿60-70%股份的,后来他说自己只要49%,51%让其他人分了。尽管咨询公司提醒他,占49%是有被别人轰走的风险的。但作者当时有神一样的自信,认为自己才是新东方的精神领袖。后来他又拿出了一部分用于后面的新人奖励,最后自己只拿了45%,其他人激烈讨论一夜,王强徐小平各拿10%,剩下的几个人,拿个位数的股权。

这个壳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发行1亿股,所以原始股1毛钱1股,之后把学校装进去,就完成了股份制集团公司的转变,到他们真正上市的时候,原始股从1毛钱人民币,变成了5美元。

原来他们是每个人负责一个版块,到年终的时候,把钱都拿回去,这意味新东方下面是没有利润的,那么现在要上市了,公司需要利润,收入,来制作报表。这也就是说,大家不能再把钱拿回家了,要把钱留在公司里。原来有人能拿回家200万,现在只能拿走20万,其他的必须留下,这个让大家感觉到有点不对劲。本来是想着赚大钱的,怎么钱反而突然少了。那如果上市遥遥无期了,岂不是亏大了。因为当时确实有这个风险,因为政策还没有特别明确,损失厌恶是人性的最大敌人,200万拿惯了,突然减少90%,大家有点接受不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副总裁谁当,比如为了第一副总裁的位置,王强和徐小平就产生了矛盾。

当时很多人开始产生了阴谋论,认为把王明夫请过来,就是俞敏洪下的一个套,要收回大家手上的控制权,更要收回大家的利益。后来他只能不断地安抚大家情绪,好在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公布,学校可以成为营利性机构,这样一来终于好办了。他拍着胸脯担保,每股值1块钱,总价值1个亿,你们现在随时都可以退出,退出我就自己买回你的股权。天天吵架没意思,想退的坚决不拦,后来其他合伙人商量出了一个妙计,说暂时不退了,因为未来公司可能会更值钱,但是你必须保证,未来倒闭了,这1亿底价,你俞敏洪个人承担。就这样作者被合伙人逼着签下来丧权辱国的条例。

利益矛盾平息,不代表其他矛盾解决,甚至一系列的岗位矛盾,天天都在发生冲突,后来大家讨论了两个结果,1是请外面的人进来,2是请俞敏洪出去,认为他没有能力领导公司了,于是他们就开始寻找这个投资人。前前后后找了三拨人都没成功,这里面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版权所有:转自老齐的读书圈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笔记一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笔记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6.差点一命呜呼!新东方发生内乱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