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10.教育进入了在线时代!新东方的被动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昨天我们说到了,留学咨询这块,作者又想到了周成刚,他在国外待过,也干过分校。当时是常务副总,调动资源也方便。当时他们把这块命名为前途咨询。

当时还有个小插曲,启德留学找到新东方,说我们不想干了,你们要的话可以把我的留学买走,当时作者他们评估,认为启德出囯还是很有价值的,他也拿到了英国和澳洲的独家招生权力。本来挺有兴趣,但是对方狮子大开口,20个亿。于是他们犹豫了,后来还是周成刚说,有这么多钱,我们还不如自己干。给点时间,肯定能搞起来。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笔记



当时他们决定先从美国做起,前途出国搞收费咨询,帮孩子到美国留学。做了10年时间,现在已经发展到了10几亿的规模。

有些人可能觉得,现在在线教育挤压了新东方的空间,但其实新东方在线2000年就成立了,他跟新浪,网易,搜狐是同一时代的,当时他还和联想一起合作,成立了新东方在线教育公司,联想出钱5000万,新东方出力,各占50%股份。但非常遗憾,2002年,联想投进去几个亿,发现根本做不起来,于是就想撤伙,然后找到新东方,希望可以退钱。作者又一次上演了大气的一面,还真把5000万退给了联想,而且支付了利息,这样一来,新东方在线就成了自己的亲儿子。

当时的互联网行情也让人摸不着头脑,电商还没起来,技术也不成熟,所以也不知道能干点什么,当时他们就靠在线销售一些课程,而这个东西,刚好能覆盖成本,于是就这么不冷不热的活着。当年有一波电信业务CP热潮,就是一些web形势的彩信,可以提供一些英语产品,每个月5块钱,然后观看一点视频。当时移动推出的这个东西,大多数都跟电话费捆绑,不少手机用户都是被动消费,不知不觉就被扣了钱。

当时的在线团队,也积极做一些运营,希望能让用户更多的点击,这样只要他们点了,移动就可以扣费。于是各种各样的彩信就都出来了,甚至黄段子也有不少,最后作者发现有点不对劲,这个跟新东方的氛围不太一样。他就警告团队,不能这么干,赚这种没良心的钱,如果你们非坚持的话,那咱们就分道扬镳,后来果然,把这个团队拆出去了。新东方在线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内容教学在线公司,没过多久,监管 开始清理内容,运营商和下面的CP公司都受到了处罚。

虽然这次他们错失了发财机会,但是也规避了巨大风险,违法乱纪的事情,一定不能做,这是他们的底线和原则。所以在2012年浑水攻击新东方的时候,他们能有底气去反击。总的来说新东方在线发展是并不成功的,因为他们不敢大力发展,会对他们现有的线下教育形成冲击,自己抢自己的生意,他们总要有所顾忌,更何况是自己的主要生意。所以属于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他们现在明白过来也不敢大肆烧钱投入,那样会被计入亏损,新东方现有的报表会很难看,所以他们想到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单拿出来在线业务分拆上市,希望通过单独融资,再去投入,目前新东方已经启动了在线教育的上市流程。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新东方的出版业务,2000年新东方创办大愚文化,那时候互联网不发达,他就想给学生们提供一本好的英语杂志,当时也是没有资质,所以跟别的杂志社合作,这样新东方英语杂志就诞生了。后来,他又开始做教材,然后自己卖给学生,这样销量很好。

尝到甜头后,他们觉得出版这块大有所为,就干脆成立了大愚文化,把图书和杂志放在一起来做。一开始只做英语,后来开拓其他渠道。如今已经是年销售2000万册的规模了,各种辅导书,成长书,励志图书,总之在图书业务发展上,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内容为王。

介绍完了几大业务线,我们看下一章,叫做瞻前顾后,主要讲互联网的出现,让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谈谈作者对于现阶段市场的一个理解。

关于大方向,作者认为这么几点值得注意,1要重视这个市场,因为市场确实存在,2要为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3要把服务品牌建立起来,让老百姓信任你的品牌。新东方之所以成功,关键就在于品牌。之前我们也讲了,新东方,从出国考试做起,又做了国内考试,从大学生开始,接着是中学生和小学生,拥有越来越多的业务线,但其实他可以做的更多,也在发展的过程中,错失掉了很多机会,比如职业教育培训,像什么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电脑培训这些都因为投入不足,所以最后没搞起来,现在新东方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作者反思,这可能跟他这个人比较保守有关,现在新东方在新业务布局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总是不敢全力以赴。

电脑培训业务当年非常兴旺,有些公司只做这一块,就能最后上市了,但新东方,却失去了发展机会。之前说到过,王强当年最早就提出,新东方可以搞电脑培训,王强占60%,其他人占40%,但当时王强并没有这个精力,全都all in在这个业务上,他在原来的英语培训业务上就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所以最后就得请外面的人来搞。说明明显的投入不够,放任自流,后来还发现一个问题,这个业务并不在产业链上,也没有目标人群的基础,比如他们一开始做出过英语,后来做国内英语考试,这就是产业链的延伸,但是学英语的人,和学电脑的人,可能完全没什么交集。所以这就让资源没办法重复利用。电脑培训也跟新东方的主业没啥太大关系,最后形成了完全独立的局面,互相都借不上力。所以越做越边缘化,包括王强自己,他还是把精力都放在英语培训的主业上去了,因为那边有更高的利润也有更好的前景。

作者讲这个事,就是要告诉大家,如果你想做的业务,跟主业没什么太多瓜葛,在资源和产业链上又不能相互利用的话,那么这个业务一定要小心。很可能做不起来。后来在上市的时候,电脑培训业务就成了鸡肋,他们只能给剥离出去。

当时另外一家公司就做的很好,就是达内教育,专门做二三类本科生的电脑软件封闭培训,帮着这些学历不高的学生,拿到高薪。最后做出了10几亿的收入,还成功在美国上市了,所以需求肯定是有的,只是新东方,一直没有找准这个模式。而现在又有这么一个机会出现了,就是少儿编程市场,也有几百上千亿的规模。新东方马上成立科技学习小组,把少儿编程业务又看成了一个重点业务,作者认为编程这个事,就像90年代的英语一样,早晚会成为必修课。

所以总结,一定不能因人设事,就像当年王强懂电脑,就做电脑培训一样,这不是战略布局,也不是市场行为,一定要先找市场,找需求,反过来去跟自己现有的主业来挂钩。比如他们的一对一业务,就是在优能中学的产业链上,延伸的客户需求,最后就做的很大达到了30亿的规模。做到了国内领先,利润也比较大。

但是新东方的人却说,俞敏洪不喜欢一对一业务,甚至要限制他的发展,作者说,他的原话是,一对一的业务规模不能超过新东方中小学业务规模总量35%,为什么这么规定,也是有原因的。当时一对一成为市场热点,大家都在抢着做,因为收费高,利润大,一个学生就能收几万块钱。有的机构还一收就是几年的学费,十几万入账。后面该上课的时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作者第一个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品牌,如果都去做这一块,都去赚钱了,那么一定会影响口碑。

另一个原因就是新东方的考核体系比较落后,考核分校的业绩,就是收入和利润,至于这些东西怎么来的,他一概都不管。那么如果放任他们去搞一对一的话,一定会牺牲教学质量。因为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好老师。所以必须给予限制,现在翻回头去看,他觉得这个做法完全正确,企业不能什么来钱,你就做什么,一定要思考更加长远的影响和安排。有些杀鸡取卵,不可持续的事情,还是要尽量少干。

2006年,新东方上市后,估值达到10几亿美元,当时也是让人眼前一亮,做教育的还能赚这么多钱。后面接二连三的企业,全都去纽交所上市。新东方的竞争对手也变得越来越多,那么资本是如何帮助新东方继续膨胀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又有怎样的经验和教训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版权所有:转自老齐的读书圈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笔记一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笔记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10.教育进入了在线时代!新东方的被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