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13.创业以来的经验与教训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昨天作者检讨,说自己的个性阻碍了新东方的发展,他十分清楚自己个性中的弱点,比如遇到困难和障碍,他的第一反应永远是往后躲,结果就是往往会被自己所恐惧的东西压倒。而且他的脾气秉性非常温和, 俗话说叫做老好人,经常宽容和谅解别人,出手也很大方,分给别人的经常比自己得到的还要多。

这其实就是软弱,不愿意跟别人硬碰硬,甚至在员工犯错的时候,也不愿意严厉去指正。最后错误就越来越过分。他这个董事长和CEO,也没啥权威,身边的人也压根都不怕他。发号施令,别人也不怎么当回事。再然后就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明明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但是考虑到更多人的情绪,所以推动力不够。导致新东方变革速度总是很慢。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笔记



现在新东方这种,肉肉呼呼不够犀利的个性,其实就是他自己的个性。这确实在这样一个资本崛起,群雄林立的年代,不太合时宜,明明可以一统天下的事,却干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除了性格之外,知识结构也有弱点,他是文科生,上学的时候,对数理化也压根就不感兴趣,所以思维模式,总是会站在人文主义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那么新东方的发展路径也就是人文特征明显。老齐给你举个例子,就拿编辑工作来说,文科生的思维,就是我如何建立一种选题机制,可以让大家能够自觉自愿的发掘出好的选题,并且及时的呈现给观众,但是理科生思维就是,我通过数据算法,把现有的选题都挖掘出来,进行导数化比较,找到那些大家最感兴趣的新闻,然后把它挑选出来。这就是新浪模式和头条模式的完全不同。你是靠编辑的新闻功底驱动,还是靠技术算法驱动,这对于一个公司的估值来说,差距巨大。投资也是一样,我们文科生的思维,就是如何观察市场变化,去找到估值最低,性价比最高的投资标的。但是理科生永远希望通过用算法解决标准问题。当然现在技术还没有攻克这个难关,但是未来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趋势,现在这些做模型的理工金融人,也确实已经比传统的金融人更值钱了。

作者承认自己逻辑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都比较薄弱,以至于对于新东方的科研投入远远不够,他能想到的,解决教学质量的方法就是培训老师,提升业绩的方法就是多开分校,而不会想到在技术手段上进行尝试。他最近不断地在补充理科生,进入管理队伍,但这个CEO的基因很难更改,企业的基因其实也难以更改。新东方如今也已经还是这些问题。跟他的竞争对手比较,他依然是创新不足。

现在创业大军中,很多都是新东方的人,比如罗永浩,陈向东,李笑来,沙云龙这都是新东方培养的人才。也有人转行去当了投资人,比如徐小平和李丰,这也是作者比较骄傲的地方,他说正是因为新东方是创业的土壤,才能培育出这么多的创业精英。在新东方他非常鼓励冒险精神,从上到下的员工,都有一种想出去闯一闯的冲动,甚至他的两个助理,从部队转业过来的,跟着他干了一段时间,也都要下海创业了。更不用说那些高管,和分校的校长们了。本来之前就是各自为战,联产承包,自己其实借着新东方的金子招牌已经完全跑通了整个商业模式。所以这些人再出去创业,成功的概率会大的多。新东方也鼓励这种尝试,所以他也从不跟这些人签订什么竞业已禁止协议。这也为他自己,培养了很多的对手出来。但他觉得这一切没什么不对。对他们个人和对整个行业都是有利的,对新东方本身也是一种激励。

他希望把最核心,最能干的人留在新东方,甚至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看似有点冲突,既要鼓励大家创业,又想留下核心人才,这其实关键在于度的把握。新东方有句话,用靠谱的人做伟大的事,分更多的钱,你把更多的利益分给大家,让这些最核心的人,看到回报。那么他留在新东方,也能取得创业的回报。他自然也就不走了。

企业一定要让人才流动起来,不能把它限制在某一岗位上。那样等于人才的浪费,人才只有流动起来,你才知道他到底适合干什么?同时保持赛马机制和淘汰机制,让大家有进有出,永远保持活水状态。新东方也看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因为这些人的成长速度是相当快的,远不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可以比较的。让这些年轻人快速的成长,新东方也就能快速成长。

要做事先做人,作者一直的核心原则就是善良,与人为善,有爱心,喜欢去帮助别人,还有三个要素,他也同样认为很重要,这就是诚信,坦诚和信任,也正是因为秉持了这样的原则,所以他才敢拍着胸脯保证,不会财务造假。他觉得做教育的,首先就得让家长信任,做公司也得让投资者信任,如果没有信任,那么教育这个行业是不可能进行下去的。他最后总结,一个坦诚的,让人不需要防范的人,他最后获得社会资源的效率反而是最高的,也是成本最低的。这话十分有道理,你的口碑一项很良好,那么随便一推广,用户就全都来了。甚至不推广,光靠口碑传递,都能获得不断地新增用户,如果你有了不良记录,那么沟通成本就会大大增加。老齐也深有体会,这是一个信息流社会了,你的任何不诚信,都早晚会被曝光。小聪明只能赚小钱,而且不可持续,只有大的诚信,才能让生意持久下去。

对于跟政府打交道,作者制定了一个原则,那就是友情相交,而不是利益相交,也就是说,大家之谈感情,别扯上钱。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即便你用钱买通了关系,短期内办成了事,但这些东西后患也是无穷。有时候也会碰到恶人,明目张胆像你索贿,遇到这种情况,作者告诉同事,我们宁可不做了。行贿的事也不能干。最后作者总结,大部分时候,政府为难你,是因为他们无法承担责任,所以遇到政府办事的阻力的时候,应该多想想,怎么能帮他卸掉责任,他不用承担责任了,很多事其实也就好办了。

作者在上市之后,也有过一个迷茫期,仿佛一下失去了目标,后来有人提醒他,问他下一步准备干什么,除了他自己的爱好,比如看书,旅游,陪孩子一起成长之外,他也对事业进行了重新的规划。第一,他想为孩子们创造一套全面成长的教育系统,不但帮大家完成考试,还要在孩子的人格和个性发展上全面成长,所以新东方已经响应国家号召,对素质教育进行了全面布局,第二件事就是建立家庭教育体系,老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一个孩子如果在很小的时候没有养成很好的生活习惯,七岁没有养成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那么可能这一辈子就定型了,会大大的限制他未来的成就。第三件事就是关注科技对于教育的加持作用,他希望在人工智能的教育领域有所突破。第四件事就是,促进中国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改变贫困山区的教育现状。那些公办教育无法覆盖的地方, 民办教育也许会是个补充。最后他也说,总之一句话,新东方还在发展,俞敏洪也在发展,他们的发展,一定会让中国的教育变得更好。

这就是本书的全部内容了,作者俞敏洪作为一个传奇企业家,讲述了自己如何下海,如何创业,如何从一个家族草台班子,变成一个合伙企业,又从合伙企业发展成了2000亿美元规模的国际教育集团公司。这一路走来,新东方创造了很多神奇,但也有很多遗憾,这就是创业,创造无限可能。这一切还不到30年的时间。站在90年代来看,这已经是一个神奇的发展速度了,但站在当下看,新东方的模式已经有点落伍了。所以这就是创业者的幸运也不幸,你永远有再出发的机会,但是一旦你犯错,就会被竞争对手超越。让俞敏洪最后悔的事就是,当年没有投马云,2000年新东方已经四处出击了,马云还只是一个草根创业者,如今阿里市值早已经绝尘而去,这就是创业的江湖。没有人是天生神武,也没有人,从一开始就规划好了一切, 大家都是边打边做,不断试错调整,又不断的提高。你只要努力去做,就永远存在无限可能。

版权所有:转自老齐的读书圈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笔记一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笔记

赞(4)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13.创业以来的经验与教训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