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一切市场的人》4.结识巴菲特!转战股市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昨天我们说到了,作者的一本书,动了赌场的奶酪,有战队开始根据作者的方法,形成全新的策略,从而形成了一些职业大玩家。他们把自己伪装成纨绔子弟,假装喝的烂醉,或者找个女人假扮女友,尽量不引起赌场的注意。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读书笔记

作者说,其实21点没什么难的,关键就在于记牌,如果能把牌记住,就肯定能胜利,还有更高级的玩家,甚至能根据扑克牌的磨损程度,判断到底是A和10牌,又或者是普通牌,而赌场最后也学聪明了,他们引入了设备,追踪筹码的变化,从而寻找记牌模式的玩家。然后又引入洗牌机器,让他能够在不影响体验的情况下,高效的频繁的洗牌。

职业玩家们,每年还有自己的盛会,聚在一起交流经验,分享胜利感悟,而主办方竟然是某知名赌场,条件之一就是,这些职业玩家,不能来这个赌场砸场子。所以这应该就是赌场所交的保护费了。

后来作者又去研究他的轮盘赌,希望能通过物理学知识,找到轮盘赌上小球最终的落点。甚至他们动用了计算机,去计算最终的结果。甚至着手研究轮盘赌专用的计算机。通过机器的计算,他能够把赌盘上的数字分成8组,然后在相邻的数字上一起下注,这样大大提高了他的获胜概率。不过让他困惑的是,自己的耳机总是坏,一旦耳机坏了,他就不得不中断赌局,回去修理。

后来他们持续改进设备,形成了最早的可穿戴设备,并纳入了麻省理工智能设备的历史,他们也同时改进策略,还公开发表了出来,也有更多的科学家,根据他们的策略,制作了轮盘赌计算机,据说这些团体赚到了很多钱。当时使用这些设备去赌场捞钱的人非常多,到了85年,才颁布法律,不能再用这些设备,一旦发现就罚款甚至坐牢。2009年,有人在IOS平台,开发了一款应用程序,也同样被赌场提醒,使用这个,会涉嫌犯罪。后来他们还研究了很多赌博游戏的策略,比如百家乐等等,也都证实了可行性,这里咱就不提了。但是赌场显然对他们越来越不友好,这里不是一个凭本事赚钱的地方。明明可以战胜赌场,他却不能明目张胆的在这里捞钱,让他觉得没意思,于是他又把目光投向了一个更大的赌场,而且可以光明正大赚钱的地方,这就是华尔街。出于好奇,他开始自学金融你知识,希望可以找到一些打败市场的办法。

赌博其实就是简化版的投资,两者惊人相似,这里面有一个风险管理的平衡点,下注太多,会酿成大祸,而下注太少,则浪费效率。作者一开始靠写书,赚了一些钱,然后拿这些钱,想去投资市场试试,他自学了一定的格雷厄姆价值投资之后,买入了一些股票。结果2年时间,就赔掉了一半,于是他就跟绝大多数投资者一样,舍不得卖出,想等他回到原价。结果他足足等了四年,才涨回去。这次经历很惨痛,所以他一直在琢么这个事,觉得自己已经是赌神了,为什么就不能再当个股神?

作者的妻子,客观的分析了他的错误,1买了根本不了解的股票,跟掷骰子没区别,2准备等回本再卖,这是绝对错误的操作理念。这叫锚定效应,自己的行为被买入价格锚定住了,这让他浪费了很多机会成本。

作者后来还学到一点,除非有足够的证据,否则不要假设有惯性的存在,一个价格上升和下跌,不一定会保持下去。这其实是技术分析的基础,大部分人都相信趋势是有力量的,作者做了很多数学推算,发现一无所获,只是在浪费时间。

后来他去研究宏观形势和供给需求,发现白银短缺,于是找几个人囤积白银,结果他的分析是正确的,白银涨了,他们开始借钱炒白银,交了3分之一首付,其他都是银行贷款,但很快就因为资金杠杆过高,不得不卖出一些,银价也开始下跌,后来又跌回到了原点。作者反而赔了几千美元。过度举债,造成风险,对他日后的影响很大。

在经历这一切失败之后,作者开始反思,金融学家们,所告诉我们的,市场上的任何投资优势,似乎都是有限的,且短暂的。只有消息优势,才能抓住。之后他又去研究金融里面的对冲,看能不能消除风险,一边买入被低估的证券,另一边通过权证做空高估的证券,如果比例恰当,不管怎么波动,那么他都可以锁定差价。

此时他认识了一位经济学家,西恩卡索夫,他就是专门研究这个的,并且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论和实践基础,3年时间,他成功的让自己的10万美金翻倍。所谓做空,就是先通过经纪人,借来一定数量的证券,然后把他们高价卖掉,然后等他们下跌后,在低位买回来归还,当然这个有一定的手续费。而权证,就是在未来一定时间,按照约定价格买入证券的权力,比如3个月后,约定10块钱买入,如果股价涨到了12,那么你这张权证就值2块钱,这2块钱,就是12-10的差价,而如果3个月后,股价没到10块钱,那么没有人会去行权,所以这张权证也就1分钱你都不值,作者的做法,就是做空那些高估的权证,把他们借来先卖掉,然后等他们跌的1分钱都不值的时候,再还回去。总体上是可以盈利的,但是风险也非常大,另一方面,买入股票做多也是如此。但是当他们同时买卖的时候,风险就相互抵消了。

在把策略研究好了之后,他们跑了一下历史数据,发现这个策略还是很牛的,可以达到年化25%,于是他们就开始去实践了。也取得了不错的实践效果,后来他们还合作写了一本书,叫做击败市场。但之后,二者就分道扬镳,卡索夫希望可以研究更好的策略,跳出中性对冲策略,希望能够根据周期的变化,改变对冲的比例,从而让盈利的可能变得更大。而作者则更喜欢保守的对冲方案,也就是说,卡索夫希望更多收益,而作者则希望更少风险。

当时他有一个同事,叫做拉尔夫杰拉德,这哥们最早通过格雷厄姆,把钱交给了一个年轻人,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沃伦巴菲特,在1956年到1968年,正是巴菲特的黄金时期,此间他的年化回报达到了29.5%,他是巴菲特合伙公司的早期合伙人,跟着巴菲特赚了很多的钱,扣除巴菲特拿走的佣金和业绩分成,杰拉德的资金也翻了16倍,但是这几年遇到了麻烦,股市涨的较快,巴菲特用他的方法已经找不到低估的公司了。所以巴菲特打算清算掉合伙公司,成立控股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他的早期合伙人可以变现退出,也可以转换股份,这个杰拉德就属于要变现退出的,所以他希望作者可以用他的理论,帮他们管理财富。而且这个杰拉德还牵线搭桥,把作者跟巴菲特约在了一起,共进晚餐。

巴菲特对于作者的这种套利也很感兴趣,因为这个东西可以产生稳定的复利,巴菲特说,1626年有人花24美元,买走了曼哈顿岛,而如果这24美元,按照每年8%的复利增长,现在可以再把曼哈顿岛,连同上面的一切设施都买回来。给作者的感觉就是,巴菲特充满自信,比如问道他是怎么找到那么多百万富翁的时候,巴菲特回答,我亲自帮他们赚成了百万富翁。

后来,他们比较了各自的投资方式,巴菲特自己介绍他的投资经验,一般都在公司足够便宜的时候买进,这样有安全边际,那么什么时候足够便宜呢,就是在投资者对他过分悲观的时候。而作者跟他探讨,说自己不计算企业价值,而是寻找同一家公司的各种不同证券产品,发现一些错误估值的证券,从而建立对冲仓位。无论市场涨跌,他都能获利。在巴菲特看来,他根本不关注短期的波动,因为他坚信,长期一定向上。

再后来,巴菲特的倡导下,他们还玩了一个关于骰子的游戏,类似于我们的石头剪刀布,也就是说,有很多的策略,但是任何一种策略都可能被其他策略击败,之后他们还打了桥牌,而桥牌的叫牌策略,也让作者若有所思,总结起来就是,没有最好的叫牌策略,你只能猜测对手的行为,有针对性的策略就是好策略。股票跟桥牌是类似的,都是不完全信息的游戏,那么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对投资又有怎样的启示?咱们明天接着讲。

昨天我们讲到,作者和巴菲特见面探讨投资之道,先是玩了骰子游戏,又打了桥牌,这让作者若有所思,桥牌和股票都是不完全信息市场,也就是说如果谁能够更快的获得信息,并抢先一步应用于市场,那么就能赚到钱。所以巴菲特才如此沉迷于桥牌当中,跟巴菲特见面之后,他十分确定,这个人必将成为最有钱的人。而他也以巴菲特为偶像,希望可以成为那样的基金管理人。那时候他总共管着40万美元的资产,每年有25%的收益,盈利了10万美元,他提取盈利中的20%,也就是2万美元,这在当时,跟他当教授一年的收入差不多。

后来有一个股票经纪人,名叫里根,找到了作者,希望可以跟他合伙做生意,作者负责资产管理,而里根负责营销,对外募资,他们把启动资金设定在了500万美元,作者一想,干的过啊,即使20%的利润,我拿走20%,那就是总体的4%,这一下就是20万美元,是当教授的10倍,而金融就是这样,你管理500万跟管理40万,工作量几乎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美国股市1967-68年,连续两年大涨,但到了69年开始暴跌,大公司股票跌去了9%,小公司基本崩盘,下跌25%以上,许多对冲基金损失极大,甚至倒闭,所以这个时候募资很困难,他们强调自己是中性对冲的,也没人搭理,最后他们费劲口舌,也只募集到了140万美元的资金,在基金成立的前两个月,他们获利4%,而同期标普500指数却下跌了5%,此时他的抉择来了,到底要去致富,还是要继续走学术路线。最终作者选择了前者。

他们成立了普林斯顿新港合伙公司,对冲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他们还设计包括单一的上市公司股票和可转换证券的对冲组合,目的是将波动风险最小化。他们还发明对冲技术,进一步保护组合免受利率的变化,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数学公式和经济模型,所以他们成为了第一代量化投资者,量化投资,最后也根本改变了华尔街的格局。

其实,跟他之前玩21点没什么本质区别,都是要择机下注,发现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情况,下重注,为了找到这些有利的机会,每天收盘,都是一次数学考试,他们需要计算数以百计的证券价格,相当于在海滩上,翻起石头找螃蟹,你翻的石头越多,找到螃蟹的数量也就越多。

作者在创业初期,也是在家办公,但是每天来往的人太多,所以他被媳妇轰了出去,租了一间办公室,他的办公室里,贴满了表格,上面印着当股价变动导致对冲比例变化时,该如何调整投资比例,这也就是老齐常说的,你要把自己的投资策略事先打印好贴在墙上,这样才有利于你执行,否则基本上就等于没有策略,还是蒙着做。

作者通过一系列数学公式,在一开始顺风顺水,标普500下跌的情况下,他们依旧可以获利,1970年,战胜了市场10%,71年战胜13%,但是到了1972年,跑输指数6.5%,此时作者他们反思,是不是策略有误,但经过推演,他们发现,没什么问题,对冲策略,会让他们避免损失,但相应的也会让他们在牛市里损失掉部分收益,其实这个理念跟我们的资产组合理念也是一样的。赔的时候少赔赚的时候少赚,最终通过低买高卖,长期持有,心态不崩溃,而战胜市场。73年之后遇上了熊市和石油危机,石油价格创出新高,73年标普下跌15%,但是他们依然取得了6.5%的正收益,超越指数达到20%,74年指数暴跌27%,而他们还是能有9%的正收益,超越指数更是达到惊人的36%,这两年熊市走下来,他们基本战胜了指数一倍。当时股市已经哀鸿遍野,指数下跌了一半。而作者他们的普林斯顿新港公司,还能保持盈利,十分难得。起码在这段时间,他们的业绩是远超巴菲特的,巴菲特在这几年也是无比艰难。

至于他们的做法,其实并不复杂,就是通过计算机,一手做期权,一手做正股,他用电脑事先画好一条公允价值曲线,当期权价格波动到曲线上方就做空期权,买入正股,当期权价格到曲线下方,就反过来操作,卖出个股,买入期权。而那条神秘的公允价值曲线,涉及三个指标,股价波动率,美国国债收益率,期权有效期内的正股派息情况。具体的公式,这就是他们的独家秘笈了,相当于他吃饭的饭碗,所以不会轻易告诉别人,在公司里也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属于高度机密。所谓量化,其实指的就是公式,基金经理都可有可无。

看到他们的超级业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 希望加入他们,而他们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开始提高门槛,将资金准入门槛提升到了1000万美元。只为富人服务。公司员工也开始扩招。作者的妻子也加入公司帮着他打理生意,作者说,他媳妇就像个预言家一样,总能通过很少的证据,判断出正确的结果。特别是看人特别准,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希望跟他合作,他媳妇就说,不能合作,这个人很贪婪,作者纳闷,他媳妇只是解释,说看这个人开车的姿势,就觉得他贪婪又虚伪。他每次看你的眼神,都没有真诚,很像嘲讽你。

作者以为这些都是玄学,也没太在意,结果几年后,他们真的合作在一起搞对冲基金,结果该基金在其中一项投资中,因为欺诈而亏掉了200万美元。最后甚至很不愉快对簿公堂。

他们已经成为了量化革命当中的领跑者,为了维持普林斯顿新港公司的交易优势,他们必须以足够快的速度来更新对认股权证,期权,可转债,以及其他证券衍生品的估值工具,他们要为投资人的利益考虑,所以这些工具不能公开,只是会发布一定的小结论。

当时市场上有两种期权,一种是美式期权,一种是欧式期权,美式期权就是在结束日之前的任何一天,都可以行权,而欧式期权,只规定了最后一天才能行权,他们的研究原来只在欧式期权上,很容易通过公式推导出结果,但后来74年美式期权可以交易了,所以他们就要去重新研究,美式期权的公式,同样的算法,在美式期权上就不太适用。推导结果有明显差异。他们也是研究了好久,3年之后才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美式期权的定价方法。

在1972年,有一家度假村,认股权证价格只有27美分,而他的正股价格是8美元,之所以期权这么便宜是,是因为行权价是40美元,也就是说正股得从8美元,涨到40美元,期权才有价值,否则就是废纸一张。而根据他们的模型,算出这个认股权证,少说也值4美元。所以他们就大量收购这样的权证,收了1万多张,加上佣金也才3200美元,同时他们做空正股价格,做空800股来规避风险。这样如果没涨上去,认股权证变成了擦屁股纸,至少做空股价能赚钱,而一旦涨上去了,做空的亏损,由权证的上涨弥补。最后,股价果然没涨,反而大跌,跌到了1.5美元,他们在做空上赚了5000美元,减去3200美元的权证成本,还赚了1800美元的净利润。此时其实他们已经将权证做了归零处理,已经假设他是擦屁股纸了,反正已经肯定赚钱了,于是就仍在了一遍。

一转眼6年了过去了,没想到这个度假村公司,在内华达州建立了一家美国赌场,而且没有对手,让他的股价在79年一下涨到了15美元。相当于涨了10倍,认股权证也涨到了3-4美元,当时他们这1万张擦屁股纸,现在竟然变成了黄金。按说此时一卖,大把大把的数钞票,但是作者他们马上又算了一下,发现这时候认股权证值7-8美元了,于是非但之前的没有卖,还继续买,然后继续做空正股进行对冲保护。后来股价涨到了100美元,此时他们才出售,这家公司上,最终他们赚了100万美元的利润。

这让他们在73年到76年,这么差的行情当中,还能取得近50%的净利润,而同期的标普是先跌4成,再涨6成。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在市场表现最差的熊市里,通常对冲策略表现最好,在长期横盘震荡的岁月里,量化策略能够跑赢指数,但是一旦市场蹭蹭往上涨了,这些策略也就都干不过指数了。所以他们这些做量化对冲的投资公司,其实最不喜欢的就是牛市。我们做资产配置的也一样。在熊市很震荡市,我们明显跑赢指数,过去10年A股没涨,我们依旧可以通过资产配置实现年化8-10%的收益,但是一旦他开始上涨,资产配置由于有半仓债券,所以明显跑不赢指数了。那么未来作者会怎么样呢?在70年代取得辉煌战绩后,到了大牛市的80年代,作者该何去何从,明天我们接着讲。

转自老齐的读书圈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4.结识巴菲特!转战股市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