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昨天我们说了作者反思那些年的错误,比如盲目开校区,让成本增加,优质教育资源被摊薄了,消费者的不满情绪增加,一开始看似收入增加,但很快就又掉下来了。作者是做教育出身,所以他非常了解教育的规律,如果不狠抓教学质量,是很难通过营销去获得持续增长的。当时他们其实也清楚这点,只是因为迫于业绩压力,所以有病乱投医。大胆试错,结果发现果然不行。
再说说新东方的考核机制,你给大家什么考核机制,大家就会向什么方向去努力,你考核收入,大家就拼命的增加收入,你考核利润,大家就拼命的把利润挤出来,那么考核指标该怎么设定,1要跟企业文化,战略和未来紧密结合,2所有考核指标,上下必须保持一致。要特别小心,考核指标在传递中走样。
在上市之前,新东方是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没有考核指标,大家都是各扫门前雪,赚的钱都是自己的。而一旦上市,就变成了一个正规公司,必须得有绩效考核大家,但是一开始却十分粗狂,只是强调收入和利润,比如要求某个分校校长,今年要收入增长30%,利润增涨20%,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至于校长们是怎么提升的业绩,就完全不管。结果导致动作变形,过度营销。甚至打出了很多夸张的广告,最后完全无法兑现。后来他们痛定思痛开始调整战略,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必须选择教学质量提升的这条路,作为唯一目标。那么教学质量到底怎么考核?他让老师做两件事,1是老师必须参加考试,把考试作为一个客观标准,2是对老师的学历提出要求,985和211大学必须占到一定比例,他们不排斥二本和三本的优秀人才,但是至少要在整体学历上把关,否则分校就会大幅降低老师门槛,以图降低成本。再然后就是教学满意度,这个只能让家长和学生来评判,而标准就是学生人数,如果说收入提高了,但学生人数下降了,这只能说明新东方越来越贵了,就是考核不合格。2015年之前,一段时间确实出现了严重的学生下降的问题。说明大家在对教学质量用脚投票。
下面作者说了说,在互联网时代,新东方的迷茫和探索,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改变是十分深刻的,他称之为教育的第五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人类学会了语言,语言交流让信息传播更加方便,第二次革命是文字出现,信息不但能传递,还能隔代相传,甚至是跨地域传播,第三次教育革命是印刷术产生,使得文化传播变得越来越迅速,文化出现繁荣。第四次教育革命是广播电视的出现,人们从此可以隔着时空来传播信息了。每次革命都会让教育产生一次质的飞跃。
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传递,有一个伟大特征,就是增强了人们之间的互动性,大大缩短了大家相互交流的距离,克服了交流的障碍。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更是让交流变成了即时性的。随时随地发起,并且不再局限于图文和声音,现在已经实现了视频对话。未来可能还会建立AR和VR技术的连接,让大家真的能身临其境。
之前说了,新东方起了大早赶了晚集,很早就成立了新东方在线,但是之后遇到了很多的挫折,让这块业务停滞不前。战略定位并不清晰,发展速度就很有限,2018年了,新东方在线依旧只有7-8亿的规模,远远落后竞争对手。他唯一欣慰的地方就是,新东方在线还是盈利的,而其他对手仍然在亏损。
目前他们把新东方在线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希望能实现弯道超车。然后他们也投了一些在线教育企业,比如VIPKID,和哒哒英语。之前,碍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他们不敢用太多资金去探索,所以始终畏首畏尾,现在他们希望用更加开放的心态,把资源开放给外部投资者,比如腾讯就向新东方在线教育投资了几亿元,并把流量加持在了新东方的品牌之上,未来新东方在线还想独立上市,然后借助资本的力量再去做一些新的探索。总之现在对于在线业务这块,作者也承认,他们处于一个奋起直追的过程。
过去新东方对于科技并不重视,他们认为人文胜于科技,但是这个想法现在看显然是错误的,当今世界一切都是和科技高度相关,人文可以作为内核,但是最后必然要以更高效的形式展现出来,而这个高效的形式他一定是科技化的。比如你满腹经纶,写一本书,最高效的方式,肯定是用电脑来写作,而不会用钢笔,更不会用毛笔。所以传播的内容和精神可以不变,但是手段必须要与时俱进。
这点新东方是有劣势的,因为他们的目光十分狭窄,几个创始人都是英语系毕业的,也都是文科生。所以他们在科技上布局严重落后也就不足为奇了。现在的新东方总裁办公会组成人员,已经明显优化了人员结构,一半文科生,一半理科生。理科思维的加入,对他们思维也是一种平衡。所以在技术变革上,已然越来越重视。
作者说了一下自己的成长,他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经过三年高考才进入北大,从零起步,创办新东方,做到如今的规模,他的背后逻辑就是自我驱动,就是想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也更加能干。他称这种自我驱动,就是人成长的第一要素。老齐解释一下,也就是说,你首先得有这个意愿变得更好,绝大部分人其实都在坐享其成,是没有这个意愿的。
第二个要素就是敢于改变,不断让自己进入某种新的环境。创造让自己能够锻炼和成长的新环境,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跳出舒适区,每一次变革,基本都是对自己过去的一种否定,这种否定是非常痛苦的。也有很多风险,但是这种否定,才是成长。其实人都有惰性,谁也不愿意跟自己过不去,但是你要有远见,要想长久的过的舒服,就得去接受人生当中的小波动。这其实就跟做投资一个道理,权益类资产,平常时刻都在波动,但是他出不来什么大事。而固收类资产,很少波动,一旦出事就是大事。作者非常庆幸,当年赌气离开北大,让自己离开了一个稳定的工作,进入了每天都是生死存亡的创业挑战,在创业的过程中,他和优秀的团队一起,飞速的成长。从一个啥都不懂的讲师,变成了一个传奇。老齐也多说一句,这其实非常有必要,一个人的成长不在于年龄而在于经历,一个人在体制内混了一辈子,可能都不如在创业企业过上一年成长的快。而这个社会,只有投资自己才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啥资产都不如自己最可靠。所以年轻的时候,就要敢于去大胆经历,多尝试一些失败没什么坏处。很多经验和挫折日后都用的着。老齐最看不上的就是年纪轻轻就图安稳的人,这些人注定没什么大的出息,等待他的绝不是线性的生活,很可能后面等他30-40岁的时候,突然遭遇人生的重大打击。因为你越是图稳,你就越没有抵御风险的能力。
作者说,个人成长和团队成长也是完全不同的,个人成长可以随心所欲,快一点慢一点都无所谓,但是团队中成长,你就必须对整个团队负责,既要展示自己的成长速度,又得展示自己的眼光和威望。所以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团队也在逼着自己快速的成长。作者说自己上学的时候就没当过什么干部,领导这么多同学一起创业,是对他领导能力的巨大提升,之前,他压根就没想过,自己还有管理上的天赋。
管理合伙企业和管理集团公司,自然也是完全不同的体验,从一个创业土鳖,成为一个国际化大公司的董事长,企业家领袖,这个转变是巨大的,挑战自然也是巨大的。
成长并不是每天打打杀杀,拼命博杀,有的时候懂的留有余地也是一种智慧,通过一些后退,能让自己的生命,思想,发展变得更加广阔,所以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成长要素。比如他在上大学的时候,拼命学习不知后退,最后就得了肺结核,住院一年,就是他的反思期和后退期,新东方上市后,他也能够做到关注长远发展,让企业慢下来,把教育做好。这也是一种后退。所以老齐的理解就是,要平衡这种成长与后退的关系,其实就是看你是否站的更高,想的更加长远。有的时候为了更长远的布局,是应该做战略后撤的。明天我们再来讲讲,作者说他的个性阻碍了新东方的发展。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版权所有:转自老齐的读书圈)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读书笔记一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