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第一桶金》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巴菲特的第一桶金,昨天说到了巴菲特深陷伯克希尔泥潭,这时候,巴菲特发现了一家公司,就是国民赔偿保险公司,他的创始人叫做林沃尔特,早年间差点就投资巴菲特,但由于股神嫌他出资太少,而拒绝了,后来他做的这个保险公司,做的是长途客运卡车,出租车,租赁车,公共汽车的生意,都是风险较高的,但他们的理念就是,只要保费高到足以覆盖所有风险,他就是一个好生意。所以国民赔偿保险公司,专门做其他人不做的生意。甚至连舞蹈明星的腿,他们都保。
1967年,国民赔偿保险公司已经风生水起,光浮存金就高达1730万美元,并且继续增长,而林沃尔特本身就是个投资高手,他跟巴菲特一样,拿着这些浮存金出去投资,希望赚到更多的收益回来。这点吸引了巴菲特,他总在测算,只要这家公司保费上不亏,他就能利用这笔浮存金赚到大钱。所以他开始跟林沃尔特套近乎,也开始不断研究保险业务,并打算说服对方,把公司卖给自己。
此时,机会来了,巴菲特打听到,有几次客户理赔,把林沃尔特气的够呛,他逢人便说,自己已经不想干了。这让巴菲特觉得有机会了,他开始着手去了解公司的运营情况,一开始林沃尔特也没注意,以为就是巴菲特想看看他做了哪些投资。
后来果然林沃尔特受够了,真的要开始卖了,于是在中介的撮合下,找到了巴菲特,股神只问了他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之前不愿意卖掉公司,但是这问题却问了6-7遍,当林沃尔特说出一个原因后,巴菲特总问他,还有其他原因吗,最后这家公司开价每股33美元,巴菲特一口答应。这反而让林沃尔特懵逼了,甚至想反悔,但是最后还是碍于信用放弃了。最后巴菲特用伯克希尔,以860万美元的总价,买下了国民赔偿保险公司。
接着巴菲特给了林沃尔特很高的薪水,让他留任下来帮助过度,没想到林沃尔特又上当了,他以为这个过渡期只有30几天,但是却足足留任了6年 之久。不过林沃尔特并不傻,他用卖公司的钱,拿出一部分买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这足够他们家几代人挥霍了。
从此巴菲特杀入了保险圈,不过巴菲特做保险跟其他人不一样,他不愿意去追求高收入,正如他自己说的,如果我愿意降价,收入有的是,但是我们必须坚持利润,不愿意像同行那样恶意竞争。很多保险公司其实不赚钱,主要就是因为他们违背了商业规律,最后有些公司还因此倒闭。不过老齐猜测,巴菲特开保险公司的目的不纯,他也并不是要做保险业务,而是贪图保险公司的浮存金,所以他务必要做到保险业务不亏损,这样才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否则保险业务亏损,对他的投资业务十分不利。那时候他就不得不做资金的期限管理了,将增加他投资的难度。
这笔收购对于巴菲特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巴菲特却对此并不满意,他甚至说这是他生涯中代价最大的一个错误,主要原因就是,巴菲特后悔不应该用伯克希尔去买,因为他在伯克希尔只占70%的股份,应该用合伙公司去买,那样保险公司的所有收益都可以被合伙人们拿走了。巴菲特说,他也忘了当时怎么想的,会犯下这个低级的错误,这意味着将1000亿美元的价值,拱手让给了陌生人。
1966年1月,有人找到巴菲特,说有一家巴尔的摩的百货公司正在寻求出售,这家公司叫做霍希尔德科恩,而且卖的很急,不惜低价贱卖,巴菲特简单研究之后,确定这是一个三流价格买入二流公司的机会。巴菲特随即和对方见面,制定了收购方案,1966年3月,新设立一家叫做多元零售公司,然后用这个公司收购科恩的全部股份,巴菲特合伙公司占80%,芒格占10%,又找来一家戈特斯曼基金占10%,收购价一共1200万美元。
不过后来,巴菲特虽然收购了这家公司,却不愿意在他身上花钱,否决了百货公司管理层扩充店面的提议,他觉得巴尔的摩地区有四家百货公司,已经竞争十分激烈了。1968年,百货公司营业额大幅下滑,巴菲特开始做清盘的打算,69年的时候,他直接卖给了通用超市,总计也就卖了1100万美元,也就是说,持有3年不但没赚钱,还赔了。这让巴菲特陷入反思,他从这次失败中总结,在零售行业里,如果你陷入激烈的竞争,那么每天必然如履薄冰,否则一时糊涂就会陷入灾难,在这样的行业特征中,特许经营权就尤为重要,像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迪士尼这些公司,你即便糊涂一下也无所谓。所以,巴菲特在以后的投资中,将十分注重护城河的保护。光靠便宜是不行的,必须要有足够的品质。从这个案例我们也能看到,即便是股神,也并非无所不能,对于有些生意他也无能为力。改造一家公司,要比选出一家好公司难的多。
1967年初,巴菲特又用多元零售公司,收购了一家服装连锁店,叫做联合棉纺公司,这家公司成立于1931年,已经有80家商店,年营业额达到4400万美元,这家公司的老板请巴菲特去参观,但是股神谢绝了,因为他知道自己看了也是白看,完全不懂这个零售业的生意,他只关心财务,他算了算这家公司有750万美元的净资产,双方最后敲定600万美元达成交易,而这个公司的老板继续留任,本来这人是打算退休的,这下又泡汤了,他最后说,自己甚至忘了,已经把公司卖给了巴菲特,这意思就是说,巴菲特完全不干预他的经营。到了1968年,巴菲特获得了20%的回报,对这个结果,股神很满意,因为零售是他自己搞不定的事,别人却能赚到钱,他就很佩服这个老板。在零售行业的这两次收购,让巴菲特认识到了能力圈的重要性,不懂就是不懂,外行也就是外行,如果硬要自己上,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一个人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很重要。
在1950年的时候,美国股市的市盈率,平均在7.2倍,那时候遍地黄金,到了1956年,已经到了12.1倍,进入60年代,已经普遍在15-21倍了,美国股市63-64-65连续三年大涨,幅度接近60%,很多公司都翻了一倍,但暴涨过后也总有暴跌,1966年大幅回撤,但随后又是连续几年上涨。50-60年代,是美国股市非常好的一段投资窗口期,但随着大家狂热,悲剧也即将来临。
1966年巴菲特关闭了合伙公司,不再接受新的投资人,因为他已经强烈的感受到,资金越多回报越差,这对合伙人来说,则必然受损。所以巴菲特绝不是一个基金经理,他的举动都是反基金的,一般的基金,巴不得规模越大越好。因为基金是旱涝保收,无论业绩多差都会收1-1.5%的管理费
这跟巴菲特的模式完全不一样,并非是巴菲特有多高尚,他之前约定,6%以上才收管理费,拿走6%以上盈利的四分之一,如果到不了6%,他就不能收管理费,所以业绩对于巴菲特来说才是收费的根本。盲目扩大资金规模,他反而可能收不到钱。
另外, 在1967年,巴菲特也开始逐渐困惑,因为他已经找不到太多低估值的股票了。他也知道市场高估了,情绪开始进入博傻,所以他要换一种活法。他给合伙人的信里就不断的泼凉水,说在这10年间,我们取得了年化29.8%的战绩,但在未来绝对不可能了。甚至连接近都不可能,投资业绩下降是必然的。一个是因为他的资金太多了已经达到了5400万美元,这在当时也算是个天文数字了。从前面我们也已经知道,一次大的收购才几百上千万而已。所以这是一笔巨款了,另外,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已经不再适用市场状况了,由于市场过热,他的股票池已经枯竭。第三,当时市场流行科技股,别说当时了,就是现在巴菲特也看不懂科技股。所以他天然的排斥这些东西。因为用它跟格雷厄姆学到的东西,根本解释不了。比如科技股净流动资产极低,股价根本就不可能低到这种程度。
除了关闭了合伙公司,巴菲特还关闭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纺织业务,他彻底厌倦了这种不赚钱的生意。应该说,第一阶段的巴菲特之道已经结束,股神将迎来他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封神之路,我们明天接着讲。(文章转自老齐的读书圈)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