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4.空与本质

《洞见》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接下来,我们进入另外一个很难懂的概念叫“空”。佛教经常讲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洞见读书笔记

那什么是“空”?明明是有,你怎么能说它是空呢?“空”也有一个说法叫“无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相。

这个作者说,他曾经认为,“空”和“无相”这样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心理学里的“疯狂”和“压抑”,就是一个人非得说,这个杯子没有,明明是有,就说它没有,这是一种过度的压抑,你疯狂地压抑自己的这种感受。但是,随着他对于佛教的了解越来越多,他说,他发现这个东西并不疯狂,甚至还越来越有道理。就是空和无相越来越有道理,它“并不会剥夺生命的意义”,它是一种更合理的价值观,有助于我们获得幸福。

这里边有一个很震撼的概念,我就问问大家,你们大家说,这个世界上的东西有没有颜色?比如这是不是黑色,这是不是白色,这是灰的,那是红的,有没有颜色?你觉得有,对吗?!

没有,颜色是什么?颜色是波,是这个东西的组织形式,导致它反射了黑色到你这儿。这个东西的组织形式,导致它反射了灰色到你的眼睛里边。这个东西到底什么颜色,你根本不知道,只是我们人类普遍的编码认为,这是灰色。

所以,你不觉得“空”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吗?!这个作者讲得更有意思,他说,比如说世界是三维的,我们不说四维,五维这些空间,不说那么玄的,我就告诉你三维,你是看得到的——“世界是三维的,但是我们是通过二维数据观测这个世界的。虽然我看到你坐那儿有立体感,但是这个立体感,是投射在我眼球表面的光点。我的眼球表面是二维的,我的大脑全面地看清三维世界,是因为我们需要将这些二维数据加以处理,利用它们构建一种关于世界的‘理论’。”

你看,你还不说它是空的,就是甚至我看到的这个人,长的都不是这个样子。我刚说的是颜色,你看它形状,这个形状是我的大脑把一个眼球上的平面的二维的光点,重新想了一遍。重新想了一遍说,是这个样。

你想想苍蝇看到是什么样呢?苍蝇是复眼,苍蝇看到你们的样子,跟我看到你们的样子完全不一样。哪个是真的?不一定,这事真不一定。

所以,这个作者认为说,我们人最大的一个幻觉,也就是我们不相信“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我们相信很多东西有本质。

这个杯子的本质就是盛放东西。你看,你认为这个杯子有一个本质,它是能够盛放东西的,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个杯子还可以摔碎,还可以听它的响声,还可以当乐器。但是我们认为,它的本质是盛放东西。

好了,咱们在这儿录像,隔壁有一个人摁电钻,所有人都会皱眉头。每个人都会说,什么声音,怎么搞的。我们烦躁,因为我们脑子里边有一个概念:我们相信电钻的本质就是烦。而这种本质给我们的人本身带来了痛苦和伤害。所以,本质主义者会做很多奇怪的事。

这个作者说,人类做的最奇怪的事莫过于这样:就是拍卖。拍卖说,这有一个卷尺,这个卷尺我们卖48875美元。谁买过这么贵的卷尺呢?他说,这个卷尺是肯尼迪曾经用过的,成交了。真的有人会花将近5万美元,去买一个木工用的卷尺,原因只是因为这个卷尺是肯尼迪用过的。

为什么?本质主义。他认为,这个卷尺身上有一些独特的、不一样的特质,是名人肯尼迪用过的。他说,你就想想看,假如他买了这个卷尺出门,走到半道上,那个博物馆的人突然冲出来说:“哎,先生,抱歉抱歉,你拿的那个是样品,那是假的。你把那个还给我,我再给你一个,这是真的。”

来,给你一盒子,这是真的,打开一看,两个一模一样。请问,这个人的感受会有什么变化?就是你最早拿到这个卷尺,终于拍到了我所喜欢的,然后等一下人家告诉你这是假的,拿回去了,又换了一个来。你的心情会不会产生波澜?

人为什么会为这样虚妄的东西买单,会执着于这是谁用过的?这就是我们的头脑赋予的假象。我们觉得它有一个本质,是名人用过的。

有一个葡萄酒的品鉴实验:他们找了很多葡萄酒给大家喝,就是特别多人都会品葡萄酒,所以他就请了很多人来品葡萄酒,品完葡萄酒以后,就让大家说哪个葡萄酒好喝。唯一的区别是每个葡萄酒都有标价,他就告诉你这个葡萄酒一万块,这个葡萄酒三千,这个五千,一百块的。实际上,是乱来的,它里边的葡萄酒都是同一种,只是分别标上不同的标签。然后大家投票。

无一例外,投票的结果就是觉得贵的那个好喝。为什么?你没喝茅台的时候就已经嗨了,你知道吗?!你觉得今天晚上就要喝茅台了,那个味觉就已经被调动了,所以喝下去觉得爽。这就是人们头脑当中的这种自欺。我们的感觉对我们的知觉有着大量的渗透,就是真的假的是混在一块儿的,你是根本看不明白的。

所以,这个作者说,理解了“无相”或“空”有什么好处呢?一是,“对事物的认知会比平时的观点更真实”;第二,“从事物的‘本相’来看,我们平常对这些事物的反应并不恰当。”就像我们对于一个人的反应,对一个卷尺的反应,对于一杯酒的反应,对于一个情绪的反应,这里边充满着大量的我们赋予它的本质,赋予它的概念。

这个作者曾经跟车前草做过斗争。有一段时间,他的园子里边长了车前草,车前草特别难拔,所以,就很恨那些车前草,因此他一看到车前草,他就觉得讨厌,上去要拔那个车前草。后来,等他在禅修了一段时间以后,有一天,他在森林里边散步,他又看到了车前草,说干吗拔掉它呢?仔细看那个车前草,没那么难看,没有人论证过车前草一定比雏菊难看,或者比什么别的花、草要难看。只是因为他当时的任务,是要拔掉车前草,所以他就跟车前草不断地作战,他赋予了车前草一个令人讨厌的本质。

所以,当他能够跟车前草和解,他发现战争的本质也是如此,就是当两个国家发生战争的时候,人们会把对方的国家完全想象成坏人。这种时候你就会给他一个本质,说这种人就是坏,没办法,这就是本质主义。

这个作者说,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做了冥想,还会有战争吗?就是大家在讨论这个话题,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进行冥想,结果会怎样呢?有一个大师说,肯定不会发生战争。原因是什么?谁会和自己作战呢,谁会和自己——无我,当你冥想到“无我”的境界以后,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们大家都是这个世界上的一分子。并没有一个所谓的“自我”存在,那你跟谁打呢,你争啥呢。所以,没有人会和自己作战,战争会减少很多。

这个作者,因为他是初学者,他跟很多道行比较深的人聊。他说,他们在聊天的时候说,了解到“空”这个概念以后,会带来冲击力。其中一个说:“如果有人对此全盘接受,就可能会萌生一种想法,认为佛教的终极目标,是让人变成一个毫无情感,没有情绪波动,情感被剥夺的机器人。但是我要说,依我的经验,我认为持续佛学修行,可以丰富情绪,使人的情感变得更敏锐,使人变得更幸福、喜乐。我认为一个人对待世界的方法,可以更自由、更快乐、更喜悦。”

接着他说:“不给事物附着这些评价性的情感内涵,不正是带来了一些自由吗?换言之,不给事物归因太强的本质,正是自由的源头。”

当我们赋予这个杯子说,它的本质就是装水的时候,这个杯子和我就已经都不自由了。它就只能完成这么一个责任,但实际上这个杯子,很有可能有更多的用途。它没有一个本质说,它一定是怎样的。这就是关于“空”和“无相”的进化心理学解释。

所以,当你读《金刚经》读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样的话,你不能理解的时候,你听一下这一段,很有可能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接下来,是佛教中最常用到的“贪、嗔、痴”三毒,说一切痛苦来自于这三个最大的问题。

“贪”是贪爱,“嗔”是憎恨,然后贪爱和憎恨加在一起,导致幻觉就是“痴”。贪、嗔、痴,这就是导致我们痛苦的最重要的几个根源。

这个作者曾经有一次在禅修期间,隔壁坐了一个人禅修的时候睡着了。打坐的时候,最容易昏沉,一昏沉,睡着了。你睡着就睡着吧,你还打呼噜。这个作者就对他产生了憎恨,就觉得,这人丢我们的人,能够这样破坏我们这个道场,心中升起很多憎恨。

升起了很多憎恨以后,他突然去寻找那个憎恨的根源:你为什么憎恨这件事呢?他打呼噜,把你怎么了,你就憎恨他?哦,原来憎恨的根源来自于贪爱。贪爱什么?你贪爱清静,你贪爱的是我希望清静,我希望完美,我希望这次的禅修过程没有任何的杂念。

你看,当你贪爱一个东西的时候,你就容易产生憎恨,而当贪爱和憎恨共同产生的时候,你就产生了一个幻觉,你觉得你应该控制一切,这是幻觉。所以,痛苦由此而来。

大家知道《论语》当中曾经讲过,“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爱其生,又恶其死,是惑也。”其意思就是一个人什么叫迷惑?喜欢的时候就喜欢得不得了,我就要你好,恨的时候就你去死——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但是我们经常对于其他人的态度,是既欲其生,又欲其死。这就是惑,这就是痛苦,就是迷惑。

道理是一样的,“爱之欲其生”,贪爱,“恶之欲其死”,憎恨:贪和嗔。贪和嗔加在一起,迷惑、幻觉,不知道自己该干吗了。所以,殊途同归,讲的是同样一件事。

但是有人就会觉得,我觉得你这说得也不对。为什么?你说你早上起来,是听到电锯声觉得好听,还是听到鸟叫声觉得好听?那当然鸟叫声听着好听了,那是我们每个人的本质。

你看,他说,你如果说没有本质的话,那为什么大家都觉得鸟叫声好听,都觉得电锯声讨厌,或者看到那种恶心的,被人吐出来的东西,都觉得恶心,都想吐?为什么?这个作者说,这都是基因留下来的痕迹。

为什么?鸟是我们的食物,鸟代表着安全,鸟在这儿叫说明没有野兽过来,所以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你只要听到叽叽叽,叽叽叽,这样的叫声,你就觉得是安全的。呯,鸟飞了你就知道出危险了,这就是基因留下来的痕迹。

你看到呕吐物你觉得恶心,模块里边有一个预防疾病的模块,看到恶心你也得吐,要不然你中毒对吗?!这是容易出危险的。电锯声给你带来焦躁不安,让你不舒服,因为它跟死亡是相关的,所以,它并没有一个本质叫作好听或者不好听,它只是声波,你别忘了。但是由于基因,给我们所造成的这种预设和影响,导致我们把它赋予一个这样的感受。

你如果愿意臣服于此,你说,我就做基因的奴隶了怎么着吧?我就凭着我的基因做事。这也是一种选择,但是你会依然跟你的贪、嗔、痴始终在一起。

但是,假如你愿意像尼奥一样选择吃下那个红色的药丸,迈出这一步,你可以试试看:鸟叫声、电锯声都行,你的生活都能够继续,你没有一个本质说,这个人必须这样,那个东西必须那样,你的贪、嗔、痴就会减少。多好。这就是勇敢不勇敢。

因此,为什么古人讲“学佛乃大丈夫事也”?就是你没有足够的勇气,你没法选择红色药丸,走进这个真实的世界。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洞见》4.空与本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