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富强》2.第一部分

《寻求富强》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第一部分,我们先回到晚清具体的社会环境中,来理解严复的思想。史华兹认为,严复是第一批想要突破中国传统思想束缚的学者,而这正是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起点。要想理解这个观点,就得从严复的成长环境说起。1853年,清咸丰三年的时候,严复出生在福建的一个小村庄。他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教育,可以写出漂亮的古文和古诗,有很好的古典文学基础。严复1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他的传统教育也不幸结束了。在史华兹看来,自幼接受传统教育,决定了严复思想的底色,始终是儒家的。14岁以前,严复的人生理想就是考科举,求仕途。父亲突然离世,让这个理想化为泡影。他不得不放弃学习四书五经,改学西方的军事技术。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一所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选择了用英文教授的驾驶专业。当时的传统学者轻视西学,西学还不像五四时期是一种显学。所以严复这个人生选择,在当时看来,还是很大胆的。这个选择,决定了他后来的道路。英文成了他吸取西方思想的媒介,而英国成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家。1877年,24岁的严复到英国深造,算是最早一批留学生。当时的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刚刚结束不久,同时,英国正处在大不列颠帝国的鼎盛时期。可以想象,身在英国的严复,亲眼看到英国的富裕和强大,会受到多大的冲击。严复热情地考察英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也开始关注英国的思想。史华兹认为,那时严复已经意识到,西方的富强不仅是因为经济发达、科技先进,跟法律制度、社会秩序、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都有关系。这种想法,让严复在他的时代里,显得非常与众不同。为什么说严复与众不同呢?这就需要了解一下当时主流的思想,也就是儒家士大夫的普遍想法。我们知道,西学东渐从明代就开始了,到了清末已经有好几百年。在这几百年里,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儒家士大夫讨论晚清的社会政治问题,几乎很少接受外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始终局限在中国传统思想内部。儒家士大夫有两个很有名的口号:一个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另一个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说白了,就是不想改变传统思想的框架,把外来的资源当成查漏补缺的补丁。儒家士大夫看到西方国家的强大,也想借助西方的思想资源,但是,他们始终深信,儒家思想才是永恒的真理。只要更好地实现儒家思想的要求,再学习一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就可以解决晚清面临的各种问题了。举个例子,1820年,晚清的官员编了一部书,叫做《皇朝经世文编》,汇集了当时的官员和学者关于如何改革图强的奏章,还有政府颁布的文书等等。可以说,这部书代表了晚清兴起的“经世”思潮。所谓经世,就是注重解决当时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问题。听起来很务实吧?但是,如果打开《皇朝经世文编》你就会发现,里面提出的那些社会问题都是老生常谈,和几百年前官员奏折中的问题几乎一模一样,比如改革官员选拔、改革军队、调整赋税、加强海防等等。你想想,问题依旧,解决方法就更不会有什么新意了。儒家士大夫的解决方法,无外乎两条思路。第一条,是坚持儒家正统路线。儒家认为,国家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社会道德和文化秩序的稳定,让天下和谐太平。想要实现这个目标,最好的方法是推崇道德榜样,提倡节俭,抑制扩张,减轻农民负担。虽然儒家士大夫也承认经济发展很重要,但是,他们还是特别强调,不能单纯发展经济。这样不仅不能带来幸福,而且会强化奢靡之风,败坏道德水平。他们的第二种思路,有点像先秦法家的想法,觉得富国强兵是国家的基本目标,而富国强兵,又可以反过来增强国家权力。不管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儒家士大夫的美好愿望,因为1895年甲午战争惨败彻底破灭了。这场失败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也给中国的思想界带来了巨大的震动。这时候,从英国归来,一直有些沉寂的严复,撰写了《原强》《救亡决论》等好几篇文章来表达他自己的思想,发出他自己的声音。严复在英国学到的西方思想让他意识到,西方强大的根本原因,不仅是武器和技术的先进,也不仅是政治和经济制度先进,更在于东西方思想的不同。可以说,严复的想法,引领了19世纪末中国思想界的新变。他是最早突破传统思想框架的学者。在他看来,一种文化的体和用之间,根本不可能做这样简单的划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许是走错了方向。晚清中国遇到的种种磨难,也许是因为思想本身出了问题。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寻求富强》2.第一部分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