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肚知肠》4.身体内微生物的重要性

《晓肚知肠》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前两个部分,从微生物的视角,我带你重新认识了我们的身体。不过,如果你认为微生物对身体只有局部的影响,那就把它们的作用想小了,微生物对身体的影响其实是全局性的。接下来第三部分,我就再带你看看,在我们的食欲、配偶的选择、精神类疾病这三个方面,微生物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们一个个来说。

晓肚知肠读书笔记

先来说说食欲,想吃什么食物,你会觉得这是我们自己决定的,不然的话,难道还会受其他因素影响吗?答案是肯定的,你以为是自己想吃,其实是肠道里的微生物在“喊饿”。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实验,看看微生物是如何影响食欲的。

科学家用果蝇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果蝇是一种非常喜欢吃糖的昆虫,夏天,在西瓜皮附近,常常能见到有小飞虫,那些就是果蝇。平常,糖水和其他的水摆在面前,果蝇一定会选择糖水。但在实验里,科学家给果蝇连吃了三天缺乏营养素的食物,这时候再让它们选择,一边是糖水,另一边是不好喝但是能补充营养的水,有意思的是,绝大部分果蝇都选择了营养水。

很奇怪吧,为什么果蝇放弃了自己的喜好?难道它自己有意识要补充营养吗?科学家推断,这可能跟果蝇肠道的微生物有关系。于是,他们重新喂果蝇吃缺乏营养素的食物,只不过,这次在食物里头添加了几种果蝇肠道里的微生物。再让果蝇选择糖水和能补充营养的水,结果果蝇们都去喝一直喜爱的糖水了。你看,补充几种微生物,就改变了果蝇对食物的选择。可见,食欲并不单纯由我们自己控制,更与肠道微生物有关系。

那微生物是如何改变我们对食物的选择的呢?原因在于肠道微生物可以生产很多激素。比如,大肠杆菌可以生产多巴胺,链球菌能生产血清素,这些激素都可以通过前面我们提到的菌-肠-脑轴这条通路,给大脑发送信号,影响大脑的判断,因为本质上,大脑的决策过程是一系列生化反应的过程,依赖各种激素信号,但是,大脑并不关心信号来自哪里,你看,这就给了肠道微生物插手干预的机会。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影响食欲的因素有很多,具体的调控过程也很复杂,这里提供的只是来自肠道微生物的视角。

除了影响食欲,你可能想象不到,微生物还会影响配偶的选择。同样是利用果蝇,科学家做了另一项有趣的实验,为我们展示肠道菌群如何影响交配行为。

实验是这样做的,科学家给果蝇吃不同的食物,一组食物里含有糖蜜,另一组含有淀粉。一段时间后,科学家观察到,放到一起饲养的两组果蝇,交配偏好出现了明显的倾向性:吃糖蜜的果蝇更愿意与吃糖蜜的交配,吃淀粉的果蝇更愿意与吃淀粉的交配。接着,科学家用抗生素处理,杀灭了果蝇的肠道微生物,他们发现,这些果蝇的交配偏好消失了。糖蜜组果蝇不再优选吃糖蜜的果蝇交配,同样,吃淀粉组表现也是如此,果蝇的交配变得随机了。

这还没结束,科学家接着把肠道微生物接种回无菌果蝇体内,有意思的是,原先糖蜜组找糖蜜组、淀粉组找淀粉组的交配偏好神奇地回来了。对两组果蝇肠道微生物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两种偏好的果蝇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存在明显的差异。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实验是用果蝇做的,这只能说明果蝇这类生物的交配行为受到微生物的影响,难道我们人类也会有类似的情况吗?的确会有,因为这背后的道理是相通的。

动物选择配偶会受到信息素的控制,这个过程涉及信息素的散发和接收,而这两步与肠道微生物都有很大的关系。先看信息素散发的过程,前面提到,肠道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会产生很多化学物质,里面就包括很多气味分子,而这些气味分子是信息素的主要组成成分。而信息素接收的过程,主要依靠嗅觉系统。实验发现,果蝇基于嗅觉来选择食物,这时候如果用抗生素杀灭果蝇的肠道微生物,这种基于嗅觉的食物选择就会发生改变。同时食欲受嗅觉的调控,吃什么又会反过来影响肠道微生物。所以你看,信息素散发和接收的过程,都离不开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人类的择偶也会受到信息素的影响。虽然从功能上讲,人类感受信息素的器官有所退化,但是在择偶方面还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有研究发现,如果异性散发的气味是自己喜欢的,那我们就更喜欢去亲近他。甚至有两种人类的信息素,雄甾二烯酮和雌甾四烯,还很可能会影响人的性别和性取向。

顺着肠道微生物的思路,作者在书里还开了一个脑洞,未来或许市场上会出现一类“真爱益生菌”的产品,在追求真爱的过程中,你可以跟你爱的人一起服用同款益生菌来改善肠道菌群,再加上改变饮食,一段时间后,你们两人就拥有了类似的肠道微生物,没准就能走到一起。不过,这当然有一定的玩笑成分,作者在书中特别提到,果蝇择偶是单纯地为了繁衍后代,但是人类的择偶绝对不止如此,人类对配偶会有更高的要求,因而,肠道微生物只是影响亲密关系的众多因素之一。

最后,我要跟你分享的是,微生物对人类精神类疾病的影响。阿尔茨海默病你一定知道,俗称老年痴呆症。这种病主要表现为逐渐丧失记忆,认知功能出现障碍,甚至人格还会发生改变。阿尔茨海默病的特点是年龄越大,越容易患病,最新的统计研究发现,这个病逐渐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原来65岁开始发病率升高,现在这个年龄逐渐下降到55岁。据估计,截至2015年,全世界有近5000万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预计到2050年,这个数字会达到1.3亿。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并没有明确地找到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原因,更不知道要如何有效地阻止它。不过,作者在书里提到,近些年的研究从微生物的角度入手,发现肠道微生物居然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有明显的联系。比如,通过分析患者与健康人的粪便样品,发现他们的肠道微生物组成有明显的差异,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偏低,而且这种多样性偏低的现象,更多地出现在老年人身上。还有一个证据是,在患者的大脑中,发现了较多的由肠道微生物产生的毒性物质,因此科学家怀疑,毒性物质有可能透过胃肠道漏进了血液系统,它们再穿过大脑的自我保护屏障,也就是防止疾病入侵的“血脑屏障”,引起大脑病变,进而引发阿尔茨海默病。

除了阿尔茨海默病,还有一种精神类疾病也很常见,就是帕金森症。这种病的症状很容易辨认,患者的手、头或者嘴不由自主地抖,行动缓慢,身体没办法平衡。跟阿尔茨海默病类似,帕金森症主要影响中老年人,近年来也有年轻化的趋势,而且病因同样不明确。帕金森的早期表现里,有两个很容易发现和识别的症状,那就是嗅觉异常和便秘。刚刚我们讲微生物影响择偶时提到,嗅觉系统会受到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至于便秘,更是与肠道微生物异常有关。所以你看,帕金森症的发病似乎与肠道微生物产生了关联。

作者在书里讲了一项最近的研究,丹麦的研究人员调查了一万五千名做过胃部迷走神经切断术的患者,迷走神经是肠脑与大脑传递信息的通道。这项研究发现,20年后,切断了迷走神经的患者,发生帕金森症的比例很低。这提醒我们注意,有没有一种可能,帕金森症的发生最早始于胃肠道?而迷走神经是传递病变信号给大脑的关键通路。有意思的是,帕金森患者早期的症状之一,就是饱受胃肠道疾病的困扰,比如便秘。

针对类似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症这样的精神类疾病,作者提出了一个原则,叫“一二三”原则。一是指菌-肠-脑轴,这是致病的关键渠道;二是指两个屏障,肠道屏障和血脑屏障,如果同时出现泄漏就可能引发疾病;三是指三个代谢通道,也就是肠脑和大脑之间沟通的三个主要通道: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

“一二三”原则猜想,毒性物质透过肠道进入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在这个过程中,肠脑与大脑通过神经系统进行信号的传递和交流。目前,这个理论还没有特别充分的证据能完全支持,但是在传统治疗方法对许多精神类疾病束手无策时,或许换个视角从肠道微生物的角度来尝试探索,能为当前的研究打开新的局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晓肚知肠》4.身体内微生物的重要性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