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意识》2.第一部分

《麦肯锡意识》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好,第一部分,我们来说说,怎么像麦肯锡那样分析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麦肯锡有一套固定流程,要在以事实为基础、以假设为导向的基础上,界定问题、设计分析内容、数据收集、解释结果。
我觉得,这套流程其实很像一个加工体系。一个商业问题,可能会牵扯到不计其数的信息和数据,它们就像等待加工的原材料,解决问题的人使用麦肯锡分析问题的流程,层层加工,从原材料中提取出一个认知产品,也就是拿给客户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
这个加工体系是怎么运作的呢?我们先来看第一步界定问题,这一步主要有两个环节: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提出可行的假设。提醒一下,这一步的内容会稍微多一些,因为它也涉及了麦肯锡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常用工具。
作者在书里说,界定问题的目标是为了加快决策的进程。反过来想想,是什么减慢了决策速度?可能是问题太复杂,一时间不知道从何下手,无法抓住最主要的矛盾;也可能是问题很笼统,无法直接分析,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和归纳。
遇到这样的情况,一般来说,解决方式是从一个现象入手,耐心地捋顺之后可能发现的问题,逐个击破,直至最终找到答案。这种做法就像在纸上走迷宫图,直接从入口进去,仔细排查哪条路能继续走下去,遇到死胡同就折返回去。
这种方式有点吃力不讨好,还会耗费很多时间。商业局势瞬息万变,有时候,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一样重要。
怎么办呢?还是借用迷宫这个比方,麦肯锡解决问题的着手点不是从迷宫的入口出发,而是从出口出发。如果你经常玩迷宫图,就会知道,这样可以绕开很多弯路,节省时间,更容易找到正确路径。
作者说,麦肯锡解决问题时,为了加快决策进程,会先提出假设。假设就像一张解决问题的路线图,能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效果。这样做会不会不够严谨?我觉得书里有句话说得很好,“最可能的答案并不一定就是最正确的答案,但却是个不错的起点。” 换句话说,在界定问题这一步,我们要找到一个不错的起点。
怎么建立假设呢?别着急,先了解一下,麦肯锡解决问题流程的基础——结构,它指的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框架,麦肯锡崇尚不做重复劳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结构,这些结构主要用来细分问题,帮助麦肯锡人迅速把握问题的实质。
运用结构时,还必须遵循一条基本准则“MECE原则”,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就是说,在解决问题时候,要把问题细分为各不相同、互不重叠的子问题,同时,还要确保把所有相关问题都考虑到。举个简单例子,做自我介绍时,需要向听众解释“我是谁”,这个问题可以用MECE原则来分解。比如,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入手,“我是谁”就可以分解成“职场中的我”“家庭中的我”“作为个人的我”;从人生阶段入手的话,这个问题分解成“过去的我”“现在的我”“未来的我”。简单说,使用MECE原则需要尽量做到六个字“不遗漏,不重叠”。
麦肯锡界定问题时,会先利用结构框架,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比如,他们有一个很常用的结构叫逻辑树,就是把一个问题的所有子问题分层罗列,从最高层开始,逐步向下扩展,最后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树。
当一个复杂问题,被细分成若干个简单、可以单独解决的小问题后,之后的工作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展开了。麦肯锡前员工的实践经验证明,这种细分问题的方式不仅适用于解决复杂的商业问题,也适用于其他领域。
怎么在实际中使用逻辑树和“MECE原则”?我们来看一个书里的例子。美国有家装饰品公司叫Acme Widgets,假如他们找我们来解决一个问题“如何增加盈利”。听到这儿,我们的耳朵抓住了一个关键词“盈利”,这家公司的盈利来自三个核心部门:装饰物、垫圈和绳毛垫。这就是逻辑树的第一层。
接下来,我们把每类产品的盈利再做细分,比如,分成“收入”和“支出”两部分,就得到了逻辑树的第二层。“收入”和“支出”还可以再往下细分,这样,就会绘制出了这家公司商业系统的逻辑树。
复杂问题被简化后,我们来到了下一个环节:提出可行的假设。通常在这个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对问题的了解还很有限,还想继续研究,作者建议,提出假设时,不必额外做大量研究,对于你不熟悉的新行业,可以花几个小时读一读相关文章和报告,对于熟悉的行业,可以直接把你的初步想法记下来。
跟提出假设相比,更重要的是验证假设是否可行。为此,我们需要弄清楚,做哪些分析、提出哪些问题,才能证实或证伪那个假设。作者推荐了一个叫作议题树的工具,它是逻辑树的一种,只不过它的每一个分支都是一个问题,而不是要素,“议题树则是为了证实或证伪某个假设必须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怎么运用议题树呢?还是以Acme装饰品公司为例。他们的一个核心部门是绳毛垫,董事会要求,要设计出一个方案,降低这种产品的成本。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提出一个降低成本的假设:缩短绳毛垫加工的时间。
这又引出了一系列问题:这样是否就能降低成本?是否需要特殊的技术?公司是否掌握了这样的技术?这是否会降低绳毛垫的品质?我们能否一开始就实现这种转变?请注意,议题树是一系列问题的集合,但不是所有问题的优先级都一样,搭建议题树的时候,你也需要遵循MECE原则,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组,弄清楚哪些是像树的主干一样的重要问题,挖掘重要问题的核心。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提出可行的假设后,就可以进入到第二步设计分析。可行的假设也只是假设,需要在事实的基础上证实或者证伪它,这就需要我们在短时间内制定出一个分析计划,弄清楚有哪些分析任务。
以事实为基础做严格分析,会耗费大量时间。在这一点上,麦肯锡也开发了一些方法帮助团队制订分析计划。作者在书里分享了两个经验,帮我们加快分析和决策的过程。
一个经验是,理顺分析的优先顺序,不做与假设无关的分析,“先摘好摘的果实”。分析问题时,人们有时热衷于做有趣的分析,而不是做相关的分析。因此,如果你是团队的领导者,就需要在制订分析计划的时候把好关,弄清楚哪些分析必不可少,哪些无关紧要,以及,哪些分析工作既容易完成又能带来重要贡献。作者说,避开无关紧要的分析,首先关注易解决的问题,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另一个经验是,不要追求绝对的精确,而是要在方向正确、范围恰当的“缓冲地带”里寻找答案。如果追求绝对精确,会浪费时间和金钱,甚至错失市场良机。
一位麦肯锡的前员工对作者说,有时候,他只想知道某个新产品的点子有多大价值,是500万美元、5000万美元还是5亿美元,可他身边的人总会纠结如果说了5000万美元,但实际上值7500万美元怎么办!而这位麦肯锡前员工认为,与根本拿不出数字比起来,少算的价值要大得多。
作者建议,分析问题时,人们需要克服追求精确的冲动,提醒自己,“我们不需要完美的模型,只需要好于现有的东西。”
制定好了工作计划,明确了哪些分析工作需要优先处理之后,接下来就需要收集这些分析需要的数据。
如今的现实情况是,人们掌握的信息太多了,很多时候,人们收集数据时遇到的困难,不是获得数据,而是如何准确地找到有用的东西。也就是说,在收集数据这一步,你的关注重点不应是数据的数量,而是获得数据的速度和质量。
作者在书里介绍了一些收集数据的策略和经验。因为时间关系,这里为你简单介绍一下,麦肯锡采集信息的一个主要方法,访谈。它是每一个麦肯锡项目都必不可少的内容,能带来很多好处,比如,获得关键数据,验证自己的观点,还能增加自己的方案被人认可的机会。
麦肯锡的访谈方法,强调有备而来、讲究礼节。有备而来其实就是要写访谈提纲,按照你预定的顺序,记下你想提的问题,提纲里最好只有三到四个最重要的问题,毕竟访谈时间有限。访谈中,要积极主动倾听,就是说,要利用语言和非语言信号,鼓励被访者对问题进行回应,同时,也要注意别让被访者离题太远,一旦被访者脱离主题,就要礼貌且果断地让他回到正题。这本书里还介绍了其他访谈技巧,这里就不多说了。
麦肯锡分析问题的流程中,前三步已经完成了,我们了解了如何建立初始假设、制订分析计划和收集分析所需的数据,接下来的最后一步是解释结果。这一步是麦肯锡做咨询的关键,因为“客户不会为花哨的文件和精美的幻灯片付费,只会花钱购买能使企业增值的建议。”麦肯锡顾问从分析中提取出来的结论、见解、建议,会直接关系到这项咨询服务的最终效果。
怎么解释结果呢?作者介绍,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理解数据的过程,要总结出数据告诉我们什么,其实就是要从数据到发现;另一方面是把你的发现,提炼成对客户有用的最终成果,客户应该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就是要从发现到行动。
如何从数据中提取发现?书里给了几个小建议,一个是使用二八法则,这是麦肯锡人最常使用的一个工具。我们知道,二八法则是一种粗略的估计法则,指的是20%的分析样本,能产生80%的效果。你在进行数据分析时,不妨留意下,哪些数据适用于二八法则,看看其中藏着什么机会。比如,你发现,公司80%的销售额都来自20%的销售队伍,那么,就可以深挖一下,这些销售人员哪些方面做得不错?怎么提高另外80%员工的工作效率?是否还需要保留这80%的员工?
作者的另一个建议是,每天工作结束后,问自己一个问题,“今天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三样东西是什么?” 然后,花大概半小时时间把思考结果记在纸上,或者画成一个简单的图表,这样做可以帮你保存灵感,推动你的思考。
从分析中得出结论后,还需要把它加工成最终成果,也就是麦肯锡提供给客户的解决方案。
在这一点上,作者介绍,麦肯锡最重要的原则是“必须确保解决方案适合客户”。这意味着,麦肯锡人需要时刻牢记客户的优势、不足和能力,从客户的角度考察问题,问问自己,我的决策能够为客户或者我的组织带来哪些增值,思考:我的每条建议能产生多少回报?与自己提出的其他建议相比如何?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麦肯锡意识》2.第一部分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