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效应,第三个叫作耦合效应。耦合效应这个模块对我的启发很大,我以前真的不知道这件事。就是有一个女诗人,叫作西尔维娅·普拉斯。在一战以后英国开始普及煤气炉了,然后这个西尔维娅·普拉斯,在大概一九六几年的时候,写了很多诗,她特别喜欢自杀,试过很多自杀的方法。结果在英格兰,她把头伸在这个煤气炉里边,开大了煤气自杀了,这是引子。
这个事跟认识陌生人什么关系。1962年的时候,英格兰和威尔士有5588人自杀,这是统计年鉴。这些人当中有44.2%的人,用煤气自杀。就是我们过去用的煤气罐那样的东西。它有味,是吧,味道,那个味道其实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实际上煤气没有味,加入那个味道是为了保护我们,识别煤气出来了。著名的影星翁美玲,就是煤气自杀的。所以,英格兰和威尔士,当时有44.2%的人饮煤气自杀。
然后在70年代以后,英国进行了天然气改造,就是把煤气换成了天然气,像我们今天大家用的都是天然气。天然气的问题是什么,它的毒性没有煤气那么大。所以大家就说,当英国把这个煤气改成天然气了以后,自杀率会不会下降。很多人说你这太天真了,你说一个人想要自杀,一大堆的方法,他要自杀的怎么都能自杀。你怎么可能把这煤气炉换掉了,就不自杀了呢。但是,如果你看英国自杀的那个统计表,你就会发现,在普及了天然气以后,英国的自杀率是断崖式的下降,就是大量的人放弃了自杀。
这说明什么呢,自杀的人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说我想自杀我怎么着我都要自杀了,不是,自杀符合耦合效应,而不是替代效应。替代效应就是这个不行我换那个。耦合效应是我必须天时地利人和,全都凑在一块儿,我才能够做这样的事情,这个叫作耦合效应。所以耦合效应给我们带来了,对陌生人识别的另外一个错误。在哪儿呢,就是我们往往不重视,陌生人所处的环境,这使得我们对陌生人的理解,变得更加困难。就是陌生人的行为,要想出现一个什么样的转向,一定跟那个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它是跟环境耦合在一起的。
还有一个著名的案例就是金门大桥。金门大桥从1937年开通以来,到现在有1500多起跳桥自杀,就是它是全世界的自杀圣地。很多人买飞机票飞到金门大桥,啪,跳下去。因为又高、又壮丽、又好看。所以很多自杀的人,选择风景优美的地方跳下去,1500人。这个后来有人就提出来说,应该给那个金门大桥装一个防护栏。装一个防自杀的防护栏,这样的话,你跳下去拦住了死不了,这样的话就能够减少。结果金门大桥管理局的人说,浪费钱,为啥?说他在这儿跳不了,那边有楼,他不能跳吗。你看,这是替代效应的想法。他认为这个事根本不需要,结果一直拖到2008年。各位你想想看,多少人在这期间跳桥自杀。一直拖到2008年,才装了这个防自杀的防护栏。
但是你要知道,金门大桥很早就装了自行车防护栏,就骑自行车和那个汽车,分开的那个栏。而实际上在金门大桥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次自行车事故。但是人们会自己判断认为说,应该装一个防护栏,把自行车跟这个汽车分离开。而真正死人最多的那个地方,没有人拦着。后来有人做了一个统计,这个统计非常具有说服力。在金门大桥上一共有515个人,跳桥之前被人拦住,就是要去自杀,结果被拦住了。
你们猜这里边有多少人,真的选择再次自杀的?只有25个。也就是说,如果他错过了这一次,自杀的机会之后,这个人很有可能回心转意,只有不到5%的人,选择了再次自杀。这就是金门大桥和自杀者,所带来的耦合效应的这个作用。所以,他人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跟环境、跟地点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同样的道理,发生在我们城市的犯罪当中。就是比如说这个地方,有很多这个犯罪分子。然后你把这个犯罪分子,这个地方清理了。那有人会想说,那犯罪分子你把这个地清理好了,巡逻加强了,犯罪分子不就跑到别的地方,犯罪去了吗。不对,你把这个地只要治理好了,搞好了,这个犯罪分子就消失了。原因是他的犯罪行为,是和这个地点耦合的。他并没有简单地迁移到别的区去。因为那地方他不熟,他不习惯。他到那儿没有感觉,他不敢做。所以慢慢地,这个城市的环境清理得越好,把那些糟糕的脏乱差的地方,治理得越好。这个城市的犯罪率就会大幅下降。
这里边有一个案例,就是在明尼阿波利斯,这个地名现在在美国非常出名了,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明尼阿波利斯发现,他们50%的报警,来自3.3%的辖区。就是3.3%的高犯罪率地区,占据了整个城市一半以上的犯罪。你说这是一个个案吗?波士顿,50%的犯罪,发生在3.6%的辖区。换一个国家,特拉维夫,50%的犯罪来自5%的地区。所以犯罪分子就是在这些地方,才会出现大量的问题。这个叫作耦合效应。那你说我们了解了耦合效应,对于我们和陌生人之间打交道,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我们要回到开场的那个故事,就是桑德拉·布兰德的那个悲剧。
1970年的时候,因为美国的犯罪率极高。后来,有一个警长就提出来说,要加强巡逻,他们就派了大量的警车,在大街上巡逻,后来发现根本无效。然后后来又换了一个犯罪专家,这犯罪专家讲,最大的问题是枪支泛滥,很多人手里都有枪。所以他们就挨家挨户发传单,要求这个高犯罪率地区的人举报,说你看到谁有枪,你要举报给我们,我们来抓他,收效甚微。为什么呢,因为真正高犯罪率地区的人们,都不敢出门。他怎么敢去随便看那些帮派成员,谁身上带着枪,所以这招根本无效。
1990年,布什总统在堪萨斯发表了一个讲话,布什总统是想去视察堪萨斯。结果看完了以后,实在发表不出任何有激励性质的讲话。他这样讲的,他说,“一个4岁男孩,在一所可疑的破房子内,被枪杀致死;一个11岁的孩子,在一个吸毒窝点外中枪倒地,据说是一个负责放哨的14岁少年开的枪;市中心的一家酒吧里,一位母亲卖掉襁褓中的婴儿,用钱去买毒品;一场爆炸让一家三代人丧生,包括祖母和三个小孩。这些头条新闻令人惊恐、令人厌恶、令人发指。”
堪萨斯的犯罪率极高,美国有很多这样的城市,像奥兰多,像堪萨斯这样的地方,朋友们会跟我们叮嘱说,开车都不要去。我说为什么,他说你车停在道边,停上五分钟轮子就被卸掉。而且那些人都有枪,大白天就敢拿枪抢你,敢卸你的车轮子。这是非常危险的这些城市。然后在这些地方,后来他们请了一个犯罪专家,叫作劳伦斯· 谢尔曼。
90年代的时候,布什讲话以后请了这个专家来,这个专家就认为说,一定要想办法解决枪支的问题。但是怎么才能查出来哪些人身上带着枪呢。举报的方法无效,后来他们就请了很多专家,教这些警察识别走在路上的人,哪些人带着枪。就比如说腰里边鼓起一块,走着走着喜欢拿手乱摸,下车的时候喜欢顺手摸一下腰,这些人都是很有危险的人。但是你知道,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规定,没有特别明确的理由,你是不能够随便拦下行人的。拦行人是要负责任的。所以你很难拦住一个人说,别动,手伸开,检查你的身体。你得有理由。
但是拦车的理由要容易得多,就是车有成千上万个理由可以拦下来。比如说我发现你的车上有一个剐蹭,警察就可以把你拦下来检查。我发现你的车牌,有扭曲,对吧,不是一个完整的车牌,我可以拦下来。然后我发现你变道没有打转向灯,我就可以把你拦下来。所以当人们发现,用这个拦截车辆的方法来查枪支的时候,一查一个准。
结果导致堪萨斯的警察,每天大家炫耀的是,你今天查到几把枪,然后我今天没有查到枪,我赶紧去努力一下。就是警察们查枪,突然之间变得非常容易,而且极其富有成效。警察们的自信心开始爆棚,就在大街上开始拦车。他们的方法就是等着、盯着,看到有一个人出来,很可疑,他其实想查的是枪,但是他不能够在枪上下功夫。
他只能够看这个车有什么问题,找到一个问题拦下来车,又容易控制,拿枪顶着他,控制手放方向盘上。在美国如果警察要求你下车,咱们中国人的习惯是非常危险的。中国人警察让你下车,我们的习惯就下车,解安全带、直接下车。美国你千万别这样,在美国有警察在你身后鸣笛,停下来车。你一定要把两个手放在方向盘上,让警察清楚地看到你手上什么都没有,抓着方向盘,然后警察让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这才行。如果你把手往口袋里边塞,或者你着急去翻那个行驶本,我给你找驾照,搞不好警察就开枪了。
原因是美国警察精神高度集中,他每天都有可能被人打死,所以只要他看不到你的手,他就怀疑你会去拿枪。所以当警察们发现,拦车是非常有效的,抓枪的这么一个方法以后,当年堪萨斯的枪支犯罪,就下降了一半。这个对于警察来讲,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事。
然后就开始在全国推广,拦车的行为在全国推广以后,你知道现在每年,美国的警察要拦下来2000多万次车辆。就等于美国是个司机,差不多都能够被拦上一次、两次。你发现美国,他拦你根本就不是为了罚你的款,他就是想看看你这人可疑不可疑,随便聊两句,没事,他说走吧,没事,走了。
但是有人专门分析了这些警察,对白人和对黑人不同的态度。就是对白人经常说的话就说,没关系,没问题。好,走,祝你今天愉快!就这样走了。对黑人常常用的方法是下车,一旦下车,事情就变得严重了。甚至会给很多人戴上手铐。而那天发生的问题,就是因为警察完全忽略了耦合效应。
你知道当现在,每年2000多万次拦车,每天有55000次,拦车行为发生的时候,它就已经不仅仅发生在堪萨斯这样的高犯罪率的地区了。这个女孩是从一个大学求职出来,非常安全的乡间的这种大马路。在那儿开车,犯罪率极低的一个地方。
但是因拦车查枪,变成了警察的标准操作,所以这个警察就到处在找,有没有可疑的车辆,他后来发现这个女孩有什么可疑呢。这个女孩的车,在出那个大学路口的时候,停了一下。这个警察觉得有点奇怪,好端端的不应该停车,怎么会停车呢?那个女孩在查全球定位系统停车了。警察就一路追,但是没有找到任何的问题,没有理由拦下她,就一直跟,很耐心地跟着她。直到这个女孩给他让路的时候,没有打转向灯。警察说机会来了,拦下来。
然后警察为什么要她把烟掐灭呢,警察说我怀疑她会袭击我,因为这个人看起来很不友好。这个人看起来情绪很激动,那个女孩手里拿着烟,我怕她拿烟头砸我,所以我让她把烟灭了。但是实际上这个女孩,在自己车里抽烟是合法的。但是警察说我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是可以的。然后直到他最后把这个女孩,往外拉的时候,产生了肢体的冲突。好了,变成袭警,然后戴手铐。最后变得严重,这个女孩最后上吊自杀。这就是整个故事发生的过程。事实上是什么,就是这个桑德拉·布兰德,表现得并不匹配。就是她是一个合法的人,她没有犯任何罪,但是她表现得很紧张、很焦虑、很不友好。
那为什么她表现得很紧张、很焦虑、很不友好呢?因为她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单身女性。她之前曾经被警察罚过几次款,导致她没法开车。所以她对于警察,一直就没有好的印象。而这次如果她再被警察罚款的话,她可能就会破产。而且甚至她会影响到对新工作的执行。所以这个女孩非常焦虑,非常难受。她之前还有着严重的焦虑症。这一切导致她表现得像一个心怀鬼胎的犯罪分子一样,焦虑不堪,对警察大爆粗口。
而这个警察所表现出来的,也并不匹配。他希望表现得友善,但是他充满了戒备。他的手放在枪上,然后他跟这个女孩说话的口气,也没有那么友好。而他说我只是想临时检查一下,如果没有问题我就会放她走。但问题是她对我真的特别不友好。
这就是我们说在错误的地点,做出了一个错误的行为,一个错误的判断。双方都忽略了对方可能是不透明的,对方可能是不匹配的。最重要的是,当美国警方把拦车查枪这件事情,从犯罪率高耦合的地区,推广到全美国的时候,就势必会有大量的人,受到这样的影响。
还有另外一本书专门分析这件事情,就是受到影响最大的人是黑人。就是由于对于黑人的身体的偏见,一个黑人推你一下一个动作,再找一个白人推你一下这个动作,用摄像机记录下来。力度一样,放给其他人看。普遍会认为黑人推的那一下重得多。那个是袭击,白人推的那一下是打情骂俏。这是通过很多实验研究证明的,就是因为整个社会对于黑人的行为,有这样的偏见,所以导致大量的正常的黑人,受到这样的对待。
还曾经有一次是一个女警察,拦下了一个黑人之后,那个录像拍得非常清晰。黑人双手高举过头,站在车边,头上有直升飞机盘旋,盯着他们。周围有七八个警察围着那个黑人,然后那个白人的女警察,开枪把那个黑人打死了。打死了以后,所有的警察去安慰那个白人警察,说别害怕、别害怕。那个黑人没有做任何错误,就手高高地举在上面被打死了,他们怀疑那个黑人藏有枪支和毒品,后来在车上一搜,黑人的车上,只有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
他是一个刚刚被大学录取的一个人,但是因为他长得又高又大,结果那个女孩,那个女的警察,非常紧张。你知道最容易出现这种误杀的,就是你遇到了一个恐慌的警察,然后开枪把这个黑人打死了,所以这就叫作陌生人效应。
就是当我们和一个陌生人,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各位,这样的事情,可能每天都得发生十几次,如果我们错误地研读了对方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就有可能会酿成这样的悲剧。那到最后这本书总得给一些建议吧。就是说这个格拉德威尔,建议我们怎么做呢?是我们应该变得更谨慎、更多疑吗?他说不是。你千万不要因为读了这本书,就变得更加多疑。为什么?因为如果你真的变得更加多疑,你什么事都特别怀疑的话,你可能就会变得人缘极差,你可能没法融入团队。你可能做事会带来大量的阻碍,因为生活当中骗你的人,确实没有不说谎的人多。
所以你还是依然能够保持开放,只是我们应该承认能力有限。就是别老觉得自己阅人无数,别老觉得自己火眼金睛。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你的克制和谦虚。然后小心自己一时的冲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简单地归咎于对方。这里边既有人的问题,也有文化的问题,也有环境的问题。所以当环境和人和文化,耦合在一起的时候,那个陌生人的行为,才会按照我们想象的那个方向去发生。如果没有这个耦合,它大概率是不会的。所以在生活当中,与陌生人交往是不可避免的。
讲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大家能够不要太傲慢,别轻易地下结论。能够用谦虚、淡定、符合常规的方法,符合法律和道德的方法来对待陌生人。不要轻易地做有罪推定,也不要太容易地轻信。总之,在社会上生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保持明智、保持善意就好了。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