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效应》1.间谍与外交官:两个难题

陌生人效应,各位知道格拉德威尔,是非常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包括我们曾经听说过的《异类》、《眨眼之间》这些书都是他写的。但是我从来没有讲过格拉德威尔的书,原因是因为我觉得,畅销书作家写东西有一个套路。顺便今天跟大家普及一下,就是其实他这一本书里的洞见没有那么多,基本上用五千字到一万字的一个论文,就可以把这个想要表达的内容写得非常清楚。然后在这五千字到一万字有价值的研究的基础之上,他们加入大量的案例。

陌生人效应读后感

畅销书作家最大的本事,就是能够把每一个案例写得非常的精彩,像小说一样。所以你读他的书,虽然看起来这么厚,但其实很大一部分都是案例和小说,浓缩起来大概就是三到四个重要的观点和洞见。但是这本书,让我觉得跟以往不一样就在于,它真的有很多新的研究和发现。所以我决定,把《陌生人效应》介绍给大家。

这本书的核心是告诉我们,我们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往往都表现得太过自信。我们都觉得自己阅人无数,都觉得自己只要一看,认真地端详,跟他聊过天、喝了酒,这个人我基本上搞明白了。但是,陌生人绝对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简单,那么容易了解。甚至有时候你没见过他,要好过你跟他见面之后,获得了信息以后所产生的那种错误的判断。这里边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张伯伦和希特勒。

各位知道在二战以前,整个英国的政坛当中,唯一见过希特勒的人就是张伯伦。丘吉尔跟希特勒约过一次喝咖啡,但是希特勒爽约了,所以丘吉尔从来没有见过希特勒。因为丘吉尔没有见过希特勒,丘吉尔只是通过读希特勒的书,还有他发表的文章讲话来认识这个人,所以丘吉尔非常坚定地相信希特勒是个疯子,说这个人你千万不能跟他谈判,这人是个疯子,你想都不要想。

但是,张伯伦内心就不太淡定。张伯伦觉得总应该见个面,见个面才能够判断。张伯伦前后两次到德国,见到希特勒,而且一次比一次谈得好。回来以后张伯伦说,我觉得这个年轻人是有点野心,但是完全可控。他的想法只是捷克斯洛伐克,他绝对不会对整个欧洲有特别奇怪的想法。

等到第二次在德国见希特勒的时候,张伯伦觉得时机到了,然后跟希特勒讲说,你现在就愿意签和平协定吗?希特勒说没问题。张伯伦特别高兴,说你等一下,马上回到房间,让秘书准备好了所有的和平协议的文件拿去。希特勒看都没看就签字。签完了以后,张伯伦特别高兴,回到英国跟所有人宣布说,我们可以安心上床睡觉,今后的二三十年,是绝对不会有战争的。然后,(当时)整个英国把张伯伦当作是英雄,就是他为英国带来了和平。

只有丘吉尔认为他肯定是被骗了,说这个人绝对是个疯子,你千万不要相信希特勒。那张伯伦为什么相信希特勒呢?他觉得希特勒跟他握手的时候非常有力;他觉得希特勒的眼神非常坚定;他觉得希特勒跟他说话的时候充满了激情,讲了很多真诚的丰富的童年往事、自己的人生细节分享。希特勒是一个特别有感染力的人,所以张伯伦觉得这个人这么真诚、这么简单,讲话这么直接、握手这么有力,根据我这么多年来在政界上的经验。你想,张伯伦是属于政界的老油条了,能够做到首相,那一定是阅人无数的。他觉得自己判断人没有问题,结果做出了完全失误的判断。

你说这个可能是个个案,张伯伦这算是一个个案,那我们再来看一个不是个案的事。就是中情局曾经有一次策反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古巴间谍。把这个古巴间谍策反回来以后,这个古巴间谍就开始跟中情局,这不是要立功吗,就开始讲,说你们派驻在古巴的,哪些人是双面间谍,就哪些人实际上是为我们服务的。然后就开始讲,这个是我们的人,这个是我们的人,这个也是我们的人。那个人你不知道吗?那也是我们的人。

最后的结果是,中情局派驻在古巴的工作人员都是古巴的间谍。就你会觉得说中情局这算专业单位了,你最起码你识人、认人、判断人,这就是你最基本的工作,竟然能够全军覆没!最后到什么程度呢,因为这事都揭开了,说这个整个团队全都是古巴的间谍。卡斯特罗把所有这群中情局的双面间谍召集起来,在古巴搞了一个胜利大游行,公开宣布,我们都是为古巴服务的。这个让中情局特别打脸,你想这些人是靠识别他人吃饭的。但是对不起,你全部被骗了一个溜,然后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全员被颠覆。

另外就是我们身边经常见到的庞氏骗局。庞氏骗局有一个特别大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在你没有被庞氏骗局的人骗的时候,你都觉得自己不会被骗。就是你会觉得谁那么傻,他开玩笑,百分之四十的利息,那就是骗人。不可能,做企业都挣不了百分之四十的利息。你看,就是当我们没有跟这些人接触的时候,我们都会觉得自己不会被骗。

但是一旦有一个你们家的亲戚走到你们家门口,跟你讲我上次存了一笔钱,真的月息百分之二十,年息百分之四十,就这样给你吹,吹完以后,你往往把持不住。为什么呢,一见面产生了更多的信息,你产生了更多的自信心。你觉得这个人看这个样子,蛮真诚的,这不像是要骗我的样子。这就叫作陌生人效应。所以,我们经常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表现得太过自信。

这本书的开场,是一个特别具有时代感的一个案例,发生在2015年7月份。一个叫作桑德拉·布兰德的黑人女孩,从芝加哥自己开车到休斯敦,去找一份工作。这个人是一个博主,就她每天自己发视频博客在网上,跟大家做了一个电台。这样播音,还挺阳光的看起来。那天她说,我今天去面试一份新工作,后来到这个休斯敦面试得很顺利,得了这份新工作。得到这份新工作以后,她开车出门,准备回芝加哥。

结果在路上就发现,有一辆警车一直跟在她后边,那个警车一直跟着她。跟着跟着她就想给警车让道,因为你想她觉得自己没犯什么事,就朝边打轮让道。然后警车开始鸣笛,滴滴滴滴滴。这个美国的警车这样,它不会超你,美国警车不会别你,美国的警车就是跟在你的车后边,然后开始鸣警笛,意思就是你(得)靠边停车了。

靠边停车以后,那个白人警察下来。这个黑人女孩坐在车上说,怎么回事?为什么?那个白人警察说,你刚才让道的时候没有打灯,你并线没打灯。这个女孩说我是给你让路,我看到你在后边要过去,给你让路,没打灯有多了不起呢,这就警告一下不就完了吗。然后那个白人警察说,你说完了吗?那黑人说怎么了?那白人说你把烟熄了。她在车里边抽着烟,他说你把烟熄了。

这黑人女孩说,我在我的车里边坐着,抽烟是我的权利。我有权利抽烟,你凭什么让我把烟熄了。然后,这个白人警察说,我对你所说的这一切都是合法的,所以如果你不熄烟的话,我现在就要让你下车。这黑人女孩说,我凭什么下车,难道仅仅是因为我并线没有打灯?我也没有压实线,我就是并线没有打灯而已。你凭什么让我下车?这个白人警察说,你现在必须下车,现在你已经侵犯我的执法权了,你现在必须下车。你要不下车的话,我会把你从车里揪出来。

然后这个黑人女孩说,就因为我是个黑人吗?你为什么这样对我?然后就开始发脾气。后来,那个白人就开始叫支援。你知道美国警察特别喜欢叫支援。一个事一发生,马上手台里边一抠,五辆警车,然后加上消防车什么全都过来,特别吓人。这个女孩就更加紧张。最后那个白人警察把她从车里边拉出来,她就反抗,反抗打那个白人。好,你袭警,你现在又袭警,后来抓出来,抓出来后摁在车上。

你想这个人没有犯过罪,这个人只是一个去求职的工作人员,还是一个知名的博主。她就觉得受到了天大的委屈。后来,来支援的警察里边有女警察,她说你看看他们怎么对我。我仅仅是因为没有打灯,他就把我摁在这儿给我戴手铐,戴着手铐。一个普通人戴上手铐,感觉会非常痛苦。然后,那个女警说你本来就不该反抗。

后来,她以袭警罪被告上了法庭。然后在监禁的时候,三天以后上吊自杀。这个黑人女孩,在监狱里边上吊自杀了。这是当时美国非常著名的一个案子。格拉德威尔说,所有人看到这个案子,都会感慨一番。甚至有人会喊几句口号,在网上发一些文章,然后接着就去忙别的事去了。因为生活还要继续,对吧,还会有更多的事情发生。

但是格拉德威尔说,我不想去忙别的事,我就想研究清楚这个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是为什么这么小小的一件事情,最后会导致一个人丧命。就是我们每天都可能会跟陌生人打交道。假如这个女孩开着车,是开在她们家乡的路上。然后那个警察认识她,一见面说,布兰德,你刚刚没打灯。那你小下次小心点,注意点,就走了,就好了。如果是认识的警察的话,可能一两句话就解决了。但因为是陌生人,双方之间充满着这种谈话的张力,都把对方假想成坏人。最后导致的结果是,这个警察也被革职了好像,然后这个女孩自杀,结束。所以这是这本书的开篇。

最后我们要揭示,为什么这两个陌生人之间,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它拿这个东西做引子,这里边提出第一个难题。就是当我们面前的陌生人,对我们撒谎的时候,为什么我们看不出来?就是为什么我们对陌生人的判断,会那么离谱。有一个效应就叫作专家漏洞。有很多法官要判这个人是不是入狱,是不是假释,是不是要进行下一步的法律制裁,法官都要求说要见一下这个当事人。问这个法官说,为什么要见当事人呢,你不能看着卷宗就直接判吧。看卷宗说这个人假释,这个人不假释。法官说不行,我觉得我必须得见过他一面,我才能够确认,这个人是不是应该假释。

但是,有人用人工智能,做了一次对比试验。就是用人工智能的计算机,来判断这些案件的卷宗。判断完了以后发现,这个电脑所作出的允许假释的判断,比法官们所作出的判断要低25%。也就是说电脑让更多的人不能假释。这个恰好和法官所做的错误假释的那个比例是相关的。因为,什么叫错误假释,就是这个人等你真的审判的时候,他没有能够按时到庭。这就说明你判断错了,说明这个人你不应该假释他,他没有讲信用。他不要那个保释金了,他跑了。这就叫作判断错误。还有一种是这个人有暴力,或者严重的精神疾病。法官如果判断失误的话,那么这个人走到社会上,他会伤人。

有一个案子,就是有一个白人的男性,用枪指着他的女朋友的头,并且扣动了扳机,然后子弹卡壳了。结果这个案子到了法官那儿,法官一看,没有前科,说这个人没有前科。很真诚,法官的判断依据是很真诚,眼中含着泪水,所以法官判定说,准许假释。准许假释之后,一个月之内,这个人又找了一把枪,把他女朋友打死。这就是错误的假释判断。但是电脑在看卷宗的时候,会比法官严厉25%。而法官一旦看到这些真人,他就容易被这些人打动,这个就叫作专家漏洞。

所以专家漏洞提出了,第二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见面不如不见面?丘吉尔没有见过希特勒,看文字;电脑没有见过这些人,看卷宗,他们反倒能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而见了面以后,反倒会容易被误导。这又是为什么?

这里边有一个实验要介绍给大家,叫作普罗宁测试。这个测试很有意思,就是给你一些字母,比如说a、b,后边空几个格,让你填上这个字。或者是这个c后边让你填几个字。然后我们做测试的人,比如说别人让你填这个b,你填一个b-e-e,bee就是蜜蜂的意思。或者你填b-a-d坏的意思,或者你填b-e-d是床的意思。都随便,这没关系,你随便填。填完以后,这个心理学家,就问这个被测试的人说,你觉得你刚刚填的这个东西,有没有反映出你内心当中潜意识的想法?作为被测试的人就会觉得哪有,我就是脑子里边想出这个词了。突然一闪,想到了这个词我就写了,这跟我的潜意识没什么关系。我并不是一个爱喝蜂蜜的人,我并不是一个坏人或者怎么样,这是一组人。

另外一组是把别人所做的普罗宁测试的结果拿给你看。说你看,这是刚刚做的普罗宁测试的结果,你看看这里边能够反映出他的什么问题。几乎所有看到这个东西的人都会说,这个人性格有点阴暗,或者说这个人很开放,这个人怎么怎么样。他就会作出大量的判断,就是如果是你自己测,你就会觉得跟潜意识无关。如果是你来看别人测,你就会觉得这里边能够反映这个人很多潜意识的问题。

那这个现象说明什么呢?普罗宁把这个现象叫作非对称洞察力错觉。什么叫非对称洞察力错觉?就是我们会过高地估计自己对他人的判断。连人家自己对自己都没有判断,但是我们能够脑补很多想象。然后觉得我们具有洞察力,这个叫作非对称洞察力错觉。因此像那些经验丰富的法官,像那些联邦调查局的高级探员,自诩为一眼就能够看穿别人。可能更多地具备了非对称洞察力错觉。于是他更容易被骗。这是我们说开篇,我们知道两个非常重要的原理,一个叫专家漏洞,一个叫洞察偏见。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陌生人效应》1.间谍与外交官:两个难题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