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野史》4.第三部分

《货币野史》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那么,运用新的货币常识,可以分析哪些现象、解决什么问题呢?按照这本书的观点,要想正确认识金融危机,保持社会稳定,就需要运用新的货币常识。
就拿过去几十年来说,金融危机在世界各地层出不穷,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到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再到2002年阿根廷主权债务危机,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这种动荡并不是偶然出现,而是反复发生的。这种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货币本身就有不稳定的特质,因为它总是倾向于产生不可持续的债务负担,当债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金融危机。
比如,在经济景气时,资产价格会上涨,导致投机增多,很多人将资产抵押成贷款,进一步买入资产,造成资产价格不断上涨。而大量投机产生的债务,会让投资者资金紧张,也就是收入不够支付利息。当债权人开始要求偿还时,负债累累的投资者必须卖掉资产来维持现金流,而这时候,已经没有交易对手可以支付如此高昂的资产价格,因此出现抛售,导致资产价格跳水以及流动性紧张,最终造成金融危机。
更麻烦的是,金融危机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因为它会带来收入下降和失业。2008年之后发生的“占领华尔街”还算是温和的,往前追溯问题更严重,比如2002年阿根廷债务违约引发的金融危机,造成社会骚乱和政局动荡。1990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导致房价、股价的大幅下跌,企业大面积破产,造成日本经济“失去的二十年”。
对此,作者的建议是什么呢,他在书中说到:
“许多国家目前的金融不平等到了无以为继的地步——或者说它们的债务太多了。而且我也认为,目前尝试逐渐减轻这些巨额债务的策略……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在经济上也不令人满意。而如果参考梭伦书中的建议,我们就能提前处理这个问题,或者通过设计几年的高通胀,或者通过直接重组债务的方式。”
你看,这里提到了梭伦的建议,也就是梭伦的改革。公元前594年,梭伦被选为雅典的执政官,展开了一系列被后世称为“甩包袱”的社会改革,其中首要的一条是取消债务。而所谓通过高通胀或重组债务来处理问题,就是作者认为,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和社会动荡的隐患,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减轻社会负债群体的负担,甚至是大规模地赦免债务。
这种建议是异想天开吗?不是,它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
书中说到,古代中东地区就有这样的传统,在整个社会不能支撑债务负担的时候,国王会宣布,所有债务一笔勾销。《圣经》中也有类似记载,在宗教历史上,每四十九年的最后一个赎罪日结束后,叫“禧年”,这一年每个奴隶都可以重获自由,每一块土地都可以物归原主,每一笔债务可以一笔勾销,每个人都有机会重新开始。
正是按这个思路,1997年有人发起了“禧年债务运动”,要求取消贫困国家的债务,特别是那些发生饥荒、战争和瘟疫的国家,因为这些国家无力偿还债务和支付利息,陷入了依赖债务的恶性循环,唯一的办法是减免或者完全取消债务。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在市场经济中,遵守契约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则,这本书的作者为什么还主张赦免债务呢?
这就要回到对货币的认识上来。传统货币观点认为,经济价值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事实,货币的职责就是衡量它,但不能影响它。货币本位是政治公平的支点,就像物理天平的支点一样,它必须固定在一个位置,才能保证测量准确。因此,遵守债务契约和尊重货币本位是一件顺应规律、理所当然的事,不能违背它。
但是这本书认为,没必要把经济价值看作天然的事实,而应该看作是为了实现公正繁荣的社会而发明的概念。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不是货币稳定,而是实现一个公正繁荣的社会,既然如此,债务重组或通货膨胀导致的违约或偏离货币本位,只要有利于社会稳定,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羊群的共识》这本书中有一个案例,似乎印证了作者的观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冰岛整个国家陷入了困境,因为之前他们大量扩张信贷,欠下了巨额债务,危机爆发后冰岛三家最大的银行破产,三十万冰岛人背负了上千亿美元的外债,加上资本市场的亏损,平均每个人背负了上百万美元的债务。于是,冰岛政府决定重启经济,将危机时期产生的居民负债一笔勾销,用三大银行的税款来补,受到举国上下的热烈支持。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货币野史》4.第三部分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