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传》4.第三部分

《孤独传》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说完了19世纪以后经常出现的因为爱情导致的孤独,我们再来看看21世纪出现的新现象:社交媒体导致的孤独。这么说可能会让你有些意外,因为在我们的印象里,像微博、微信、快手、抖音这样的社交媒体,能够让我们随时和朋友、亲人、同好建立联系,能够帮助我们消除孤独感。那为什么说社交媒体反而导致或者加剧了孤独呢?作者观察到,恰恰是因为新媒体带来的那种沟通的即时性,让人感到,只要一会儿不和朋友联系,就好像跟这个世界脱离了,从而产生严重的焦虑和抑郁。我们今天常说的“手机依赖症”就是这种焦虑的表现。作者还提到了一个现象,叫作“错失恐惧症”。意思就是生怕错过了有趣的、令人激动的事情。这种对错失的恐惧,既包括不想错过分享自己生活的机会,也包括不想错过别人发布的有趣活动,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焦虑。作者提到,有很多人为了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某个瞬间,在开车的时候拍照上传, 结果导致交通事故,丢掉了性命。我们在国内也时不时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有人为了自拍或者发视频,掉下悬崖或者落水,甚至因此丧命。这都跟生怕没能记录下自己生活中的重要瞬间,不能跟其他人立刻分享而产生的焦虑有关。另一方面,当人们看到别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有趣活动、旅游景点、体育比赛或者演唱会等等,就会觉得自己没有和朋友同步、甚至被他人遗弃,这也会带来焦虑。而且在社交媒体上,大家通常都会把自己生活的最好状态拿出来分享。只要翻翻你的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大家分享的通常都是去哪儿旅游了、去哪儿吃了大餐、看了什么书、对人生有什么思考,或者是展示自己的家庭幸福、朋友众多。看到这样的朋友圈,也难免会给人带来压力,好像别人的生活总是比自己的好很多,这种攀比也经常会导致对自己的生活更加不满,从而感到自卑和孤独。前面说的是社交媒体上积极、正面的信息可能导致人们的孤独;反过来,社交媒体上的那些消极信息更是会加剧人们的孤独。比如说,很多人发布消息或者上传视频,都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从这些赞美里获得自己的身份认同。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得到足够的赞美,或者收到了负面的评价,就会觉得这是对自己的否定,感到自己受到了孤立。因为大量使用社交媒体,很多年轻人面对面交流的能力大幅度下降,并且出现了失眠、肥胖、暴力等一系列的问题,难以遵守社会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而且越是缺乏面对面社交的能力,他们就会越是沉湎于网络社交,从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更可怕的是,负面情绪在网络上还有一种放大的作用。一个人在手机或者电脑屏幕面前,表达了一个看起来很私密的情感,但是经过网络和传播,这种情感就可能被无限放大,在一大群素未谋面的人那里形成情感的联动,把孤独、抑郁的情绪扩散出去,甚至出现模仿他人自杀的情况。这就是我在前面提到的孤独的传染性。新社交媒体的这些特性,带来了一个可能很出人意料的结果:根据英国广播公司所做的一次大规模的调查,频繁使用社交媒体的年轻人,其实比老人更容易感到孤独。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孤独传》4.第三部分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