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脑科学》8.如何记得准

《考试脑科学》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接下来咱们再来说说,如何记得更准确。这件事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也是相当困难,因为人脑的记忆,天生就是“模糊”的。

什么意思呢?咱们还是从人脑的记忆原理说起。为了帮助你更清晰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把人的脑神经回路和计算机电路放在一起,对比来看。

考试脑科学读书笔记



我们都知道,对于计算机而言,你输入进去什么,它都能原封不动、极其精准地保存下来。但是人脑就不一样了,我们输入的信息并不能总是被大脑完整、精准地保存下来。比如,你翻开书看见“马冬梅”三个字,可能合上书就要问别人:“马什么梅?”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计算机内部的电路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但人类的神经回路并不是。我们大脑内部的神经元通过神经纤维形成回路,但各个神经纤维之间存在着微小的空隙。因此,当外部信息在神经纤维之间传递的时候,必须要经过一个“换乘站”,叫“神经突触”。外部信息在进入这个换乘站之前,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存在的,在换乘站里面的时候,要先通过谷氨酸等化学物质转变为化学信号,出站以后再变回电信号。

不过,神经纤维之间的信息传递并不是像接力跑运动员那样,只是单纯地把接力棒传递下去。神经突触是可以自由调整所传递的信息量的。也就是说,一个信号在进换乘站之前的样子和出换乘站之后的样子,可能不是完全一样的。因此,我们的记忆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些许变化,或者说,会变得“模糊”。

这听起来有点令人沮丧。那么,动物为什么会在进化过程中创造出这样不完美、记忆模糊的脑呢?

这里,咱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想象你的面前有一条狗,和一个机器人。机器人的行为是由它体内的计算机控制的。狗和机器人的面前各有一个按钮,远处有一台电视机。你的任务是让它们在电视机上出现圆形的时候按下按钮。那么对于机器人,你只需要下达一次精准指令就可以达成目标。但是,面对这条狗,你就需要用食物为中介,在它的脑子里建立一种关联,就是“在圆形出现时按下按钮会获得食物”,这样它才知道在圆形出现时要按下按钮。而为了建立这种关联,我们可能需要训练它几十甚至上百次,这中间包含无数重复试错的过程。而造成机器人和狗表现差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前面说的,动物记忆的模糊性。

但是,当我们完成了上一个实验目标,加入新的实验元素的时候,情况就有所不同了。比如,咱们把电视中出现的圆形换成三角形,会发生什么状况呢?

结果是,机器人不会做出任何反应,因为它只接收到了“在屏幕出现圆形时按下按钮”这一个指令;但是,狗却会毫不犹豫地按下按钮。也就是说,对狗而言,圆形和三角形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它们只是对“屏幕出现图形”这一现象做出了反应。造成机器人和狗表现差异的根本原因,仍然是动物记忆的模糊性。

在上面这场实验的基础上,咱们再做个思想实验。现在,假设我们把狗和机器人同时放进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里,这个系统里有上百种可供它们维持生命的能量源,但是我们在把狗和机器人放进去之前,只带它们认识了其中的三种。那么,当狗和机器人被关进系统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呢?

可以想见,一开始,狗和机器人靠着它们所熟知的那三种能量源,可以维持生命。但是渐渐的,随着那三种能量源被消耗殆尽,它们面临着能量告急的处境。这个时候,它们各自会采取什么对策呢?

狗对于能量源的记忆范畴是模糊的,因此它会开始尝试除了那三种以外的、其他的能量源。这个尝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试错、排除的过程。它会在心里默默记下:这个吃了拉肚子,下次不吃了;那个太难吃,下次也不吃了.......就这样,逐渐摸索出那些适合自己的能量源。而机器人呢?由于它的记忆无比准确,所以对它来说,除了人们给它提前设定好的那三种以外,其他所有都不算能量源。因此,它只能一圈又一圈地寻觅,直到油尽灯枯。

上面这两个实验看似简单,却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动物会在进化过程中创造出记忆模糊的脑呢?

这是因为,记忆的这种“模糊性”对于动物的生存有着重要意义。动物的生存环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复杂的变化。完全相同的状况一般不会发生第二次。为了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它们必须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狗无法区分圆形和三角形,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解释为“因为没有必要所以不进行区分”;机器人的计算机大脑的确是准确无误,但换个角度,也可以说是照本宣科、不懂变通。如果是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这样准确无比的记忆反而会成为无效、无意义的知识。

所以,相比于严密性,动物的记忆更需要模糊性。这种“模糊性”,恰恰也是对包括人类在内所有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的“灵活性”。

有一句犹太名言是这么说的:人类的长处恰恰是拥有缺点。放在这里也是合适的。我们的记忆有时会变得模糊不清,有时甚至会消失不见,这是脑的特性,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也正是为了弥补这一点,我们才发明了计算机。换个角度看,那些我们与计算机不同的地方,其实也正是我们比计算机更高明的地方,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独特之处。

不过,这并不是说,我们的脑不能够准确掌握知识细节。只是,从模糊到准确,这中间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这里,还是先请来咱们的“老朋友”,参与了前面实验的那条小狗。你应该还记得,刚才,不管电视上出现的是圆形还是三角形,它都会毫不犹豫地按下按钮。那么,它是不是永远都区分不出电视屏幕中出现的不同图案呢?

当然不是,经过特定的训练,狗不仅能清楚地区分圆和三角形,甚至还能区分差异细微的圆和椭圆。

那么,如何训练呢?答案就是,采用“循序渐进法”。

一开始,让电视屏幕上交错出现三角形和圆形,但是如果狗在三角形出现后摁下了按钮,并不会获得食物。如此多次以后,狗就会无视三角形,只在屏幕中出现圆形时做出反应。也就是说,它能够区分圆形和三角形了。

之后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狗还能进一步区分“圆形和四边形”“圆形和五边形”,到后面甚至可以区分圆和椭圆了。

到这里需要注意,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让狗去区分圆和椭圆,可能它永远都无法发现这二者的差别。因为,记忆的模糊性特征使得动物在记住细微的差别之前,需要先记住那些较大的差别。像刚才那样分阶段、分步骤、逐步细化地进行学习,看起来像是舍近求远,却能极大提升狗的学习效率,逐步推动记忆从模糊走向准确。

这个实验的启发同样可以用于我们人类的学习和记忆活动中。作者指出,当我们想要记住某一领域的知识时,不应该一下子扎入到那些具体入微的细节当中,更有效的方法是分步推进:先从全局入手,了解全局有哪些分区或子类,之后再进入各个子类,一点点向下细化。

比如,刚开始学习西方绘画的人,看到哪幅油画可能都觉得差不多。如果把一幅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和一幅巴洛克风格的油画放到他的面前,画中都是宗教故事,那么他很可能会以为是同一个流派。但是,在学习和观察西方绘画的过程中,他可以先对比学习几种差异明显的流派,从中感受不同的题材、笔法、构图、光线,然后再去看那些时代相近、题材有重叠的流派。经过进一步钻研,他不仅能区分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和巴洛克风格的画作,甚至可以区分出不同画家之间的细微差别。

还有,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就想理解某个特定时代的细节,是非常困难的。举个例子,假如我们还不知道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不知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是哪一阶段,一上来就去背1911年,也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的事情,那么即使背下来了,也是死记硬背,不能真正理解,会很快忘掉。因为脱离整体的片面信息是无用的,而无用的信息要不了多久就会被我们的大脑删除。

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要先从大局出发,然后循序渐进、逐步细化地记忆、理解知识。还是拿历史举例。要想真正理解1911年发生的事,我们需要先掌握中国历史的整体脉络,知道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然后去了解某一社会性质时期的主要阶段,最后再精确到某一特定年份。总之,越细致的内容越要留到后面学。这种做法绝不是舍近求远,而是一种遵从人脑性质的科学方法,这样才能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考试脑科学》8.如何记得准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