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勇气》3.第二部分

《幸福的勇气》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前面说到,在阿德勒的思想体系里,教育从来都不是只针对孩子。他认为,对成年人的心理辅导本质上是一种再教育,心理咨询师也是教育者。那么接下来第二部分,我们就把教育问题进行升级,从学校课堂进入成年人的世界,来解答两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人要如何才能获得幸福?为什么幸福需要勇气?
先说第一个,人要如何才能获得幸福?阿德勒的答案是要构建“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这个概念在《被讨厌的勇气》里也提到过,这本《幸福的勇气》有进一步的阐述。人类为什么要建立共同体呢?阿德勒的解释很独特,他说,这是因为人类需要分工,分工是人类为了弥补身体劣势而发明出来的生存战略。每个人的禀赋是不一样的,不管是在原始社会,还是在现代都市,人要想生存下来,就必须有分工和协作。有分工协作,就需要有相互信任,因为你不可能跟自己不信任的人合作。因为有分工、有协作、有信任,人类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共同体,直到今天,人类社会依然是由各种共同体组成,学校、企业、国家、民族都是共同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脱离于所有共同体之外单独生存。阿德勒强调,共同体感觉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我们只需要把它挖掘出来,而学校正是一个人最初学习“交友”、挖掘共同体感觉的场所。在挖掘共同体感觉的过程中,人学会了尊重和信赖他人,所以,教师应该率先垂范,尊重和信赖学生。尊重和信赖有什么好处呢?从公的层面说,它是建立共同体的基础;从私的层面说,它是个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人际关系重要吗?当然无比重要。阿德勒说,人的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一切幸福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幸福。如果我们不能尊重和信赖他人,也就没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没法获得幸福。你可能会说,我尊重和信赖别人,但别人不一定尊重和信赖我啊。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经常遇到这种情况。那怎么办呢?这就要用到前面所说的“课题分离”,别人怎么想你、怎么对你,这是你无法控制的“他人的课题”,而我们要做好的是自己的课题,那就是,即便不能完全理解对方,也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赖。我先于你,交出真心,付出行动,然后才可能有所收获,这种收获是不确定的,但那不是我的课题,我有“被讨厌的勇气”。你看,这样就把自己活成了一个逻辑自洽的闭环。你可能会问,人都是自私的动物,这种无条件尊重和信赖他人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呢?阿德勒给出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爱——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他人,要像信赖自己一样信赖他人。这难吗?毫无疑问,很难。书里说,阿德勒所说的“爱”是一个最严肃、最困难、最考验人勇气的课题,但是,要想理解阿德勒,必须攀上爱的阶梯。小结一下,要获得幸福,就需要建立共同体感觉;要建立共同体感觉,就需要相互尊重和信赖,而尊重和信赖的基础就是爱。说到这儿,下一个问题也就随之而来,那就是为什么幸福需要勇气?简单来说,就是幸福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幸福,但因为爱需要很大的勇气,所以,幸福也就需要勇气。书里是这样展开论述的:哲人问青年,你觉得“爱他人”和“被他人爱”哪个比较容易?青年脱口而出,说,当然是爱他人更容易。有过恋爱经验的人都知道,我们很容易就能对一个人产生爱慕之情,只要我愿意,我能爱任何人。但是,要想获得他人的爱却困难得多,需要投入很多时间、精力、金钱,才能追求到一个人。所以,“爱他人”是谁都能做到的,而“被他人爱”却极其困难。哲人说,不,“被他人爱”虽然很难,但是,“爱他人”更是难上加难。为什么呢?他从人的成长经历出发,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我们在一出生的时候,都是过着一种“被爱的生活”,我们被父母亲人包围着,一切都受到很好的照料。等稍微长大一点,我们就学会了察言观色,会去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会摸清父母的性格和脾气,如果有兄弟姐妹,还会去衡量与他们的亲密程度,考虑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要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爱。我们有时候会选择听父母的话,而有的时候会选择哭闹和对抗,总之,我们一切行为的目的就是要获得爱,要成为世界的中心,要让一切都围绕着我转,这就是一种“被爱的生活方式”。你看,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被爱的生活方式”,几乎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不需要刻意去学、刻意去练习的,这是人在弱小的时候的一种生存策略。弱小既是一种局限,也是一种武器。但是,随着慢慢长大,人要学会逐渐摆脱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摆脱自我中心性,学会爱他人,实现“自立”。你发现了吗?爱是自立,是成熟,我们通过爱他人,渐渐变得成熟起来。正因如此,爱非常困难,就像梁静茹的那首歌里唱的,“爱真的需要勇气。”为什么爱需要勇气呢?你可能知道一个流行词,叫“低欲望社会”,现代都市,离婚率、单身率都在显著提高,很多人宁愿独自生活,也不愿意找个伴侣,不愿意投身到爱当中,缺少爱的欲望和勇气。因为爱需要投入热情和心血,而且,投入之后,还不一定能有回报,甚至反过来还会受到爱的伤害。在爱的关系里,并非全是快乐,还必须承担很大的责任,会有各种无法预料的困难。你看,在西式婚礼中,牧师会问结婚的双方,“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健康还是疾病,你都会永远爱他/她、呵护他/她,对他/她不离不弃吗?”双方需要做出郑重的承诺,才能走到一起。你看,爱如此艰难,即便走到一起,它还会在漫长的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突如其来的挑战,所以,很多人因为自卑或自私而不敢去爱,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优点,没法承担爱的责任,因而不敢和任何人建立爱的关系,他们不敢涉足没有担保的爱。他们总以为爱是“命中注定”的,要等到那个“对的人”,才可以全身心地投入,但实际上,这只是他们逃避自卑感的一种借口。因为在爱的关系里,没有人可以掌控全局,可以保证不受伤害,只有快乐和幸福。面对对方可能的冷漠或伤害,要怎么办呢?还是得回到“课题分离”。爱是你的课题,但是,对方如何回应你的爱,那是对方的课题,你根本无法掌控,你能做的就是主动去爱。那要如何克服自卑感呢?作者认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接纳“这样的我”,邂逅爱我的人!“若非如此,根本不可能爱自己!”也就是说,如果你要等别人来爱你,你才付出爱的话,那么,你可能永远也等不到。用作者的话说,“谁会爱这种一直持观望态度的你呢?”如果你想既保持以自我为中心,又要获得爱,那么,你最多能获得父母的爱,因为大多数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他们并不企求回报。但是,父母的爱同样会对你形成束缚,如果你想要摆脱这种束缚,实现自立,就需要主动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爱他人。有人可能会说,我就喜欢一个人过,就想要轻松快乐地活着,并不渴求爱的幸福,这样就能免去爱的责任和麻烦。的确,有很多独身主义者、不婚主义者都是这样想的,但阿德勒不主张这样,他的观点很明确,他认为,“(这样生活)即使能够得到短暂的快乐,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并且,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感觉。” 所以,阿德勒的结论是,爱的勇气,就是获得幸福的勇气,这也正是这本书的标题。一个无法爱人的人,是无法获得幸福的,“想要获得幸福,只有去爱。”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幸福的勇气》3.第二部分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