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里的中国》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说:人是符号的动物,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事实上,人类的文化就是由各种符号组成的复杂系统。有的符号是可见的,比如文字,人类通过文字记录思想;比如旗帜,人们围绕国旗结成共同体。有的符号是不可见的,比如节日,附着着深厚的历史传统;比如传说中神灵,凝结了人们对某种规则的想象。一个符号的生成发展,背后必然有强大复杂的文化做支撑。只有读懂了符号,我们才能理解符号所承载的文化,以及脚下这片土地。
今天这本《符号里的中国》将带我们从符号入手解码中华文化。本书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赵运涛。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华文化中的一百多种符号,比如龙、凤、蝙蝠、松、竹、梅这样的祥瑞;土地公、灶王爷、四大天王、十殿阎罗这些民间信仰;以及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各大传统节日。另外,这本书配了300多张彩图,每一张图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不过,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并不是丰富的故事和精美的插图,而是作者在介绍这些符号时,对符号形成过程、实际功用的分析。其实,理解符号并不是要记住符号背后的故事,而是要把握符号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原理。
作者提到,符号最大的特征是不断演化,符号的演变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错讹”,一种是“错位”。“错讹”是指人们有意无意地造成一些错误,比如八仙中的“汉钟离”这个名字,是后人读史书断句断错形成的。“错位”是一种高级的“错讹”,指一些符号在神圣化、世俗化、本土化过程中发生的演化。比如,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原本是不同神话体系里的人物,后来被生生“撮合”成一对儿。 而关于符号的使用场景,作者认为主要有四类,分别是纳福求吉、辟邪禳灾、彰显地位与权力,以及生存与繁衍。
下面,我们分三部分介绍本书最出彩的几项内容。第一、第二部分,分别解释“错讹”和“错位”在符号生成、演化中怎么发挥作用。第三部分,我们看符号使用的四大场景,不同场景反映了符号的什么特点?
《符号里的中国》1.概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符号里的中国》1.概述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