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相遇》4.第三部分

《中美相遇》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美国与晚清中国正式建交,但对彼此的认知还停留在想象中。那么,互相走近以后,美国对晚清来说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第三部分,要介绍两个历史节点,是关门与开门。关门,指的是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对中国关上了移民的大门;开门,指的则是19世纪末,美国逐渐拥抱帝国主义之后,在中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一开一关,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的两套不同标准,也揭开了19世纪末两个国家截然不同的命运。首先来看看,当时晚清政府对中美关系的期待是什么?为什么最后被辜负了?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清国如梦初醒,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洋务运动。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意思是学习西方人的军事、工业技术,来抵抗他们的侵略。要学习西方,就要先学习怎么和他们打交道。于是,这时候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出现了,1861年清廷成立了总理衙门,来处理与西方的外交事务。这是因为鸦片战争以后,各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清廷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外藩、蛮夷来看待,不得不按照国际规则,来处理这些新的外交关系。从朝贡式外交到近代式外交的演变过程中,当时的美国起到了把中国“领进门”的作用。说起第一位美国驻北京公使蒲安臣,当年他可是恭亲王眼中“真正的朋友”。他从没见过同治皇帝,却成了中国派往世界的第一位使节。是的,你没听错,清代中国第一位出使西方的代表,竟然是一个美国人。为什么是美国人呢?前面说到,在英法等殖民帝国侵略中国时,美国始终躲在角落。在清廷看来,美国人不像英国人那么咄咄逼人,他们立场中立,态度温和,不但积极参与清政府的改革和开放事业,还经常在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扮演协调者的角色,自然深受信赖。事实证明,蒲安臣没辜负这份重托。1868年,他带领中国使团到海外拜访的第一站就是美国。在那里,蒲安臣对中美关系的贡献主要有两个:一是发表了维护清朝主权的“勿扰她”演讲,第一次向西方基督教世界主张公平正义地对待中国,同时表达了清朝改革自强的决心,就这样,美国自告奋勇成了清朝与西方世界之间沟通的桥梁;二是与美国签订了《蒲安臣条约》,赋予中国人在美国的最惠国公民待遇,确保两国之间人员来往、旅游、移民、贸易的自由。其中关于留学教育的条款,促成了1872年的清代留美幼童项目。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派留学项目,没有选择古老强大的英国,而是年轻有为的美国。《蒲安臣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却也是一个被美国深深辜负了的条约。它为中国打开了了解世界的大门,却不能阻止美国自己向中国人关上国门,为什么呢?原来,美国本土掀起了排华主义的浪潮。早在1848年,加利福尼亚“淘金热”就吸引了大批华人移民。在美国后来的西进运动中,勤奋的华工又成了铁路工程的主力军。可以说,输出的劳力,是当时中国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贡献。保护这些华人的权益和自由,本来是《蒲安臣条约》的一大初衷。不幸的是,此时美国刚刚经历了南北战争,经济疲敝,失业率高,华人劳工因为廉价而受雇主偏爱,成了美国白人劳工的迁怒对象。白人针对华人的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反华组织也纷纷建立,喊出了“中国人必须走”的口号。对华人的仇恨逐渐政治化,受到政府的支持。1882年美国出台《排华法案》,直接推翻《蒲安臣条约》,禁止中国人移民美国。法案出台前一年,留美幼童项目也迫于压力匆匆中止。通过留学生和劳工移民,近代中国人第一次有机会深入了解美国,美国也本可以借此展现一个不同于欧洲殖民者的文明国家形象,成为中国近代化改革的老师,然而,美国给中国人的印象却与期待形成了巨大反差:他们不仅保留了欧洲白人的种族优越感,社会内部也存在着巨大的种族分裂。听起来是不是与今天美国的现实问题遥相呼应?没错,一百多年前悬而未决的问题,对美国影响至今。那么,美国对中国又有什么不同的期待呢?当中国开始学习美国如何强国,美国却逐渐拥抱殖民主义,想要在中国获得所谓“强国应有的好处”。这是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呢?作者认为,美国过去保持中立的原因,是缺乏英法那样的军事实力,需要通过和清政府维护关系,来保障美国的贸易利益。但到1898年,情况就不同了。大清国的衰败之势已不可逆转,无能的清政府接受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把领土拱手让人。1898年对于美国却是扬眉吐气的一年,美国在战争中打败了西班牙,一下子将古巴、菲律宾、关岛、夏威夷都纳入囊中,实现了海外领土的大规模扩张。美国政治家们倍受鼓舞,他们看到,美国终于不再是西方世界的弱者,当时有人甚至宣布,“美国已经不再是西方大陆上的中国了”。不过,刚刚尝到殖民甜头的美国面临新的尴尬处境。长期以来,美国也一直旗帜鲜明地反对殖民主义,以此和欧洲国家的帝国主义划清界线。美国是怎么建国的?还不是靠反抗大英帝国殖民的独立运动?现在,你怎么好意思和别人一样搞殖民扩张呢?不过,美国政治家可不认为这是殖民,相反,这是把美国先进的基督教文明推向其他世界,是美国“昭昭天命”的体现。这样一来,美国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加入瓜分中国的帝国主义游戏了。在占领菲律宾以后,美国在亚太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可是回头一看,中国这块肥肉上,已经有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这些强大的竞争者,怎么保护自己作为后来者的利益呢?美国提出的方案是“门户开放”政策。所谓“门户开放”,并不是说让中国打开大门,拥抱所有的殖民者,而是让其他殖民者彼此开放门户,也就是开放各自势力范围内的通商口岸,以便美国能沾到其他国家获得的好处。表面上,这项政策是以维护清朝的领土主权完整为前提的,实际上,美国希望的是殖民机会平等,和其他列强联手共同压榨中国。1900年,八国联军以义和团事件为由发动侵华战争,美国也从幕后走到台前,直接派兵参与。这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起点,也是美国帝国主义的起点。从1898年到今天,亚太地区再也没有摆脱过美国的阴影。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中美相遇》4.第三部分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