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相遇》3.第二部分

《中美相遇》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刚刚讲到美国商人自发来中国开展贸易的故事,第二部分,来说说条约和磕头的故事,来介绍中美官方的建交过程,看美国是怎么跟中国交上朋友的?1844年中美签订的《望厦条约》,结束了美国在中国“闷声发财”的贸易时代。熟悉历史的朋友,听到这个时间点,肯定会猜到,是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其实,早20年发生的一桩命案,也有不小的推动作用。1821年,郭梁氏,一个贩卖水果的广州妇女,在美国“艾米丽”号商船附近突然落水死亡。这艘船停在珠江边,船上的意大利籍船员泰拉诺瓦有重大嫌疑。死者家属报案后,中方的官员亲自进入“艾米丽”号勘查取证,判定泰拉诺瓦就是凶手,应处绞刑。注意了,这个时候的清朝政府,还不像近代史教材写的那么软弱无能,过去也曾有过外国人犯法被处绞刑的先例。对此判决,“艾米丽”号当然拒不接受,结果广州采取了狠招:不但全面暂停对美贸易,还禁止“艾米丽”号离港。这招非常见效,没想到,“艾米丽”号最担忧的不是自己船员的安危,而是船上的鸦片被中国海关发现。最后,他们妥协了,任由中国派兵登船,把泰拉诺瓦带走,依法处死。这个案子在美国没有引发一丝波澜,反倒是英国人非常感兴趣。美国人允许中国官员在美国的商船上设立公堂,甚至在飘着星条旗的公堂里,完全用中国的法律来审理美国的船员,这种场景在英国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想象的。1834年,伦敦的《季刊评论》突然重提此案,声称“艾米丽”号为了包庇一个美国凶犯,竟让泰拉诺瓦这个可怜的意大利人当了替罪羊。这种“辱美”言论,自然引起美国人的强烈抗议。美国的《北美评论》发文否认包庇了美国凶犯,强调中国的法律就是杀人偿命,按照国际法准则,一个外国人进入一个国家就应该遵守该国的法律。可以看出,美国人之所以老老实实遵守当地法律,讲国际法准则,前提是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大国。直到几年后,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才改变了美国人的认知。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1842年,中国被迫签署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第二年,作为补充的《虎门条约》影响更恶劣,英国获得了在华的领事裁判权,等于开了践踏中国司法主权的先河。看着英国用坚船利炮在中国打开了四个通商口岸,美国人恍然大悟,一改对清朝“大国”的外交政策定位,从平等对待转向一同瓜分。为了进入中国新开辟的四个口岸,获得和英国一样的利益,美国官方决定派代表与中国签订条约,确立外交关系。这就是1844年《望厦条约》签订的重要背景,这项条约第一次赋予美国公民在中国的治外法权,也就是说,如果两国公民在中国发生争斗,美国公民应该交给美国领事按照美国法律来审判。签订条约的美国代表加勒•顾盛认为,国际法准则来自基督教国家的法律,不适用于清朝这样的异教国家,因此清朝和那些伊斯兰国家一样,不能用清朝的法律来审判基督教国家的公民。前面说到,在清朝的朝贡体系中,美国还是个不值得重视的外藩国家,那么,当朝贡体系开始受到西方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冲击时,正是美国通过建交获得与西欧同等待遇的最佳契机。此时,摆在美国人面前的问题有两个:从美国自身来看,当时的军事力量还没有强大到敢冒犯中国的程度,要想在亚洲稳住脚跟,扩大贸易利益,得与清廷搞好关系,但又必须让中国人明白,美国是强国,不是来朝贡的外藩;但从中国方面来看,当时还没有朝贡以外的友好关系存在。要建交,就必须朝贡,而朝贡天子时的磕头礼,会反过来冒犯美国。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会知道,第一个挑战磕头礼的是英国人。1793年,距离鸦片战争爆发还有47年,马戛尔尼率使团访问中国,代表工业革命后日益强盛的英国,来建立通商关系。考虑到国体颜面,他拒绝像过去的一些欧洲商人一样,对清朝皇帝实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从那以后,跪还是不跪,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初来乍到的美国人怎么会想到,当他们提出北上进京,要亲手将美国总统约翰•泰勒的亲笔信呈交给道光皇帝,广东的官员如临大敌,百般阻挠。他们猜测,美国可能是想效仿英国签另一个《南京条约》,不过,在他们看来,条约只是怀柔远人、预防战争的工具,他们更担心的是磕头跪拜问题。跪呢,会让洋人倍感委屈,不跪,又有损天子和天朝的颜面。经过一番博弈,顾盛终于开了窍,打消了去北京的念头,把总统的信交给了两江总督,也就是曾经代表中方签了《南京条约》的耆(qí)英,由他找人翻译后再转交给皇帝。避免了磕头礼争议之后,一切就好办了。最终,靠着书信的翻译,耆英他们巧妙解决了政治文化分歧的问题。美国总统给清朝皇帝写的信,本来是用“交朋友”的口吻写的,落款是“您的好朋友约翰•泰勒”,经过中方官员的一番添油加醋的润色,信居然被翻译成了一份朝贡国国王的册封请求。同样,道光皇帝回复的“诏书”被译成英文,在回信给美国总统时,去掉了带有“天朝外夷”等级色彩的说辞,让美国总统感觉亲切友好。如此一来,皆大欢喜。在美国看来,清朝官方赋予自己和英国同等的待遇,而在清廷看来,美国认可了天朝的中心地位。这下可好,书信一交换,《望厦条约》签了,条约的内容反倒无人过问,就这样被清廷毫无异议地全盘接受了。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恰恰是《望厦条约》引起的。条约规定,美国享有十二年后同中国修约的权利。这就给了英、法等国家追讨同等待遇,进而发起战争的借口。在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时,美国人则躲在角落,坐收渔翁之利。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中美相遇》3.第二部分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