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为何成群地来》2.第一部分

《天才为何成群地来》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好,先来回答书名里提出的那个问题:天才为何成群地来?王先生认为,天才扎堆出现,其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离我们近的,有硅谷的极客们,像比尔·盖茨、乔布斯;远一点的,有西方古典音乐的大师、现代派的画家、盛唐的大诗人,这些天才可都是三五成群地出现。好像背后有个人在指挥着他们,说:你们都向这个方向努力吧。为什么会这样呢?王先生有一个著名的学术观点,正好可以给这个现象提供一种解释。这就是“风”的观念。他说:社会的发展变革,往往有一种无形的推动力,最终形成一种趋势,就像“风”一样。而历史学家的工作,就是观风。天才成群地来,不是因为刚巧有一群天才碰到了一起,而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有适合他们的土壤。这个观点,来自他的另一本经典著作《执拗的低音》。“风”这个概念很难解释,王先生也没有给“风”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你可以先把它理解成“风气”“风潮”,就是一群人在一段时间里,突然喜欢或者不喜欢一种东西,像我们平时会说“世风”“学风”“民风”等等。王先生说:三十年前,佛教在台湾没什么影响,但是今天台湾的佛教就是一种很大的势力,这就是一种风。再比如,5年前,穿汉服上街还是会上新闻的稀奇事,但是今天,你去逛故宫,经常能看到一些穿着汉服的年轻女孩。大部分时候,人们其实意识不到自己在跟风。王先生说,一种学风流行的时候,你可能心里有疑惑,可能不认同,但还是会跟着大家一起往这个方向走。这些年,史学界流行的方向,一会儿是思想史、一会儿是社会经济史,今天是医疗史,明天又可能是别的。就算是智者,也难免会跟风。我们已经明白了风是什么,你应该能感受到,研究历史,意识到风的存在真的很重要。有人说北宋的时候,佛教经典《楞严经》影响很大,但是胡适就反对说:怎么能说是一部经书的影响呢?应该说是整个时代禅宗的空气对士人的影响很大。禅宗的空气在哪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如果你意识不到有禅宗这股风存在,你就看不清楚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到底在发生什么。不过,就算意识到了风的存在,想要把握住它,然后分析它、描述它,还是很困难。王先生说,史学的任务,就是观风。换句话说,史学就是在训练一种综合的、全局的思考方式。研究历史,不能只是记录发生过什么事情,那只是搜集史料;也不能只是把事件一个个拆开来看,简单地理出事件的前因后果,这样就看不到全貌。观风,就是要捕捉潜藏在因果背后的、一些无形的东西。那怎么观风呢?王先生认为,首先你要知道,风无处不在,每件事背后都有风的影响。观风就得有意识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别管什么格式、体例。《史记》有一种体例叫列传,把好几个人物放在一块,给他们写传记,有刺客的列传、官员的列传等等。你想想,既然这些人很重要,司马迁为什么不像后来的史官那样,给他们单独立传呢?实际上,司马迁要讲的不是这些人有什么成就,甚至不是要描绘他们的群像,他是在展现风。如果只是单人的传记,或者编年体,就展现不出风来。其次,同一段时间,同一个社会,可能同时存在很多很多的风,有东风、有南风,有飓风、有微风。而且,风和风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会互相影响,学风会影响政风,时风会影响民风。所以研究政治,就不能只看政治本身,也要关注到民间风俗。有一本研究乾隆朝历史的经典书《叫魂》,就是从“叫魂”这个民间风俗出发,引出了乾隆时期一些很小的案件,但是它最终展现出来的是整个清朝官场的运作机制。你看,观风就是一种综合的、全局的思维。它要求你既有能力深入到问题内部,又能不忘记外面还有很大的天地。入到极致,要能用显微镜观察具体问题;而出呢,就是要反复回到大格局、大框架下重新审视问题,你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事实、细节也会得到新的刺激。不断地“出入”,就能不断吸取活水,让你的思考更有生机。观风当然不是唯一的历史方法,但是它很重要。观风的思维,会让你的视野更大,不把视角局限在特定的时空,不会把事件归为简单的因果。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它来看历史,也能用它来观察社会、理解现实。现在,你应该明白了吧,这本书里看似无关的杂文,其实都是王先生用风的思维,观察历史、观察现实之后的思考和感悟,包括“天才为何总是成群地来”这个问题。这句话是书里一篇文章的题目。在这篇文章里,王先生先抛出了一个问题:他发现很多大师,都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不闻窗外事,只读圣贤书,他们有参加不完的聚会。这么爱玩,哪有时间搞研究,怎么还能取得很高成就呢?这是因为,这帮人的学问不是做出来的,而是聊出来的。聊天中激发出来的想法,往往能四两拨千斤,产生奇效。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韦伯,经常在家里搞周末派对,请一群有见地的朋友一起聊天。这个周末派对里,出过很多的大学者,有一个人后来还成了德国总统。过去,我们寻找天才、大师、伟人出现的原因,常常从他的个人经历、品格出发,或者回到他所处的历史的大环境中去看。我们说梵高伟大是因为癫狂,李白的诗才来自他兼通儒道的人生追求。可是,不管是入到里面,看人生经历,还是出到外面,看大环境,这两种思路,都缺乏综合,所以会忽视更显而易见的答案,也就是具体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在李白的年代,写诗就跟我们今天发朋友圈一样随便。在这样的文化、社会环境下,诞生的不只是李白这一个天才,还有杜甫,还有再晚一点的白居易,还有很多。什么是“以史为鉴”?“以史为鉴”不是说历史上发生的故事会重演,我们要吸取教训,而是说在回溯过去的时候,我们能够掌握更丰富的信息,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所以,研究历史,就是要锻炼一种综合的、全局的思维,这种思维也同样可以用来分析现在,洞察未来。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天才为何成群地来》2.第一部分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