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动物园》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首先,第一部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莫利斯认为,人类不习惯都市生活?
在全书的开头,作者给了一组场景的对比。在一边,是在一片蛮荒之地上居住的人类部落,人口规模大概有60个人。部落周围是美丽的自然风光,有各种不同的动物。男性每天出去打猎,女性采集果子,孩童在营地周围嬉戏打闹。在另一边,是都市里的高楼大厦,这里居住着大概600万人。放眼望去都是机器和建筑。街上人来人往,冷漠而忙碌。
从第一个场景里的部落生活到第二个场景里的都市生活,人类用了多久呢?只有几千年。看起来这段时间并不短,但是人类的基因来不及发生什么巨大的变化。相比之下人类在部落里生活了多久呢?作者给的数字是100万年。 换句话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的基因长期以来适应的环境都是部落时代的环境,相比之下,人类进入都市生活的时间太短,基因还来不及调整和适应。换句话说,人的生物基因进化没有跟上社会和文明发展的步伐。
作者莫利斯认为我们现代都市人的状态与过去的部落生活迥然不同,应该叫作超级部落。超级部落与原来部落相比,人口更多,居住环境更加拥挤,而且人际关系更加复杂。然而超级部落和普通部落相比,不仅是人口数量更多,而且有本质上的区别:普通部落是一个熟人社会,而超级部落本质上是一个陌生人社会。
在一个熟人社会里,所有人都认识彼此,很多冲突和矛盾都是可以面对面解决的,而且社会成员之间都认识,抬头不见低头见,默认彼此是平等的,即使产生了矛盾,也不容易升级成严重的冲突。熟人社会里的秩序往往可以依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但是陌生人社会则不一样,大家彼此之间谁也不认识谁,做起坏事很容易没有底线。书里举了偷盗的例子。在熟人部落里,盗贼是不会偷部落内部成员的东西的,瞄准的人都是部落外的。所谓盗亦有道。 但是在大都市里,小偷不会因为和你住在同一个都市里就对你把你当作自己人,对你网开一面。
身处这样的陌生人社会,人际关系疏离,人身处其中,非常容易感到失落和孤独。生活在都市的人,多少都会有相关的困扰,比如,焦躁、睡眠紊乱、疲惫,以及长此以往导致的压力性肥胖,肠胃功能紊乱等等。这些健康问题也和都市里糟糕的居住环境有关系。比如噪音,空气污染,空间拘束,过度拥挤,这些问题都会损害人类的健康。尤其是狭小的生存空间,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压力。作者解释说,所有的动物都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是都市里人们的生活方式过于拥挤,所以其实几乎所有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幽闭恐惧症,只是很多人的症状较轻,不易觉察而已。
一个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他的压力不仅来自生存环境本身,还来自身边持续不断的强竞争。作者观察到,许多群体类动物都会竞争群体中的地位。比如在一个猴群中,猴王总会衰老,新一代的小猴子总会长大,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竞争时刻存在。人类社会里也有竞争。在过去的部落时代,部落的人数有限,竞争的强度不会太大。但随着人类进入数百万人居住协同的超级部落,对于地位的追求往往会成为一个没有尽头的过程。即使一个人取得一时的成功,也还有更高的位置等待着他去奋斗,每一个成功者背后都有无数的失败者,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成功登顶。在竞争中的每个人都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这个压力没有尽头,爬不上去的挫败才是大多数人的常态。这是一个挫败大多数人的游戏。不少人感到挫败后心怀怨念,转而欺负比自己地位更低的人。那么,如果一个人被自己级别更高的人欺负了,不敢回击怎么办呢?作者说,他很可能会转向地位他更低的,更弱小的个体,拿他们撒气。在动物行为学上,这叫作“攻击转向”。 如果这个人比较善良,或者周围没有人可以供他撒气,那么他会选择自我伤害。而在极端情况下,人会选择自杀。作者认为,都市里的高自杀率正是攻击转向的后果。
因此,作者认为,人类其实并不像看上去那么适应都市生活。作为一个动物学家,莫利斯说,自己在观察都市里的人类时,时常想起被关在动物园里的动物。在被囚禁和被限制的环境中,这两者展现出诸多的相似性。 两方都脱离了自己基因最适应的环境,生活在人造的环境中。大量的人类群聚在都市,形成了一个彼此陌生的超级部落。人类身处都市这样一个陌生人社会,孤独而失落,复杂的社会网络又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竞争和人际压力。因此,人类展现出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在莫利斯生活的1960年代,人们把繁华的都市称为水泥丛林,但是莫利斯说,丛林里的动物们并不是这样生活的,他们自由自在,悠然自得。都市不是水泥的丛林,而是人类动物园。
《人类动物园》2.第一部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人类动物园》2.第一部分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