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开始》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已经提炼出“不变”与“变”两个规律,那最后一部分我们就展望未来,说说通过回顾人类历史,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勾勒未来图景?
因为置身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往往是看不到全景的,所以用宏观视角看待今天和未来其实并不容易。这就好比新石器时代刚学会种地的古人类,不会在某一天早上醒来时说:“嘿,伙计们,我们现在都是农民了。”所以作者建议,我们可以以考古学的视角,用对待史前史的方式对待今天和未来。这样我们就能发现,从公元1500年以来,人类其实已经进入第五次开始的进程之中。
作者对“第五次开始”的定义是:欧洲殖民运动、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和全球化的开始。但我认为,其中的关键还是落在“全球化”这个概念上,或者可以说,第五次开始意味着全球化的开始。之所以把公元1500年作为第五次开始的时间节点,是因为自此以后,人类社会中出现了一些以往不曾有过的新迹象。
那什么是考古学的视角呢?比如,考察海洋中沉船的数量,横跨大陆之间的贸易流动,以及不同人种跨越不同地区的交流活动,在公元1500年之后都明显增加。与此同时,全球性的战争开始出现,西班牙战舰的残骸不仅出现在西班牙海岸附近,还出现在加勒比海、南美海岸线、关岛和菲律宾;新的迹象还出现在太空中,从20世纪开始,人类在太空中留下了大量的活动痕迹,不仅有卫星和飞船,还有数不清的太空垃圾。
这些新的迹象都表明一次新的开始出现了。和前四次开始一样,第五次开始的根本动力依然是人口增殖。公元1850年,全球人口有史以来第一次突破10亿,到今天,全世界人口已经逼近80亿。人口的迅速增加,为第五次开始提供了巨大的驱动力,直到今天全球人口依然保持增长态势,根据联合国估算,到2070年人类总数将突破100亿。
在人口增殖的驱动下,人类已经进入第五次开始的进程中,那这次开始会给我们带来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呢?说起未来,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未来的科技会有多先进,比如自动驾驶汽车、器官移植技术、超级人工智能等等。毫无疑问,技术肯定会向前发展,也会和生活融合得越来越紧密。但就像我们刚才说的,未来的真正挑战并非来自技术,而是来自人类的自我组织方式。
未来人类的自我组织方式会有什么不同吗?丹麦有句谚语:“别预测,尤其别预测未来。”作者很认同这句话,因为预测未来常常会犯错。所以,作者并没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未来的具体场景,而是在人类历史的基础上,勾勒出了未来大致的潮流走向。这个走向隐藏在三项进程之中,分别是:资本主义对廉价劳动力的追求、军备竞赛和人类文化的全球化。
首先,是资本主义对廉价劳动力的追求。资本主义始终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劳动力是生产者的最大成本之一,所以资本家会努力降低劳动成本来获得最大收益。方法之一就是提升技术水平,用更先进的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方法之二是把生产链转移到更廉价的劳动力市场,比如从欧美转移到中国、印度,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这个转移进程走到哪里,哪里就会被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就这样,资本主义对廉价劳动力的追求,无形中大大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
其次是军备竞赛。自从国家诞生以来,军备竞赛就已经随之出现,你有一支矛,我就得有一块盾,你有了飞机大炮,我就得有核武器,军备竞赛不仅制造出了威力越来越大的武器,而且,还让各国的军事实力开始呈螺旋式上升,比如今天美国最先进的B-2轰炸机,单架飞机的造价就超过8亿美元,这让先进的武器装备几乎成为一种消耗不起的奢侈品。因为军备竞赛让武器的威力和成本都大大增加,所以,各国在使用武力时反倒更加谨慎。
最后是人类文化的全球化。今天,全球通信和贸易技术的发展,让文化的跨国传播变得极其简单便捷,文化的全球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成龙的电影拥有世界各国的观众,世界杯和NBA也是中国体育爱好者的盛宴。文化上跨越国界、超越本土的新一代已经崛起,反过来又助力了越来越不可阻挡的文化全球化进程。
资本主义、军备竞赛和文化全球化结合起来的结果,就是大大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这一进程造就了未来的世界公民。这些公民并不产生于任何特定群体,而是全球人类通过教育、艺术、贸易、战争和宗教持续互动的结果。
现在让我们回到那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去勾勒未来图景?刚才说了,技术上的进步固然会出现,但更重要的是人类自我组织方式的变化,而第五次开始能给我们带来的,就是全球化进程下的人类共同体,拥有全球化意识的世界公民,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世界政府。这一进程听起来可能比较遥远,但其实早已开始,过去一个世纪里,全球陆续出现了国联、联合国、欧盟、世贸组织、国际法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一系列共同体。
面对第五次开始,作者抱有非常乐观的心态,他认为第五次开始会和前四次大不相同,因为我们不断地从历史中学习,而且今天的人类已经拥有了空前的改造世界的能力,这些都让人类的未来充满希望。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