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慰藉》1.概述

《哲学的慰藉》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书中精髓: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汲取哲学的力量,从而得到慰藉?我们普通人啊,平时一听到“哲学”这两个字,第一个感觉便是:这么“高大上”的学问似乎和我等凡夫俗子扯不上什么关系。那些所谓的哲学家,说出来的话我听起来都费劲,提出的理论更是让我感到雨里雾里的,我又如何从哲学中得到慰藉呢?这个担心,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很有道理的。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世界,哲学的确不是一般老百姓的消遣。一些体系严谨的大牌哲学家,更是强调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甚至有哲学家自己就认为:哲学就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和现实生活没什么关系。但这本书的作者阿兰·德波顿可不这么认为。在德波顿看来,真正的哲学不应该远离普通人和世俗的生活,不应该只关注一些抽象的定义,更不应该只是提出一些虚无缥缈的假设,而应该多花点力气去研究一些更现实的论证,比如试着去回答“我们该如何生活得更好”这样的问题。德波顿在书中对哲学的功用有这么一句描述:哲学的任务是教会我们在愿望碰到现实的顽固之壁时,以最柔软的方式着陆。阿兰·德波顿1969年出生于瑞士,18岁就读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大学期间,他博览群书,成天浸泡在大学图书馆和附近的一家书店,通读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和心理方面的书籍。他自称大学时代只追求两样东西:爱情和创作。前者很不成功,促成了后者的成功。23岁时,他就出版了人生的第一部小说《爱情笔记》。《哲学的慰藉》是他的第五部作品,这本书既能抓住人类生存的重大主题,又能以话家常的亲切形式向你娓娓道来。这本书出版之后,阿兰·德波顿名声大噪,而当时,他仅仅三十岁出头。本书的中文版由上海译林出版社出品,译者是资中筠先生。他是我国的资深学者和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你看看这本书,作者强,译者也强,我们看看书中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哲学的慰藉》一书中介绍了六位哲学家: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和尼采,分别对应哲学在六种境遇中的慰藉作用,它们是: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到挫折、缺陷、伤心和困难。在漫长的哲学史上为什么就挑了这么几个人呢?作者说就因为这几个人他能读得懂,他喜欢。那么接下来,我会选取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以及他们的哲学思想,来给你讲一讲这本书中的一些精彩内容:第一位哲学家叫塞内加,从他的生活中,我们能够体验到当我们面临挫折时,哲学会给予我们怎样的力量;第二位哲学家是伊壁鸠鲁,他帮助我们判断快乐是否和钱多钱少有关系,帮助我们过上更加快乐的生活;第三位是大名鼎鼎的苏格拉底,在他的哲学力量中,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到:当别人和自己意见不合时,我该坚持自己,还是该听从别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哲学的慰藉》1.概述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