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裸裸的经济学》4.总结

《赤裸裸的经济学》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好,以上就是《赤裸裸的经济学》这本书里,我想跟你分享的重点内容。简单总结一下:在第一部分,我们讲了如何用微观经济学理解个体之间的财富差距。其中理解微观个体经济行为的关键是“最大化”,理解市场运行机制的关键是“稀缺性”。经济学家们认为,在人力资本稀缺性上的差异,是形成个体财富差距的最重要原因;此外,不管是在劳动力市场,还是在资本市场中,任何财富策略都必须遵循经济的基本规律。而那些令人垂涎的“一夜暴富”,在经济学的审视中,只是不合逻辑的“异常值”。在第二部分,我们主要说的是,从宏观经济学视角,如何看待国家之间的财富差距。首先我们探讨了,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这里主要围绕的是一个关键指标——GDP。我们发现,尽管GDP有一些缺陷,但它对于描述一国经济状况,起到的是"从一滴水看大海"的作用;我们之所以看重GDP这个指标,不仅是因为对增长的追求,更是出于对衰退的警惕。最后,我们讲了经济学家对于“穷国如何变富”这个问题的探索。在这里,作者指出,相比于让经济学家们提建议,直接为穷国提供国际援助是更有效的选择。这不仅是出于人道主义,也是为了全人类的共同福祉。最后,关于经济学思维,我们再闲话几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福格尔说过:在我们获得“好生活”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对“好生活”进行定义。意思是,如果我们想要使用经济学思维来探讨,如何实现更好的生活,我们首先要想清楚,我们所追求的、更好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比如,书中有一个例子,说的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安东尼·刘易斯,曾经大为赞叹意大利一家小农场的美丽。这个农场里有“银光闪闪的橄榄树、种着向日葵的田园、葡萄园、大理石的房子和建筑。”刘易斯哀叹,这么小的农场,在企业化农业的世界中,看起来很不经济,但是它们却应该保留。因为,“生活——文明的生活——比无节制的市场要丰富得多”。看起来,这是一个不会受经济学家认同的观点。其实并非如此。当我们决定,共同保护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或某些给人以美感的事物的时候,即使它们意味着更高的税收、更昂贵的食物、相对缓慢的经济增长,却并不意味着不划算、不经济。因为,经济学的永恒追求,是让幸福最大化,而不是财富最大化。长久以来,人们对经济学的感觉,大多是冷色调的,认为经济学思维,是一种冷酷、理性的思维。但事实上,跟其他学科一样,经济学只是帮助我们理解世界运转、追求更好生活的一套工具。工具本身都是中性的,它最终折射出什么样的色彩,取决于,我们希望通过这套工具,达成什么样的追求、实现什么样的幸福。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赤裸裸的经济学》4.总结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