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3.第二部分

《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那么接下来,我就为你介绍日野原先生的人生哲思,首先,是关于“生、老、病、死”四个大问题,你看,简单的四个字,把人的生命过程全都给概括了,但即便穷尽一生,我们都不一定能悟透它们的全部内涵。日野原先生活到了105岁,但他也说,“我对真正的自己还没有完全搞清楚。”那么,他是怎么理解生命的呢?他认为,“生命是一种能量体,看不到,但确实存在。”他在跟十几岁的孩子交流的时候,会问孩子们:“生命在哪里?”这时候,有的孩子指着心脏,有的指着大脑。而他会说:“心脏只不过是维持整个身体生存的脏器,而大脑也只是具有思考功能的器官而已。”心脏和大脑都不能代表生命,那生命到底在哪里呢?他说,“生命存在于我们能够支配的时间里。”这句话有点抽象,该怎么理解?他说,人在儿童时代,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自己身上,等长大成人以后,才会有能力为他人、为社会贡献时间。所以,他反复呼吁,“将生命赋予的时间,尽可能地用于扶助他人。”在这个过程中,人会产生意义感和价值感,从而体验到生命的流淌。一个人活得越久,他所创造的社会意义可能就会越大。正是基于对生命的这种理解,他想要活得更长久,“竭尽所能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你可能会说,这是人再自然不过的求生欲,没什么稀奇的。不,很多人因为一时的挫折、压力、痛苦,因为难以克服的经济或情感危机,最后陷入虚无、抑郁、绝望,最终自我了断性命。比如,很多晚景凄凉的老人,他们丧失了经济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又没有儿女愿意赡养,因而过得潦倒颓废,丧失了生活的价值感和意义感,最后,选择默默地离开人世。这就要说到“生老病死”的第二个字“老”,衰老是生命生长的自然过程,现代人用各种方式拼命延缓衰老,但没有人能真正阻止衰老的到来。随着经济水平和医疗条件的进步,世界各国的人均寿命都在延长,包括最贫穷落后的国家,而日本是人均预期寿命最长的国家,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都已经超过80岁。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人生规划等问题越来越凸显。那么,日野原先生本人是如何对待衰老问题的呢?首先,他想要活得更长久,但并不刻意“追求”长寿。他说,“虽然走过这么漫长的人生,但我从来不是以长寿为目标活到现在的。”尽管如此,他还是觉得长寿真是太好了。很多人其实害怕长寿,中国自古有“寿则多辱”的说法,老年人身体衰弱、行动缓慢、思维迟钝、容易邋遢,因而也容易遭人嫌弃。但日野原先生说,“如果寿命足够长,我们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时间来探索未知的自己。虽然一个人不可能彻底明白自己,可是越来越了解自己所带来的喜悦,远远胜过年老体衰的痛苦。”其次,他尽力保持年轻的心态,始终对生活抱有热忱,他时刻保持好奇心和学习力,不断尝试新鲜事物,不因年老而为自己设限。他说,“人类无法抵抗衰老,找到活着的意义是比抵抗衰老更重要的事。”他很注重容貌的年轻,在105岁的时候,还进行祛斑治疗,每次出门,他都会精心搭配服饰。他说,“重视自己的容貌,让我感到自己变得更积极主动,更愿意与人交往。但是,我看起来年轻,主要原因是我一直想活出一个崭新的自我。”他在103岁的时候,去参加一场演讲,他觉得现场灯光不够亮,便幽默地对工作人员说,“灯光可不可以打亮一点?那样大家才可以看清楚我年轻的脸。”他的幽默和率性几乎是随时随地的。在那次劫机事件中,他甚至跟劫匪开起了玩笑。因为日本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劫机事件,所以,当劫匪跟乘客说要“劫持飞机”的时候,一位乘客居然问:“劫持是什么意思?”没想到,劫匪被问得哑口无言,回答不出来。这时,日野原先生不失幽默地说:“作为劫机犯,连劫持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样好吗?”惹得乘客大笑起来,劫匪也忍不住一起笑了,机舱内的紧张气氛瞬间得到一丝缓和。幽默、乐观,有良好的心态,也是人长寿的重要原因。最后,关于衰老,他还强调全社会应该关注老人,让老年人也能参与社会活动,用温暖的心接纳他们,让老年人有一席之地。他说,“如果全社会都忽视老年人,把他们当作一辆破旧的汽车丢掉不管,那我们所身处的社会,就不是一个真正的文明社会。”好,说完“老”,咱们再来说说“病”,看日野原先生对疾病有何特殊的理解。前面提到,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得过肺结核,后来虽然做了医生,但依然经常疾病缠身,“每天都在与各种疾病战斗”,尤其在晚年,生病和骨折成为常事,这让他备受折磨。那么,他是如何看待疾病的呢?他说,“疾病是上天的恩赐,感谢疾病带来内省的机会。”怎么理解?他认为,人在健康的时候,时常会有各种牢骚和不满,而一旦生病,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难以形容的痛苦,不过,正因为有这些切肤之痛,“才能警醒一直无知妄为的自己,让自己对健康心生敬畏与感激。”疾病会让人反思,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谁才是自己最在意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听到这样的故事,某个人在大病痊愈后,就像换了一个人,他辞去工作、卖掉房子,去做公益、去创业、去旅行、去追寻自己向往已久的理想,去攀登人生的“第二座山”。可见,有时候,疾病会让人活得更清醒、更理智。好,说完“病”,咱们再来说说“死”。作为医生,日野原先生目睹过大量的死亡,他深刻地体会到: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生命另一种新的开始。这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生死轮回,而是指人死后,依然会活在另一些人的记忆里。他说,“人死后并不会烟消云散,并不会从生者生命中彻底消失;相反,通过时时追忆,他们会以更为深刻的方式镌刻在我们的生命里。”妻子死后,他时常怀念,这种怀念让他觉得妻子从未离开。意识到人死后依然会被人追忆、怀念,那么,是否就不怕死了呢?不,日野原先生说,当然怕死,一想到不远的将来自己即将死去,就感到非常害怕,虽然他已经很长寿。他说,“每个清晨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我就会发自内心感到喜悦。正因为活着,才能开始新的一天;正因为活着,才能有不期而至的邂逅。” 你看,一位如此长寿、豁达的长者依然对死亡怀有恐惧,我们怕死似乎没什么好羞愧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想活得更长,现在通过各种医疗手段,也就是所谓“延命治疗”,能让将死之人在一定时间内延续生命体征。在病人身上插满各种针管,他/她可能会痛苦不堪,只想早点解脱,但也有可能他/她想再与死神搏斗一回,但那时他/她已经失去了表达意愿的能力。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这种情况,既可能是病床边的看护者,也可能是躺在病床上的那个人,那么,我们该怎样应对这种艰难的抉择呢?日野原先生强调了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他说,应该把自己对延命治疗的意愿预先告诉家人,这样,如果那个时刻突然到来,而你可能处于失去判断力或无法表达意见的状态,就可以委托家人来处置。所以,平时就应该和家人讨论关于生命和死亡的话题,这样,即使到了你意识模糊的时候,身边人依然可以理解你,并在痛苦中帮你做出选择,让你最终心怀感谢地安然离开。可能大多数家庭在日常交流中,都会尽量避开死亡的话题,但日野原先生的这番提醒,让我们认识到,没有必要去忌讳。既然死亡是一桩注定会到来的事,那么安心地接受它,比因为恐惧而故意假装看不见要更为理智,当然,也更需要勇气。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3.第二部分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