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2.第一部分

《Facebook》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好,开始第一部分。Facebook的故事始于扎克伯格,它的基因也来自扎克伯格。说起扎克伯格,人们最深的一个印象可能是呆板,他常年穿着同样款式的衣服,发型也很少改变。连他自己都承认,他给人留下的印象像个机器人。不过,作者在书中对扎克伯格生平的回顾,能让我们看到,他并非冷冰冰的机器人,而是个对互联网抱有热忱的理想主义者。扎克伯格出生于1984年。他的父亲很痴迷新技术,20世纪80年代早期就买了个人电脑。小时候,扎克伯格会用父亲的旧电脑玩游戏,六年级时,还拥有了自己的电脑。同龄人对电脑还不太熟悉的时候,扎克伯格不仅懂得如何使用,还学会了控制它,10岁时,他开始学习编程,12岁时,为了满足学习编程的需求,他还会去当地的大学上计算机课程。少年扎克伯格心中的英雄是黑客。在大众的印象中,黑客具有贬义,会让人联想到那些破坏远程系统或盗取信用卡信息的骗子。但是在创业文化中,黑客通常指的是技术精湛又正义凛然的程序员,他们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帮助世界更好地运转。黑客不被传统思想束缚,也不会尊重权威,扎克伯格深受影响,他想成为黑客,也有过黑客经历。比如,他上高中时,有一款即时通信软件叫AIM,很受年轻人欢迎,扎克伯格也喜欢用它聊天,但又不喜欢AIM的系统,于是,他就“黑”进了产品后台,用一种网络编程语言给聊天对话框自动添加设计元素。 扎克伯格就读的高中一定程度上也打破了传统。这所学校采用了哈克尼斯教学法,学生是学习主体,老师提供辅助性教学。扎克伯格后来说,高中时期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价值观:人们不应该只是被动接受,而应该成为参与者。此外,游戏也在一定程度塑造了扎克伯格的价值观。有一款策略游戏的背景是太空中的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玩家要从几个不同的“人类派系”中选一个,然后想办法控制整个星系。扎克伯格最常选的派系是“维和部队”,这支队伍的领导者叫普拉文·拉尔,他的观点是“反对暴政的唯一措施是让信息自由流动”。后来,扎克伯格的Facebook简介上有一句意思相近的话,“小心那些不让你获得信息的人,在内心深处,他们希望自己成为你的主人。”这句话和上面那句“人们不应该只是被动接受,而应该成为参与者”,能让我们感觉到,黑客扎克伯格的理想主义。扎克伯格非常热衷于分享,他经常说,人们彼此分享自己的经验,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他坚信,互联网能让世界更加美好,给人带来更高效的信息共享,而他要做的就是建造出相应的工具,帮助世界提高效率。大学期间,扎克伯格做了很多网络工具,也从中吸收了很多有用的经验。比如,他做过一个网站叫Facemash,让人们评选两张照片中哪个人更有吸引力。这个网站在学校引起了轰动,扎克伯格也由此明白,人们对朋友和熟人的图片有多感兴趣,“人们比我想象的更喜欢窥探他人的隐私。” 所有工具里,扎克伯格最厉害的作品是Facebook,“因为它包括了所有你关心的他人的东西。”2004年1月,扎克伯格注册了一个网站(Thefacebook.com),它是Facebook的前身,一个面对大学生的在线社交网络。一年后,扎克伯格拿到了投资,花20万美元买下了Facebook.com这个域名,Thefacebook才变成现在的Facebook。2004年2月4日,这个网站正式上线,哈佛学生通过邮箱登录后,可以查看校友、找到同学,可以上传自己的照片和其他个人信息,使用“戳”这个功能与好友互动。这个网站很受欢迎,当晚,扎克伯格还跟朋友推测,有一天,每个人都能和全世界产生连接,在他的想象中,完成这个使命的将会是微软这样的巨头,而不是自己笔记本电脑里的这个程序。扎克伯格没在其他公司工作过,一直都以自己的方式工作,他做事情的方式是:反复尝试,迅速迭代,边干边学。2004年的秋天,扎克伯格拿到投资,组建了团队,他独特的工作方式也成为整个团队的行为准则。这种方式其实就是Facebook后来提出的“快速行动,破除陈规”,是扎克伯格给Facebook注入的基因,它意味着“快速迭代,尝试新事物,不害怕失败,不草率行事。”这种工作方式给整个团队带来了很罕见的做事速度。比如,他们更新代码的速度非常快。当时,一些互联网大公司产品的迭代周期是两年,而Facebook一天会更新四五次代码。再比如,他们推出产品的速度也很快,在微软,从一个好点子到一个即将发布的产品,用户至少要等一年,而在Facebook,一个产品从想法到上线只需要几小时。Facebook的早期员工会说,“如果有谁觉得我们这么做大逆不道,那他就不属于Facebook。我们才不管你之前在公司更新代码是什么速度。在这里,我们要的是光速。” “光速”后来成了这家公司约定俗成的一件事。只要是工作和编程相关的员工,不管什么级别,都要加入一个训练营,快速熟悉Facebook的系统,第一天就要提交修改代码,第二天就会正式使用这些代码。作者说,“这就像是你第一天坐进驾驶舱里,他们就让你开火箭”。扎克伯格还赋予了员工决定产品功能的权力,只要能给Facebook带来价值,员工就可以尝试各种事情,实现头脑中的创意。这种氛围听上去很平等,但作者说,早期的扎克伯格,对权力和统治很痴迷。员工们虽然可以尝试做各种功能,可扎克伯格是裁判员,由他来决定做什么产品以及怎么做。2005年有段时间,扎克伯格会在每周五会议结束的时候,对员工大喊一声:“唯吾独尊!” 这种只有古代领袖才会用到的场景,暴露出了扎克伯格的野心。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Facebook的基因:黑客文化、理想主义、不被传统和权威束缚,以及“快速行动,破除陈规”。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Facebook》2.第一部分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