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变老的艺术》5.如何平静地面对死亡

《优雅变老的艺术》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最后,我们再来说一个略显沉重的话题:死亡。

优雅变老的艺术读书笔记

前面说的主要还是统计学意义上的“老人”,他们大都没有丧失工作能力,还可以为周围的人和社会做出很大贡献。但是不可否认,在“老年”这个词覆盖的人群里,也有一批处于生命最后阶段的“高龄老人”。从医学角度如何关心生命末期的老人,作者推荐了葛文德医生的著作《最好的告别》,“每天听本书”也为你解读过这本书,你可以去了解一下。赫费这里关心的更多是哲学的视角。

我们都知道人终有一死。死亡可能是对所有人来讲最平等的事情了,在死亡面前所有人变得同样渺小,我们曾经豪情万丈但却注定短暂的生命,相对于死后的虚无来讲几乎什么都不是。面对这种最终虚无的终局,人不免有眷恋、悲伤和痛苦。这个时候,老人就需要一种“应对死亡的艺术”,也就是用全面深入地思考死亡,来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作者提到了公元5到6世纪的罗马哲学家波埃修斯的名作《哲学的慰藉》。波埃修斯曾经是罗马的执政官和元老院成员,但是被人诬告,以叛国罪被处死。在等候死刑的过程中,他写下了这本《哲学的慰藉》。我们可以想象他刚被判处死刑时的愤怒和不平。但是他可以在哲学的帮助下与死亡博弈,让他与无常的命运,与随时可能来临的死亡和解。既然外在的命运无法改变,愤怒和痛苦没有帮助,那为什么不转变自己的态度,认识到真正的幸福并不在命运之中,而是在我们的内心之中呢?我们可以坦率地和理性地接受生命的终结,带着平静的态度过好剩下的每一天。这本书里有很多能够给人安慰的名句,也感动了无数的读者。比如波埃修斯说:“一切命运都是好运,它或者奖励,或者规训,或者修正,或者惩罚,因此或者是有用的或者是正义的”;再比如“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幸的,除非你认为它是不幸;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带来幸福,除非你对它感到满足”。这本书里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已经过去的现在构成了时间,而依然存在的现在构成了永恒”。我们可以把这句话概括成五个字“现在即永恒”,我们唯有抓住现在才是真正抓住了最宝贵的生命。

在历史上,哲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如何应对死亡的策略,大多数都是劝告人们清楚地认识自己,不要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专注于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快乐;不要惧怕思考死亡,相反认真思考死亡,才能把它严肃地看作自然的一部分,才能帮助我们做好它随时可能降临的思想准备。这里,我想再引用西塞罗《论老年》中的一句非常动人的话:老人的死是生命的成熟,成熟而死是幸福的,我越接近死亡,越觉得好像一个人在远航之后望见了陆地,终于可以进港泊岸了。

说完了老人如何平静地应对死亡,我们再次把视角从老人之内,转向老人之外。作为医生和家人,又应该在老人生命的最后阶段做些什么呢?作者认为,医生应该对老人实施“最佳治疗”,而不是“最大化的治疗”。“最大化的治疗”就是把维持生命当作最高目标,而不论使用怎样的手段。在“最大化治疗”的指导原则下,很可能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靠各种机器维持生命,会让老人失去最后的尊严。而“最佳治疗”就是要找到一个维持生命和保持尊严最佳的结合点,以减少痛苦、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单纯增加生命的长度为目标。对某个病人来讲,“最佳治疗”是什么,不是一个可以用抽象原则确定的事情,而是需要具体病人具体分析,需要医生的准确判断,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与老人和家属做充分的沟通;而不是把医生的意志灌输给病人,也不是在“尊重病人”的借口之下,把所有艰难的决定都推给病人。

作为家人,最重要的是保留老人的自尊和自主,不要让老人沦为乞求得到帮助的人。作为家人,我们不要用自己的判断代替老人的判断,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老人,而应该作为无私的代理人来为老人考虑。在老人足够清醒的时候,医生和家人都应该尊重老人的意愿,这里也包括尊重他们不再继续遭受痛苦,结束自己生命的意愿。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给老人提供安慰至关重要,而最好的安慰就是家人能够留在老人身边,握住他们的手,和他们交谈。作者观察到一种类似社会禁忌的东西,很多人出于对死亡的本能恐惧,不愿意到临终的病人身边,更不愿意让孩子见到这样的场景。但是在作者看来,这是不公平的。还是出于那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原则,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在孤独中离开人世,那么我们就应该从自己做起,首先克服自己的恐惧,学会花时间在濒临死亡的老人面前,给他们安慰。这个时候也应该把孩子带来,因为孩子往往可以给老人更大的安慰,这同时也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成长的机会。对“我们从哪儿来?”“我们要到哪儿去?”这些问题的不断思考,是重要的人生智慧。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优雅变老的艺术》5.如何平静地面对死亡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