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变老的艺术》4.社会怎样帮助老人实现优雅地变老

《优雅变老的艺术》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前面我们从老人和个体伦理的角度了解了“优雅变老的艺术”。接下来,我们转向社会伦理的角度,看看社会和他人应该做些什么,来帮助老人实现“优雅地变老”。

优雅变老的艺术读书笔记

前面我们从老人和个体伦理的角度了解了“优雅变老的艺术”。接下来,我们转向社会伦理的角度,看看社会和他人应该做些什么,来帮助老人实现“优雅地变老”。

在这部分,赫费提出了八条老年学的原则。不过在我看来,它们就说了两件事:第一条是为什么要尊老敬老;第二条是如何尊老敬老。

第一条原则,看起来是一项天经地义的道德原则。世界各地的文化,都有尊老敬老的传统。但是作为哲学家,赫费还是要给出它背后的道理。他提出了生物学和社会正义这两方面的理由来支持尊老敬老这条道德原则。从生物学上讲,人类女性在生育期之后还有很长的预期寿命,这是有原因的,可以更好地确保后代的生存,比如抚养孙辈、传授生活经验等等。所以人类就演化出了尊老敬老的原则,并且遍布全世界的各个文明。从社会正义上讲,尊老敬老应该是一项纳入法律的义务。因为相比很多动物,人是非常脆弱的,人从出生到成长为可以独立生活的成年人,要十几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很多的关心和支持。是老人为孩子提供了成功长大的基本条件。那么即便是从最基本的公平互惠的角度看,年轻人也应该在老人老去之后,尊敬和赡养他们。换句话说,人类代与代之间的互惠,经常是滞后的,老人首先付出很多,才能在子女成年之后获得他们应得的回报。

确定了要尊老敬老之后,下一个问题就是应该如何尊老敬老?作者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基本的伦理原则至关重要。这种同理心或者换位思考的原则,也被称为伦理学里的“黄金法则”。在尊老敬老的问题上,这条原则可以表述成:等你老了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现在就应该怎样对待老人。作者提到了一个很触动人心的童话:儿子和儿媳妇把垂垂老矣的父亲赶出了家门,给了他一个木头碗让他去讨饭;结果他们四岁的孩子也拿了一个木头碗,跟自己的父母说,等我长大了,也让爸爸妈妈用这个碗吃饭。结果这对夫妻赶紧把老人接了回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表述。我们经常说人越老越像小孩,因为随着年纪的增长,人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头脑也越来越不灵光,好像变成了小孩一样。黄金法则的第二种表述就是根据这个说法来的,它说的是:我们做孩子时不想得到的,成年时就不要强加给老人。

这个说法,让我很受启发。我们都知道,孩子需要真诚的关心、鼓励和社交,他们想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大人平等地交流,而不仅仅是吃饱穿暖,得了病有药吃。老人也是一样,他们也希望得到真正的关心、精神上的交流,可以更长久、更广泛地保持自己和年轻人之间的平等权利,而不是被关在像“老年幼儿园”一样的养老院里,护工只是机械性地询问他们是否吃饱喝足,甚至用一些护理机器来代替人的工作。作者讲到了一个让人听着很揪心的细节。有一种医疗器械叫胃饲管,就是把食物直接通过管子灌进胃里。按照我们的感觉,这样的设备肯定是医院用得最多,用来照顾那些不能进食的危重病人。但是在德国,每年所插的14万根胃饲管,有2/3不是供给医院的,而是供给养老院的。这说明养老院里有相当数量的老人,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和照顾,护士为了省去人工喂饭的麻烦,给他们插上了胃饲管。

总的来看,“尊老敬老”这四个字说起来很容易,但是要真的做到却非常困难,需要我们具有很强的平等意识,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和想象老人的实际需要,还要保持巨大的耐心。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优雅变老的艺术》4.社会怎样帮助老人实现优雅地变老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