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浅说》2.第一部分

《深海浅说》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先来看第一部分。我带你回顾两个关于海洋的基础知识,海洋有多大,以及海洋有多深。提到海洋在地球表面的占比,相信很多人应该都记得曾经学过的地理知识: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如果把这个问题再往下追问一步,海洋可以被划分为几大洋呢?可能大部分人的答案就该更新了。前面我们提到,在2021年的6月8日“世界海洋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正式承认南大洋,它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并称为世界五大洋。你可能会疑惑,这个南大洋在哪里?为什么会凭空多出来一个大洋?南大洋是南纬50°以南的印度洋、大西洋和南纬55°到62°间的太平洋海域,换句话说,你可以把南大洋理解为围绕南极洲大陆的海洋。跟其他四大洋不一样的是,南大洋是世界上唯一完全环绕地球而没有被大陆分割的大洋。这是什么意思?你打开世界地图,就会发现,其他四大洋几乎都被大陆包围着,比如面积最大的太平洋被亚洲和美洲包围,大西洋被欧洲、非洲和美洲包围,但是南大洋不一样,它的南面是南极洲大陆,北部边界没有连接着陆地,而是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相连。也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地理学家一直把南大洋当作这三大洋的南部延伸。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把南大洋单独分出来呢?原因在于,经过多年的观测和研究,科学家发现,南大洋在全球大洋的环流中起着特殊的作用。过去科学家的共识是,北大西洋决定着全球的洋流。因为温度低、盐度大,北大西洋表层的海水下沉到深层,并流向南部,到南半球之后再上翻,返回北部,这样一来,海水的流动像传送带一样,把太阳照射的能量分布到地球低纬度和高纬度的不同地区,进而影响气候变化。但是,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温度低、盐度大的特点,并不能驱动大洋形成环流,新的观测和模拟表明,驱动的源头在南大洋,靠的是强劲的风力驱动。南大洋的环南极西风,是地球表面最强的风系,它有多厉害呢?由它引起的上升流,可以让2000到3000米深处的海水上涌,从而使得地球80%的深层海水能重见天日。你可以这么理解:有一条“大洋传送带”,海水从北大西洋下沉,从南大洋上升,海水通过这个过程来影响全球的气候。过去科学家认为,驱动传送的力量来自北大西洋下沉流的推动,而近年来新的发现认为,力量的源头来自南大洋上升流的拉动。你可能会想,几千米深处的大洋深层水,离我们那么远,怎么流动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其实关系非常密切,大洋的水控制着地球表层的生态环境。我们关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而海水里的碳是大气的60倍;我们关心气温的升降,可正是海水在控制着气候。理解了南大洋在海洋学上的特殊位置,甚至可以说是中心位置,才能更好地探索和利用海洋。讲到这里,你应该对海洋有了新的认识,世界各大洋相互连接,它们的中心是“新晋”的南大洋。不过要提醒你的是,追溯历史,“南大洋”这个词其实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科学界对“南大洋”的概念界定一直存在争议,同时随着认识的更新也在不断调整。早在2000年,国际水文组织就已经明确了“南大洋”这个概念,但是并没有被广泛接受。不少科学家认为,其他大洋海底都有对应的大洋中脊,脊就是脊柱的脊,这是地壳最活跃的地方,经常发生火山活动和地震,也因此能产生新的地壳。但是南大洋缺少中脊,因此并不承认它的独立地位。科学界的争议我们先不去管它,作者在书里也提到,人们使用的科学概念,往往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很多时候取决于传统习惯或者使用的方便。如果我们承认南大洋的存在,那么,世界五大洋的面积大小该如何排列呢?南大洋会排在第四位,前面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排最后的是北冰洋。 说完了海洋有多大,我们再来看看海洋有多深。你可能知道,全世界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000到4000米,最深的地方在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了11000米。这些数据直到20世纪才被我们掌握。16世纪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时,在太平洋中部丢下一根系着炮弹壳的700米长绳,发现根本够不到底,由此认为大海是没有底的。其实对于古人来说,航海怕浅不怕深,因为如果海水太浅,船就会撞上暗礁浅滩。你可能想不到,真正的深海测量,最开始还真的是用麻绳系上重物往海里扔,触底后收回来再测量。不过海水在流、船身在动,海水里的绳子不可能垂直,这种操作的精确度也可想而知。直到1870年代,美国军舰为了探索跨太平洋通信电缆的铺设,用钢琴丝替代麻绳做了测量,想到用钢琴丝的人你可能不陌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绝对温度的单位命名为“K”,就是为了纪念他。钢琴丝比绳子细得多,投放下沉也快得多,从而将测量的效率和精度大大提高。当然你也会发现,这样的测量方式太原始、太落后了。如今的深度测量,主要依赖回声测深的声学方法和卫星测高技术。回声测深是在船上向海底发射多束声波,根据反射回来的时间来推算深度。多束声波同时发射到海底,形成一条十几公里宽的测量带。但是,这种方法的弊端也很明显,就是效率太低。你想想看,海洋面积这么大,而每次测量才能覆盖十几公里,科学家估算了一下,用回声探测的方式,要想覆盖全大洋的测量需要大约200年。于是,出现了卫星测高的遥感技术。卫星上有雷达高度计,可以测量出海平面的高度。海底地形对海平面高度有重力上的影响,因此能够通过重力异常推算出水深。卫星技术大大缩短了测量的用时,大约只需要1年,但是,这种测量方式毕竟没有真正触达海底,是间接推算的结果,测量数据的精确度并不高。你看,海洋测量技术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用绳子测点,到用声波测线,再到用遥感技术测面,取得了技术上的巨大进步。在不少人的印象里,我们既然都知道了海洋最深的地方在哪里,那么应该对海底地形掌握了大概。其实,真实情况并非如此,由于几千米厚的海水阻挡,遥感技术的精度受到影响,使得绝大部分海底至今也没有详细的地形图。我们对海底地形的了解,还不如月球背面,甚至都不如火星。了解海洋深度只是第一步,更有价值的是掌握海底地形。在这一方面,人类还需要等待更进一步的技术突破。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深海浅说》2.第一部分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