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格曼的经济学讲义》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首先来看市场失灵,它的意思是说,光靠市场交易我们不能获得满意的社会结果,要有政府干预才能纠正过来,比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假冒伪劣等等,都是典型的市场失灵,但是如果你想了解经济学的发展,最应该知道的市场失灵是大萧条。 大萧条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席卷西方的一次深度经济危机,它持续了大约十年,造成了空前的损失。以美国为例,当时有3万多家企业倒闭,近1万家银行破产,工业产值下降了46%,失业率达到25%,经济损失相当于美国在二战中的全部战争开销。 它对世界的影响不仅是经济损失,还涉及社会制度,因为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这次前所未有的危机,很多知识分子把它看作资本主义灭亡的迹象,世界的政治氛围发生剧变,许多国家转向大政府主义,希特勒也趁机上了台。这时候出现了一位经济学家叫凯恩斯,对大萧条提出新的理论,他说这场危机的原因是技术性的,就像汽车有一点故障,但并不是引擎坏了,只需要作一些技术性的修补就能解决。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某种程度上可以接受政府干预。在此之前,经济学的主流叫“新古典经济学”,它跟古典经济学一样,核心都是相信市场,虽然也承认市场偶尔失灵,但那是局部和暂时的,不需要政府干预,通过价格调节就能自我修复。而大萧条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信念,这次危机涉及的范围之广、时间之长、损失之大,已经不能用暂时和局部来形容。 凯恩斯对大萧条提出新的解释,并主张政府干预,一开始经济学界并不接受,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的理论得到越来越多的验证,被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被编入了新的经济学教科书,甚至成了政府管理经济的指导思想,被称为“凯恩斯主义”,他也成了划时代的伟大经济学家。 不过我要提醒你,这只是故事的一个版本,也是克鲁格曼认同的版本。 实际上,并非所有人都承认大萧条是市场失灵,也不是所有人都同意凯恩斯的观点,相反,有些人认为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会成为破坏自由市场的隐患,所以20世纪四五十年代,有人想阻止大学里传授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它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 后来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风光了很长时间,然后遭到挑战和解构。用克鲁格曼的话说,经济学的发展上演了从凯恩斯主义撤退、回归新古典经济学的故事。故事的过程后面细说,但显而易见的是,经济学的钟摆由于大萧条转向政府干预,又在对凯恩斯主义的挑战中转回了自由市场。 特别是在金融领域,对于市场是否失灵的判断,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金融是个极不稳定的领域。他把买股票比喻成选美比赛,参赛者要从一堆照片中挑出几张最漂亮的面孔,谁的选择最接近总体平均偏好谁就赢,因此大家不会去选自己认为最漂亮的面孔,而是去猜别人认为最漂亮的面孔。这样一来,金融市场就成了靠猜别人喜好决定输赢的地方,几乎就是赌场。 但与此相反的是,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金融界兴起了“有效市场”理论,意思是说,金融市场对资产的定价总是能真实反映各种信息,比如给定某个公司的盈利水平、商业前景等等信息,这个理论认为,股票价格总能准确地反映这个公司的价值。 打个比方,突然有一天苹果公司的股票大跌了,或者茅台公司的股票暴涨了,你不用担心谁在背后捣鬼或刷单,其中必有合理的原因。甚至有金融学家提出,由于市场总是能正确地定价,那么企业领导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自己公司的股票价值最大化,这不仅是为了他们自己,也有利于整个社会。 在这种理论的导向下,金融监管就变成了多余,担心金融泡沫就像杞人忧天。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对房地产泡沫提出担忧,但监管机构并不重视,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不愿限制次级贷款的增长,也不认为有房地产泡沫。可以说,对有效金融市场的迷信,让众多专家对历史上最大的资产泡沫熟视无睹,对即将到来的危机毫无预判。 所以等到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时,很多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都震惊了,他们的理论突然毫无征兆地被打破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市场走向崩溃,并引发严重后果,美国有13万亿美元的家庭财富蒸发,社会失去600多万个工作机会,全球遭遇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经济学家又面临着挽救市场的任务。 说到这儿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关于市场是否会失灵的问题,要分两方面看,从实践看似乎很明显,但从理论来看它是个争论和变化的过程,直到现在也没有定论。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颁给了创立“有效市场”理论,和反对“有效市场”理论、致力于研究泡沫的经济学家,表明这场争论还远远没有结束。 但是按克鲁格曼的观点,像大萧条和次贷危机这样的事件属于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政府该怎么办呢?
《克鲁格曼的经济学讲义》2.第一部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克鲁格曼的经济学讲义》2.第一部分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