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感》3.第二部分

《目标感》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到这里,我们分析了疏离者、空想者和浅尝辄止者这三类人。他们在追寻人生目标的道路上遇到了各种误区。疏离者的误区是,根本意识不到目标感对幸福生活的必要性;空想者的误区是,混淆了消费者和从业者,对目标缺乏现实层面的了解和努力;浅尝辄止者的误区是,只关注目标带来的现实利益,认识不到目标超越于当下的意义。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戴蒙研究里的第四类人,目标明确者。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戴蒙所说的目标明确者呢?怎么才能找到一个清晰、长远的目标?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子:戴蒙曾经采访过一位名叫瑞恩·希里杰克的少年,当时瑞恩只有12岁。在他6岁那年,瑞恩在课堂上听说非洲一些地方的儿童因为得不到干净的饮用水而死,他下定决心,要为这些儿童修建水井。修建水井当然要花钱,瑞恩一开始想到的办法是在家里打扫卫生,把父母奖励的零用钱攒起来。四个月后,瑞恩攒了70美元。这时候他听说,70美元只够买水井上的一个手摇泵,修建一口水井要花2000美元,他攒的这点钱还差得远。瑞恩只好更努力地做家务。但当他攒够100美元的时候,他意识到,这样攒钱,速度实在是太慢了。瑞恩换了个思路,他开始用演讲的方式向身边的人募集资金,还向一些公益组织请求财政支持。就这样,他终于攒够了2000美元,在乌干达打下了第一口水井。在这以后,瑞恩在家人的帮助下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叫做“瑞恩的井”。他还为这个基金会建立了一个网站。到2007年瑞恩14岁的时候,“瑞恩的井”基金会已经为世界上14个国家修建了319口水井,超过50万人用上了瑞恩提供的干净饮用水。瑞恩和他的基金会至今仍在为世界上最贫困地区的居民提供干净的水源。戴蒙在书里提到瑞恩这个例子,倒不只是想说瑞恩取得了多么了不起的成就。戴蒙更关心的是,瑞恩怎么能在6岁这么小的时候就找到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过:“所有的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独特召唤,反映出他们自己和这个世界的三个特点:他们自身的能力;世界对他们所能提供的服务的需要;他们在以自己的方式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所体会的愉悦感。”在戴蒙看来,瑞恩的经历刚好就符合这三个条件。瑞恩追寻人生目标的过程,始于一个他真心关切的问题,这个问题把他和自我之外的世界关联了起来。当他听说非洲儿童艰难的用水条件时,瑞恩意识到,有些事情出了问题,需要解决。也就是说,他发现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个真实、迫切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个需求,他能做点什么呢?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就是修建水井。在一开始,瑞恩自身的能力并不足以支持这个解决方案。这时候,他的家人和社会发挥了关键的支持作用。瑞恩的家人帮助他成立了基金会,公益组织和为基金会捐款的公众帮助瑞恩完成了他最初的心愿,打下了第一口井。这第一口井改变了瑞恩此后的人生。瑞恩9岁时第一次来到乌干达,看到了他最初的成果。因为有了干净的饮用水,当地居民载歌载舞地庆祝。这让瑞恩极深地体会到了服务他人的愉悦感。他直观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工作对这个世界的意义。回到我们刚才的问题,我们要怎样才能找到一个清晰、长远的目标呢?戴蒙认为,我们可以在瑞恩的故事里找到答案。瑞恩的故事里有两个最关键的启示性时刻。在第一个启示性时刻,瑞恩发现,世界上有一些重要的东西可以被改正或改进。在第二个启示性的时刻,瑞恩认识到,他可以为此作出一些贡献,让情况有所改变。这两个启示性的时刻,就是一个人找到清晰、长远的目标的关键点。而另一方面,要想帮助青少年建立强大的目标感,这两个启示性时刻也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最好的入手点。具体来说,它们应该做好两件事:第一,帮助青少年找到他们关心的真问题;第二,提供可靠的支持系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笔记 » 《目标感》3.第二部分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